盜墓文學作品興起的原因及問題現狀分析2008年11月 作者:範鵬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責任編輯:tvrkthh0147
簡介: 2006年下半年,網絡小说《鬼吹灯》系列的出版把整个书市闹得沸沸扬扬。在它之后,《盗墓笔记》也在年底推出,进入2007年,《盗墓之王》、《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盗墓笔记2》、《墓诀》、《茅山后裔》等盗 ... 關鍵字:盜墓文學
內容:
2006年下半年,網絡小说《鬼吹灯》系列的出版把整个书市闹得沸沸扬扬。在它之后,《盗墓笔记》也在年底推出,进入2007年,《盗墓之王》、《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盗墓笔记2》、《墓诀》、《茅山后裔》等盗墓小说也相继出炉。现在,各大出版社手中还积攒了一批盗墓题材的作品即将出版。盜墓文學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以一种高调的姿态亮相全国各大书展,且相当一部分有不俗的表现。于是,“书市墓气重”、“網絡小说挑战传统文学”、“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等言语不时见诸报端。盜墓文學为何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积聚如此高的人气?它们的繁荣背后是否存在危机? 广义的盜墓文學应包括古今所有文学作品中有关盗墓的部分。本文所说的盜墓文學特指2006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以《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为代表的以盗墓为主要内容的網絡文学。我们说它是一种崭新的網絡文学样式,是因为它从起步开始就与網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完全由網絡作家创作,通过網絡传播,在网上走红并最终通过網絡出版和传统出版双重渠道获利。 盜墓文學兴起原因解析 一、網絡的普及是盜墓文學得以出现和繁荣的前提近几年来,互联网在我国逐渐普及,中国互联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網絡用户已达到 13700万人,网民每周的平均上网时间已达到16.9小时。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让为:“網絡文学在降低出版门槛的同时,也破除了文学权威和文学迷信。它的大众性反而更容易树立起它们的民间权威,它对创造力的释放一定有助于文学质量的提升”。①網絡的普及不但给民间作者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中国民间拥有着丰富的盗墓故事资源,也拥有大量的读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听众),但它的传播一直是以口对口的人际传播为主,盜墓文學一直以宣扬封建迷信而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没有向大众广为传播的机会。盜墓文學具备传奇性、悬念性、惊悚性的特征,属于流行文化的一种,它的这种特征使得網絡成为其传播的最佳媒体。当传统盗墓题材被搬上了網絡,它的能量就迅速爆发出来。 二、盜墓文學的出现迎合了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追求經濟的發展是人們的首要目標,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各個民族的差異越來越小,人們急需尋找一種集體歸屬感,各個民族渴望尋找一種屬于本民族自身而使其區別于其它民族的東西。河南大學的高有鵬教授在他的《保衛春節宣言》裏曾說到:“面對西風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滲透,我們必須樹立傳統民族文化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衛春節,保衛傳統文化遺産”,“民俗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條件”。②在這種趨勢下,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春節、七夕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全國各地興起了各種祭祀祖先的活動,如陝西黃陵縣和河南新鄭市的公祭黃帝儀式,山東曲阜的孔子祭祀活動等。 盜墓文學多取材于民间,吸收了很多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化故事,里面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的作者刘伟鹏说:“小时候的冬夜,我经常围着炭火盆听太爷爷讲鬼故事”,“小说中的部分情节来自我以前的工作中搜集的材料,另外一部分则主要是听一些老人讲的,我把它们糅合在了一起”。《鬼吹灯》的作者张牧野也说:“小说的内容多是我根据平常看来、听来的一些东西,加上常识和想象写出来的”。盜墓文學里面包含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风水、阴阳五行、周易占卜等,人们对中国文化中这些传统文化的认同是这些作品能够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传古奇术》的作者也表示,“只不过是对一些中国古老的智慧感兴趣,在小说中运用而已”。 三、盜墓文學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满足 武俠小說的盛行是因爲它滿足了受衆申張正義追求公平的心理,言情小說的盛行是因爲它滿足了人們追求完美愛情的心理……“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爲:受衆的媒介接觸活動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③ 首先,盜墓文學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盗墓在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但这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一直不为外人所知,人们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好奇,而在先前的文学作品中,对盗墓具体情节的描述又是少之又少。可以说,盗墓在普通人的头脑当中还是一块空白。其次,盜墓文學作者往往以网名和读者接触,他们的真实身份也引起人们的猜测,使盜墓文學玄而又玄。因此,一旦以盗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样式出现,充满好奇的人们便争着一睹其“芳容”。 其次,盜墓文學满足了人们的寻宝心理。中国人有强烈的寻宝心理,这在以前的很多作品当中都可以得到印证。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众人为了倚天剑和屠龙刀斗得死去活来;电影《天地英雄》中,几位英雄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保全“舍利子”;目前各种主流網絡游戏中,也是围绕宝物的占有与使用而展开。盜墓文學当中出现的众多神秘的古代宝物,必定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找和占有宝物的欲望。 再次,盜墓文學满足了网民阅读的从众心理。網絡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互相联系,同时又把人们分隔成了一个个相对孤立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就更容易受到周围其它个体的影响。作为拥有共同称呼——“网民”群体中的个体,他们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盜墓文學在传播初期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不缺乏一批忠实的“吹鼓手”,在这些“吹鼓手”的极力吹捧下,这些盗墓小说得以在网上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网上读者通常是根据网友的意见去阅读某个作品,这样就容易造成短时间内网民蜂拥向某个作品,从而就成就了盜墓文學在网上的高点击率。 盜墓文學发展的瓶颈 盜墓文學当前可谓风风火火,各种版本的盗墓图书在书市销售全线飘红。在销售情况良好的背后,隐含的一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一、情節趨同化,跟風出版現象嚴重 目前主要的盜墓文學作品中,《鬼吹灯》讲述了几位“摸金校尉”通过风水秘术在发掘古墓时的诡异经历。《盗墓笔记》大体故事也如出一辙,书里主人公是个杭州小伙,他带着几个人,按照爷爷传下来的战国帛书上的寻宝图,跑到山东的千年古墓里去探险。《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的作者称自己的作品为反盗墓小说,因为他的问题的主人公是守陵人,而不是盗墓贼,但从作品的内容上来看,和前两者并无大异。其它的盜墓文學作品也大多是步其后尘,没有太大的创新之处。在迅速走红之后,盗墓小说也面临着读者审美疲劳的尴尬。盜墓文學作品过于密集的出版,以及过于雷同的情节设置,有可能提前断送了盜墓文學的前程。盛大網絡总裁唐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web2.0时代靠的既不是技术也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内容,是内容为王的时代”。④能不能及时的创新文本内容和样式是盜墓文學作品能否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二、盜版猖獗,盜版出書快于正版 由于網絡文学作品往往是先在网上发表凝聚人气,之后才借助传统渠道出版,这就给不法出版商以可乘之机。在《鬼吹灯》作品刚出不到一个月,盗版书就已风靡市场;在市场投放宣传之时,《盗墓笔记》的盗版书就已占领市场。现在,網絡文学作品已成为盗版书商眼中的一块大蛋糕,尤其是盜墓文學这种有大量后续题材的作品,那些后续题材往往就成为不法书商大肆“盗掘”的对象。網絡作家陈村曾说过:“现在作品一发网上,写手还没拿到多少点击费,盗版书就先出来了,收入是没有保障的”。出版社对網絡作品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出版網絡作品有稳定的读者作保障,且能省下众多的宣传费用;另一方面,網絡作品又由于内容提前在网上曝光而使得市场发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三、作者自身素質限制盜墓小說進一步發展 盜墓小說的作者多爲一些年輕的業余寫手,他們想象力豐富而生活閱曆有限,因此,他們的作品內容往往付諸虛幻,創作時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想象。《鬼吹燈》的作者張牧野說過:“這些東西都是我依據常識編出來的,小說裏所謂的典故,大部分也是我編的,寫小說的最初目的是爲了唬住女友”,而《我在新鄭當守陵人》的作者創作作品的初衷也只是爲了通過編鬼故事增加一個無名小站的點擊量。年輕人的積累畢竟有限,單靠想象進行創作,激情難免有幹涸的一天,這樣密集的出版,這對他們的後續發展能力將是一個嚴重的考驗。 參考文獻: 1.《“網絡小说”正在疯狂挑战我们的传统文学》,陈鹏,载于2007年2月2日《经济参考报》 2. 《如何“保卫”春节》 2007年02月15日 《中国新闻出版报》 3.《傳播學教程》,郭慶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180頁 4.《網絡捧红“盗墓派小说”》,徐婷君,载于2007年5月25日《文汇读书周报》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