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聞攝影获奖作品:《生命》2009年12月 作者: 来源:新浪读书 责任编辑:文竹
簡介: 文章摘自《世界新聞攝影获奖作品:生命》
本书簡介:本书记录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真实的瞬间。扭曲的成长、艰难的生存、无助的祈祷、悲壮的死亡……希望用这些最直接的感观体验,唤起 ... 內容:
文章摘自《世界新聞攝影获奖作品:生命》 本书簡介:本书记录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真实的瞬间。扭曲的成长、艰难的生存、无助的祈祷、悲壮的死亡……希望用这些最直接的感观体验,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善待自己美好的家园……
尼亞馬塔大屠殺幸存者 這個男人表情冷峻地面對著鏡頭,從他頭部的傷疤和面部的表情,我們能清楚地讀到當年屠殺的慘烈和他死裏逃生的經曆。一些新發現的盧旺達大屠殺遇難者的遺體被搬到尼亞馬塔大屠殺紀念館內。尼亞馬塔這座小鎮在1994年的大屠殺中慘遭浩劫,當地5.9萬名圖西人中有5萬人被殺害。 2004年4月7日是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十周年紀念日。爲悼念大屠殺遇難者而建立的紀念館正式揭幕,約20萬大屠殺遇難者的屍骨被從一大型墓坑中挖掘出來後重新安葬在紀念館周圍的花園內。紀念館的建立表達了盧旺達人告別過去、友好相處、重建國家的願望。 盧旺達是非洲中部一個僅有800多萬人口的內陸小國,然而在1994年,這個國家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在短短100天裏,先後有100萬人被殺,成爲20世紀人類最慘 痛的悲劇。1994年4月6日,盧旺達總統、胡圖族人哈比亞利馬納的座機被導彈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該事件成爲導火索,一場預謀已久的針對圖西族人的種族滅絕屠殺隨即開始。7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旺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紮納和3名部長。胡圖族民兵四處設卡查看身份證,見到圖西族人,不論男女老少全用亂刀砍死。在此後的3個月裏,先後約有100萬人被殺,其中絕大部分爲圖西族人,大屠殺不但是盧旺達的悲劇,更是整個人類的噩夢。 雖然拳套之大已超過了他稚嫩的面孔,可他已經學會用咄咄逼人的眼神逼視對手,他早已是一個老練的拳手了 音樂一響,紅、藍兩位拳手跟著節拍慢慢地起舞,然後跪下向四方朝拜。 比賽正式開始。兩個拳手,你一個掃腿,我一個直拳,你來我往,戰將起來。幾個回合以後,已經是眼紅頭暈,不顧一切的拼命了…… 比賽進入高潮,看台上的人也激動起來。他們不斷地喊叫,赤黑的臉因興奮漲得更紅。 隨著“紅拳”被一記掃腿擊中,應聲倒地。音樂聲、叫喊聲,甚至包括在場的所有人的表情都戛然而止,仿佛定了格一般。隨後一切又恢複了常態。 這是一場中低水平的泰拳拳賽。說它水平不高,是因爲兩個拳手都還是十幾歲的孩子。出拳、出腿的力度與速度都無法與成年人相比。但是比賽的激烈程度與慘烈狀況卻一點兒也不輸給任何一場成人的泰拳賽。 如此霸道的格鬥,爲什麽會有這麽多人熱衷呢?除了因爲泰拳是泰國的國粹,真正能夠讓人下場進行生死搏鬥的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錢! 據統計,泰國目前登記在冊的拳手有二十多萬。他們幾乎全部來自社會的中下層。有的甚至從小就開始打拳。一些身體條件不錯的孩子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養活一家人了。掙大錢、出大名、娶靓女就是他們的最直接的目的。 爲了實現這些目的,成爲職業拳手,他們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在學校邊讀書邊學拳,但是因爲時間與精力不夠集中,所以很難學有所成;二是進入拳館,專心學拳,吃住在館裏。由于拳館師傅的水平,以及時間都有保證,所以比較容易出人頭地。目前在泰國各個專業拳擊場比賽的拳手幾乎都是出自拳館。那些打不出頭的孩子,可以去擺攤做做小生意,或是跟人到外國去打拳,大多去了日本、柬埔寨等地。 對于那些打出名的孩子來說,前景也未必像他們所預料的那樣。一些人在比賽中,被打成重傷甚至是被打死。即使獲得過金腰帶,也不能保證在比賽中不受傷。而這條走出貧困的捷徑也可能就是終結生命的快速路。 一直以來一些醫學人士不斷呼籲青少年不要過早地走向拳台。因爲青少年的身體發育還沒有完全,作爲搏擊選手,他們的身體是相當脆弱的,所以更容易造成終生性的損傷。不過這種呼籲面對金錢的誘惑顯得那麽微弱,那麽無力。 說到錢,泰國職業拳手的收入主要是出場費。一般地說,頂級拳手(80公斤級)的出場費是20萬泰铢,相當于4萬元人民幣;中高級選手(60—70公斤級)的出場費約10萬泰铢,約合2萬元人民幣……最低的還不到1萬泰铢。當然依據經濟形勢的不同,拳手拿到的出場費也不同。很多拳手只能在百貨公司、飯館裏打拳,有時候根本拿不到錢。小拳手還要受到來自拳館的剝削。一些還沒出名的小拳手,每月只能收到3 000铢的工資。而出名後的出場費,也要給拳館一大部分的分成。 很難想象,泰國人有興致看著兩個十來歲的孩子在拳台上,好勇鬥狠,或是被對手打得頭破血流、目光呆滯,或是把對手的手打斷、頭踢破,甚至是扭斷脖子。或許在我們眼中他們是孩子,而在那些狂熱的觀衆眼中他們只是“賭注”。
婦女抱著孩子無助地坐在法庭的一角 2001年8月20日,世界各地的媒體紛紛報道了尼日利亞一家地方法院19日作出的一項裁決,該法庭對一名通奸女子作出了石刑判決。石刑就是把她半身埋在土裏,被人用石頭活活砸死。此項判決一宣布,隨即引起了尼日利亞乃至全世界輿論的關注和譴責。 31歲的尼日利亞女子阿米娜·拉瓦爾·任美是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單身母親,她與男友同居,産下了一名女嬰。根據當地的伊斯蘭教規,阿米娜在婚外與另一男子同居已經是犯下了 不可饒恕的通奸行爲,更何況她還生下了孩子。伊斯蘭的法律明確規定,一名女子在婚外生育孩子將被處以石刑。卡齊納州一家地方法院審理了阿米娜通奸案。在庭審過程中,阿米娜在法庭上稱,她的第三個孩子的父親是她相處了11個月的男友,是他事先多次哄騙要與她結婚,她才以身相許的。然而,她的男友根本不承認與阿米娜發生過通奸行爲。由于沒有證人出庭作證,阿米娜的男友被法庭以“證據不足”而當場無罪釋放。而法庭卻以阿米娜的自我招供爲證,宣判阿米娜石刑。鑒于阿米娜的女兒仍需哺乳,該地區法院裁決給予她爲期兩年的緩刑期,允許她在哺乳期結束後執行死刑。 基于國際社會的壓力,尼日利亞政府出面進行了幹涉,最終阿米娜·拉瓦爾·任美被無罪釋放。爲增強全世界對婦女權利的尊重,意大利羅馬市政府特別授予該女子爲羅馬榮譽市民。 阿米娜所在的卡齊納州位于尼日利亞北部,那裏穆斯林占居住人口的大多數。2000年以來,這個北方地區共有12個州實行了嚴厲的伊斯蘭教法。教法規定通奸應該判石刑,即便是犯偷竊罪的小偷也要被砍去手臂。國際人權組織對這些嚴厲的教法提出了批評,尼日利亞政府也宣布通奸判石刑和偷盜判截肢等根據伊斯蘭教法作出的懲罰“違背憲法”。
兩名以色列軍人面對腳下人體炸彈的碎片表情複雜 2002年3月29日,一枚人體炸彈在耶路撒冷的一家購物中心引爆,造成3名以色列人死亡16人受傷。雖然巴勒斯坦人以“人體炸彈”襲擊以色列人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是這一次還是讓全世界爲之震驚。因爲這回充當“人體炸彈”的阿亞特·阿克拉斯(Ayat Akhras)只是一名剛滿18歲的女孩兒。 消息一出,立刻引來噓聲一片。人們滿是憤懑,更多的卻是恐懼。就連美國總統布什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當那名巴勒斯坦少女引爆身上的炸彈,炸死自己和在場的一名17歲以色列女孩的時候,巴勒斯坦人民的明天沒有了,以色列人民的明天沒有了,和平的光明被毀了……” 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女出于自願,將自己和幾個素昧平生的人殺死。我們到底該指責誰?恐怕沒人能講得清。 阿亞特·阿克拉斯本是巴勒斯坦的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她在老師的眼中是一個安靜、勤奮的學生,在父母眼中是一個乖巧、善良的孩子,在未婚夫的心中是一個理想的伴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本分”的女孩卻秘密地加入了巴勒斯坦的軍事組織“阿克薩烈士旅”。爲了完成所謂的“重要使命”,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花樣年華。 而在巴勒斯坦,和阿亞特·阿克拉斯做出同樣選擇的人實在是爲數不少。就在阿亞特·阿克拉斯事件之後不久,3名巴勒斯坦少年在准備對猶太人定居點實行“人體炸彈”的時候,被以軍擊斃。這個被稱爲“一個民族的悲劇”的事件再次震驚了國際社會。 是什麽讓他們走上了這條不歸路?是烈士事迹的鼓舞,還是戰爭帶來的絕望?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吧。孩子與生俱來的模仿性,以及目睹親人、同伴慘遭殺害的刺激,讓他們在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他們會走上自殺性的複仇道路也就不那麽令人意外了。如今在全球各種各樣的社會報道中,關于戰爭中孩子的報道越來越觸目驚心。孩子幾乎已經成爲每一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和受害者。 利比裏亞的兒童軍正抱著沖鋒槍向對方射擊,從動作上看他已經是一個身經百戰的“老軍人”了,可是從他的表情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稚嫩。 據調查顯示,近十年來,全球共有近百萬未滿18歲的兒童卷入各種戰爭或是武裝沖突之中。孩子逐漸成爲戰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參與暗殺、參加屠殺、甚至充當“人體炸彈”。他們手持AK-47、M-16步槍沖鋒陷陣;他們執行掃雷、自殺性任務;他們充當搬運工、間諜、通信員,還有哨兵;他們還參與屠殺和迫害,包括斬首、斷肢、強奸以及活焚。爲了訓練娃娃兵的暴力傾向,成人士兵會要求那些孩子殺死自己的父母,拒絕的人會被處死,甚至要求他們喝死人的血。年僅16歲的蘇珊回憶,“一個從叛軍手裏逃跑的男孩被抓住了。他們命令我們其余被俘的孩子用木棍把他打死。我難過極了,因爲我認識這個男孩,我們是從一個村裏來的。我不想殺死他,可是他們用槍指著我,我只能照辦了。那個男孩問我說:‘你爲什麽要這麽做?’我說我別無選擇。他死了以後,他們還讓我們把他的血抹在自己的胳膊上……”她至今仍會夢見被自己殺死的同伴。和蘇珊一樣,對于烏幹達3萬名兒童兵而言,暴力已經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在該國反政府武裝“上帝抵抗軍”中,90%的士兵都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他們受到殘酷的虐待,同時被迫對許多同胞實施暴行,而執行者的年齡往往比受害者的年齡還要小很多。 在一些部隊中,娃娃兵還被定期注射可卡因或者毒品,拒絕服藥的人會被處死。那些女孩兒在服用藥品之前大都會遭到強 奸。除了槍炮,娃娃兵的生命還受到來自饑餓和疾病的威脅。所有這些,除了讓人對未來産生惶恐之外,更多的是對人類命運的絕望。 早在1989年聯合國就通過了《兒童權益國際公約》,禁止軍事集團強征兒童服役。公約規定應征入伍者的年齡不得小于15周歲。而2000年5月25日,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了《兒童權益公約修正案》,正式將禁止娃娃從軍的年齡從原先的15歲提高到18歲,絕對禁止征召18歲以下的孩子從軍。 雖然在簽約時,有160多個國家參與。但是在今天看來無論是簽約國,還是非簽約國,依然存在著“娃娃兵”現象。而且這種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迹象,娃娃兵的人數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小。在部分沖突不斷的地區,娃娃兵已經成爲軍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尤其是在戰爭沖突不斷的地區,村落時常被洗劫,大量的兒童流離失所。爲了填飽肚子,爲了幫死去的家人複仇,孩子們將參軍視爲惟一的出路。于是生理的弱勢、心理的弱勢讓他們很容易成爲服從性極高的士兵,成爲危害社會的兵痞,成爲無辜的受害者。 近年來國際機構資助利比裏亞、斯裏蘭卡等國成立了“兒童兵解除武裝複員返鄉”等組織。在阿富汗、安哥拉、塞拉利昂已經有近4萬名兒童得到解救。而在利比裏亞有5 800名娃娃兵獲遣返…… 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是連年的戰爭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創傷,比生理上的傷口更難愈合。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個人或是社會留下更大的隱患。如何治愈這些深受創傷的心靈,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又一難題。 除了這些整日生活在死亡邊沿的兒童軍,戰爭對那些未成年的平民更爲殘酷。本應生活在鮮花與陽光下的兒童,卻在隆隆炮火中度過本應歡樂的童年,戰爭和沖突給他們留下了太多的灰色記憶。這些被戰爭蹂躏的小生命,整日生活在血腥和恐懼之中,他們的眼光中永遠散發出的是憂郁、恐懼和對未來的迷茫。 任何一場戰爭,兒童都是遭受打擊最嚴重的脆弱人群。戰爭給兒童帶來的不僅僅是傷亡,失去親人甚至成爲孤兒是很多孩子將要面對的問題。處在戰火中的孩子苦苦掙紮在饑餓和疾病之中,被迫失學和貧困使他們的未來充滿了苦難和艱辛。殘酷的戰爭給這些脆弱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往往一次可怕的回憶可能就此改變他們的一生。 童年應該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童年的記憶會伴隨我們走完一生。但是環境決定著童年的色彩,戰爭與和平,疾病與健康,安甯與動蕩讓我們的世界充滿了那麽多的矛盾,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色彩,不一樣的童年!我們希望這個世界遠離戰火、暴力和疾病,讓所有的孩子都擁有色彩缤紛陽光燦爛的童年.
兩雙清澈的眼睛透過木板的縫隙望著鏡頭 鏡頭中的這對兄妹因爲尼拉貢戈火山的爆發而來到這裏的臨時救濟所,等待領取食品,對剛發生的災難他們好像已經忘記,這個新的環境讓他們感到好奇。 2002 年1月17日淩晨,位于剛果(金)東部城鎮戈馬附近的尼拉貢戈火山突然爆發。熾熱的熔岩依山順勢而下,以每小時20公裏的速度流向戈馬市。一些郊外居民的房子幾乎在轉眼之間化爲灰燼。當地居民萬萬沒有想到這次火山爆發的威力如此巨大,他們根本就沒有逃命的打算。當很多人還在觀看火山爆發壯觀景象的時候,危險卻不約而至,眼見紅得發紫的岩漿像惡魔一般向他們撲來,到這個時候,許多居民想逃命已經來不及了。下午岩漿湧入市區,戈馬市徹底被毀。這次火山造成一百多人傷亡,五十萬人無家可歸淪爲難民。 剛果(金)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也一直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近十年來國內戰爭沖突不斷,有幾百萬人傷亡。在剛剛迎來和平曙光的時候,火山的肆虐又把人們帶入苦難之中,在這些災難面前首當其沖的又是這些孩子,這些生活在非洲的孩子們,每天都要在各種天災人禍之間苦苦掙紮。
龐大的鯨魚開始切割了,這頭鯨可以給全村兩千余人提供一個月的糧食 在印度尼西亞梭羅島的沿岸,有一個小小的村莊,這裏的漁夫一直保持著最原始的捕鯨方式,他們是世界上惟一用肉搏方式捕殺鯨魚的打漁人。他們駕著木質的小船,拿著魚叉和短刀與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搏鬥,在這實力懸殊的戰鬥中鯨魚往往是勝利者。這種充滿了危險的捕鯨方法在這裏延續了數百年。每年從五月開始一直到九月,這些漁民就整天徘徊在海上,截殺南下到澳大利亞過冬的抹香鯨。 梭羅島地處印度尼西亞南部,這裏綠樹成陰,海水碧綠,沙灘潔白,是典型的熱帶風光。可是這迷人的風光並不能改變當地人艱辛的生存狀態,因爲島上土地有限,因此在波濤中出生入死成爲他們惟一的生存方式。 當黎明第一束陽光照射到海面時,梭羅島的村民已經聚集到了海邊,他們乘著帆船駛向大海的深處,開始了他們新一天的充滿危險和浪漫的捕鯨之旅。發現目標了,水下湧起的一連串氣泡告訴有經驗的漁夫:一條抹香鯨正在水下遊弋。接下來,最有勇氣的漁夫端著六米長的魚叉站到船頭,猛地飛身躍起,用力把它戳進巨鯨的後背。水面上血浪翻湧,數十條小船把受傷的抹香鯨團團圍住,漁夫們紛紛把半個胳膊長的短刀戳在巨鯨身上。傷口大量出血使鯨迅速失去氣力,鮮血染紅了附近的海水,最後,一名漁夫悄悄遊近遍體鱗傷的鯨魚,把短刀紮進它的脊柱,數分鍾後,抹香鯨重達15噸的屍體漸漸變冷,漂浮在海面上,這樣整個捕殺活動就全部結束了。 梭羅島是地球上最後一個保留傳統捕鯨方式的地方。他們不用現代化的武器,只用魚叉和刀子跳進水中和鯨魚搏鬥,以力量和勇氣與龐大的鯨魚對抗。自從200年前這裏的人們在海邊建立家園以來,他們的捕鯨工具幾乎沒有變過。捕鯨需要多年的經驗,捕鯨人的首領是世襲的,他們從父到子代代相傳,以高超的技藝、無上的勇氣和職務的危險性而受到尊敬。每次捕鯨的場面驚心動魄,在捕殺過程中,巨大的抹香鯨往往不會坐以待斃,它會迅猛地還擊,有時會將船暴怒地掀翻,捕鯨者傷亡是很常見的事情。 捕到鯨後,村民們先把鯨脂從鯨魚身上分離出來,然後老人們將鯨魚肉切成一塊一塊的,孩子們把殘存在骨頭上的肉刮下來,站在堆滿鯨肉和髒器的血池中,人們開心地大聲談笑。男孩將肉塊抛來抛去互相打鬧,女孩則在一邊仔細地清洗分到自家的那一份鯨肉。鯨身上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會浪費,連生殖器都可食用,並且分到這一部位的家庭會十分自豪。島上沒有電,鯨腦骨裏的油脂將被用來點燈,骨頭和牙齒會被切割成塊賣給鄰近的村子或者每月來遊覽的遊客。第二天早上,整頭鯨魚只剩椎骨孤零零地散落在沙灘上,而夜幕降臨,這些僅剩的椎骨也被海浪卷得無影無蹤。 捕獲鯨魚後,村民們將平均分配獵物,連寡婦和孤兒都有自己一份所得,這是島上最優良的習俗,一頭鯨可以使兩千余名村民一個月不用爲食物擔心,多余的鯨肉被曬幹,然後用來和其它島嶼交換大米等谷物。 村民們相信,他們部落的先人是騎在一頭藍鯨的背上來到梭羅島的。和抹香鯨不同,在梭羅島的海岸邊,藍鯨每天都可以看到,村民們雖然知道藍鯨的肉味比抹香鯨鮮美,但是他們決不會去捕殺,因爲藍鯨是他們崇拜的圖騰。 “世界綠色和平組織”曾經來島上調查捕鯨。經過4個月的考察,他們對外宣布梭羅島的捕鯨是合法的,他們只是爲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捕鯨,同有些國家爲了獲取商業上的利益而大肆捕殺鯨魚有本質上的不同。
從這只乞討的手上我們能感受到面罩後那悲苦的面孔 貧困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1998年世界人類發展報告》統計,目前全球有26億居民缺少最基本的衛生設施,15億人住房簡陋,20億人無法喝到合乎標准的飲用水,全球1/5的兒童受教育不足5年,同樣百分比的兒童營養不良。 事實上,貧困人口普遍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這些貧困的人們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他們吃著價格低廉的飯菜,即使是這樣仍然常常是食不 裹腹;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地下通道、公用電話亭,甚至馬路邊常常是他們過夜的地方;他們不享受公費醫療,生了小病只能扛著,而大病就只有等待死亡;他們的孩子們上不起學,只能跟著父母到處流浪;因爲沒有技術,他們只能靠出賣體力來維持生活,這些菲薄的收入很難改變他們生活的現狀。 在阿根廷就有許許多多這樣貧困的人。阿根廷人的貧困源于2001年12月阿根廷政府因種種原因導致的國民經濟下跌。短短半年時間裏,貨幣貶值,銀行凍結,街頭騷亂,總統辭職。衆多阿國人一夜之間從小康變成赤貧。嚴重的通貨膨脹之後,阿根廷政府部門開支龐大,一直是沈重的經濟負擔。然而收縮政府開支則意味著公職人員大量失業和社會福利大筆削減,其結果必然是怨聲載道乃至社會動蕩。于是阿政府飲鸩止渴,大印鈔票填補財政空缺,一時間通貨膨脹率成爲天文數字,最高時達到百分之五千,這次危機使阿根廷38%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東南亞,亞洲金融危機後相當一部分人一下子淪爲赤貧,只能露宿街頭。 提到美國,很多人一定會馬上想到這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心中浮現出家家汽車洋房、人人生活富足的升平景象。不過,這只是媒體展示給我們的美國。現實中的美國,至今仍然有近3 500萬人苦苦掙紮在貧困線上。這些窮人是被美國媒體遺忘的一群人。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3年度經濟報告公布的數據,美國的貧困人口連續兩年上升。 2001年美國貧困人口增加了130萬,是十年來的首次增加;2002年貧困人口又增加了170萬,達到3 460萬人,占美國總人口的12.1%。當然美國的貧困標准還是大大高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2002年美國政府制定的新的貧困標准是:如果一個四口之家,父母年齡均在65歲以下、有兩個18歲以下的孩子、年收入低于18 244美元,則被視爲貧困家庭;如果一個成年人的年收入低于9 183美元,這個成年人就屬于貧困者。其實這些收入在發展中國家來看應該遠遠算不上貧困。 在孟買以北200公裏的帕蒂帕達村,貧困落後舉目可見。每家幾乎都有一個腹部鼓脹,四肢瘦弱的兒童。來自這個村莊的一名教師說,今年有3個孩子餓死了,在臨近地區還有另外的30個孩子都因饑餓而死。附近醫院的公告牌上也訴說著同樣的故事:某一天的中午,已有23個來這裏的孩子患有三級營養不良,這意味著他們只有正常體重的50—60%。另外15個孩子還不到正常體重的50%。據官方的統計數字,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間,孟買周邊鄉村共有9 245名孩子死亡。雖然醫院醫生說許多孩子因饑餓而死,但當地政府否認這點,官方強迫醫生們在死亡書上填上其它致死原因。估計當地居民中有15%的人營養不良,人們生活在“沒有教育、沒有衣服、沒有時間感”的境況中。這裏與孟買猶如兩個世界。印度目前有3億人口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占世界絕對貧困人口的 1/4。世界銀行印度分行的經理M·卡特說,這個國家同時占據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經濟改革和社會變化已開始生根立足、經濟增長已改變人民生活;另外一個是公民幾乎完全被公共服務、就業機會和光明前景所忽略。彌合這兩個世界或許是這個國家當今面臨的最大挑戰。 非洲許多國家的貧困現象同樣不容忽視。2000年非洲國家GDP平均增長率爲3.2%,比1991年時提高了兩倍多,整個20世紀90年代非洲對外貿易年增長率爲4.3%,亦高于80年代後期3.8%的水平。但由于非洲人口增長速度高于經濟發展速度,貧困問題日益突出。據世界銀行統計,2000年非洲人均GDP爲671美元,比1991年下降3%,其中黑非洲人均GDP僅爲474美元,比1991年下降14%。 此外,非洲得到的外國發展援助也日漸減少,1999年非洲共得到149億美元的外國發展援助,扣除通貨膨脹因素,比1990年時下降了37%。報告稱,若要完成聯合國確定的到2015年將非洲貧困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非洲的年均GDP增長率至少要達到7%,且每年要得到1170億美元的外國發展援助。由于經濟落後,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受到很大影響,1999年非洲文盲率高達40%,有220萬艾滋病患者,另有2440萬人HIV呈陽性。
被公牛撞飛的勇士 幾頭強壯的公牛在街上橫沖直撞,一個不幸的人躲閃不急被蠻牛撞飛,攝影師抓拍到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刹那,這是在一年一度的西班牙奔牛節上發生的一幕。在西班牙奔牛節上人們爲了展示勇氣,爭相在公牛前面跑過,每年都會有人被牛撞傷。 一年一度的奔牛節是西班牙潘普洛納市的傳統節日,每年都要吸引無數世界各地好奇而又勇敢的遊客。鬥牛一直是西班牙最傳統的娛樂活動,過去人們爲了將公牛從牛棚趕到鬥牛場,特意將其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中詳細地描述了奔牛節的熱烈場面,奔牛節因而蜚聲世界。 奔牛街道是一條狹長的石板路,全程長848米,位于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中心,這條窄窄 的街道一頭連著牛棚,一頭通向鬥牛場。每年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要在4分鍾內以時速24公裏的速度在人群中狂奔而過。人們與牛群一起狂奔,受到刺激的公牛經常要攻擊在它附近的人們,整個奔牛過程往往險象環生,極其刺激血腥。持續幾分鍾的奔跑後,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爲大功告成。每年的奔牛節期間都會有人受傷,甚至發生過死亡事件。據統計從1924年到現在共有200多人被牛頂傷,14個人被牛頂死。即使這樣每年奔牛節期間,來世界各地的冒險愛好者都要雲集在普洛納市享受這難得的刺激。
一位示威者威爲了抗議荷蘭政府新制定的一項驅逐非法移民政策,把自己的嘴唇和眼睛用線縫了起來 隨著科索沃、車臣、索馬裏、伊拉克等一系列戰爭的爆發,大批難民紛紛湧入歐洲國家,給這些國家帶來了衆多非法移民。于是,法國、英國、比利時、德國等國家紛紛制定了一些限制或者驅逐非法難民的政策,其中荷蘭政府出台的政策尤其嚴厲。 荷蘭議會于2004年2月17日通過一項法律,要求在今後3年內將國內2.6萬名未被准予避難的外國移民遣送回原籍,創下歐洲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驅 逐 紀錄。這個逐客令一下,荷蘭國內立刻出現了強烈反應。 在荷蘭議會的門外,有大約2000名抗 議 者舉行了示 威 活動。他們認爲荷蘭政府將難民今後的悲慘生活置之度外,是把難民們往火坑裏送。其中一名伊拉克男子還做出了更爲偏激的舉止,他用線把自己的眼睛和嘴巴縫上,表示不忍心看到和訴說自己被驅逐後的種種不幸遭遇。 戰爭和難民一直是一對無法分開的孿生兄弟。只要有戰爭,就會有難民的産生。一邊是難民們背井離鄉,尋找樂土的乞求的眼神,一邊是其它國家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不得不關閉的國門。人們在譴責一些國家置難民悲慘生活于不顧的同時,是否更應該譴責那些制造了難民遷徙的戰 爭 策 動 者 們? “適彼樂土,誰之永號?”如果自己的土地是一塊可以繁衍生息的樂土,誰還願意尋找別的棲身之地? 在人們虔誠的祈禱時,只有這個患病的孩子還睜著眼睛,他永遠也無法知道他將是和平的最大受益者。 雖然在邁進21世紀那一刻,有成千上萬的人都許下了一個願望:希望世界和平。但是事與願違。隨著新千年的到來,上個世紀兩次大規模熱兵器戰爭的余溫、局部戰爭的熱火、各種恐怖組織,以及未解決的宗教民族問題與人們的和平願望一起跨進了新世紀。 世紀伊始,各種天災人禍紛至沓來。給正幻想著新千年新氣象的人們來了個措手不及。單就離今天最近的2004年,我們就可以用“災禍連連”來形容。 1月,埃及一架飛往開羅的航班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市的附近海域失事,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2月,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發生朝觐者擁擠踩踏的嚴重事件,251名朝觐者死亡。 莫斯科發生地鐵爆炸事件,造成39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俄聯邦官員將該事件定性爲自殺式恐怖襲擊。 伊朗東北部呼羅珊省一列裝有燃料和化學物品的火車在首都德黑蘭以東650公裏處出軌並起火爆炸,造成328人死亡,約500人受傷。 摩洛哥北部胡塞馬地區在2月24日淩晨發生裏氏6.5級地震,共造成628人死亡、926人受傷。 3月,西班牙首都馬德裏4輛近郊旅客列車先後發生猛烈爆炸,造成191人死亡,約1 500人受傷。基地組織聲稱對此次爆炸負責。 4月,朝鮮平安北道龍川郡火車站發生火車相撞事故,有161人死亡,1 300多人受傷。還有1 850幢房屋完全被毀,6 350幢房屋部分受損,12座公共建築物遭到破壞。 5月,車臣總統在狄納莫體育場爆炸案中身亡,同時還有6人一起遇難。同時還有6人一起遇難。 6月,中國中鐵十四局集團公司在阿富汗承包的公路建設項目——蓋勞蓋爾工地遭到武裝分子的襲擊,造成11名中國工人死亡,4人受傷。 8月,俄羅斯兩架客機幾乎同時發生意外墜毀。機上成員全部遇難。俄官員稱,兩起事件均是車臣恐怖分子所爲。 12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40年來世界最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東南亞和南亞數個受波及國家死亡人數已超過28萬人。 面對如此糟糕的世紀之初,人們不敢想象我們的家園——這個星球,在這個世紀還能走多遠。人類的未來難道就要毀在自己手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對我的縮小,因爲我是處于人類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喪鍾爲誰而鳴,它就是爲你而鳴。”于是人們爲了自己、爲了家園、爲了和平紛紛走上街頭,聚在一起,向政府請命,停止戰爭;向神明祈禱,給予我安甯。因而近年來,時常會有不同國家、不同組織、不同信仰的人舉行大規模祈禱和平的活動。 2001年12月13日晚,美國舊金山最大的教堂——聖瑪麗天主教堂舉行大型和平祈禱儀式,共同祭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的30萬遇難者,祈求人類和平,遠離戰爭和暴力。 2003年3月10日,大約10萬人聚集在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城市泗水,參加大型和平祈禱活動,反對對伊拉克發動的武裝攻擊。參加這次活動的包括衆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穆斯林神職人員。 2003年3月24日,全球各地的反戰遊行掀起了一個高潮,許多國家的民衆走上街頭反對自己國家支持戰爭的立場。據反戰遊行的組織者稱,當天紐約的遊行人數達20萬,在倫敦這個數字甚至達到了25萬。 2004年8月15日,四百多名來自日本各民衆團體的代表在千鳥淵戰殁者墓苑冒雨舉行集會,反省二戰期間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反對日本政府出兵伊拉克,祈禱世界和平。 2005年元旦,教皇爲印度尼西亞海嘯遇難的民衆祈禱。 如今“要和平、不要戰爭”已經成爲世界人民的信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將會有一個和平、甯靜的家園。
麥加城中的大清真寺規模宏大,可容30萬人同時做禮拜,是伊斯蘭教的著名聖寺 麥加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它坐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裏,面積26平方公裏,人口三十多萬。這裏四周群山環抱,層巒起伏,景色壯麗。 麥加城之所以世界聞名,是因爲伊斯蘭教創始現在麥加城中心的這座大清真寺是穆斯林最神聖的地方。 “朝觐”是伊斯蘭教爲的信徒所規定的必須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每一位有經濟和有體力的成年穆斯林都負有朝拜麥加的宗教義務。所有穆斯林,無論是男是女,都會盡最大努力爭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麥加朝觐一次。1000多年來,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前往麥加朝觐的穆斯林逐年增多。1932年沙特阿拉伯王國建立後,麥加被稱爲“宗教之都”,來此朝觐的人更加摩肩接踵,目前已經有70多個國家說著不同語言的穆斯林來到此地朝觐。每年在伊斯蘭教曆的第12個月,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都會聚集在沙特的麥加,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觐。這些各種膚色、各個年齡段的穆斯林來自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朝聖期間,他們聚集在“聖城”麥加周圍,一起祈禱,一起吃飯,一同學習。“麥加朝聖”是每年伊斯蘭教最盛大的宗 教活動。 麥加在穆斯林世界被譽爲“諸城之母”。聖地只對穆斯林開放,非穆斯林一律謝絕入內。城中心的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著名聖寺,是世界各國穆斯林去麥加朝觐禮拜的主要聖地。據《古蘭經》經文,在此禁止凶 殺、搶 劫、械 鬥,因此這裏也稱禁寺。禁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麥加城中心,規模恢弘,經過幾個世紀以來的擴建和修葺,總面積已經擴大到16萬平方米,可容30萬穆斯林同時做禮拜。禁寺有精雕細刻的25道大門和7座高聳雲端、高達92米的尖塔,24米高的圍牆將門和尖塔連接起來。六塔分別聳立在三座主要大門兩側,第七座塔則與直徑爲35米的圓頂毗鄰。禁寺從圍牆、樓梯、台階以及整個地面都用潔白大理石鋪砌,驕陽之下光彩奪目,氣勢磅礴。入夜,在千百盞水銀燈的照射下,禁寺顯得格外肅穆、莊嚴。禁寺廣場中央稍南,是巍峨的立方形聖殿克爾白。克爾白是阿拉伯文音譯,意思是“方形房屋”。聖殿又稱天房,相傳是公元前18世紀先知易蔔拉欣和他的兒子伊斯梅爾監建而成的。天房高14米,內三根頂柱昂然挺立,其東北側裝有兩扇金門,離地約2米,高3米,寬2米,是用286公斤的赤金精工鑄造的。天房自上而下終年用黑絲綢帷幔蒙罩,帷幔中腰和門簾上用金銀線繡有《古蘭經》文,帷幔每年更換一次,據說這一傳統已延續了1 300多年。天房外東南角,一米半高的牆上,鑲嵌著一塊30厘米長的帶微紅的褐色隕石,即有名的黑石,或稱玄石,穆斯林視其爲神物,相傳當年穆罕默德曾親吻過它。朝觐者遊轉天房經過此石時,都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以示敬意。黑石因有裂縫,在1844年以銀框把它鑲嵌起來。天房東面正對黑石處,有個四柱圓頂小閣,四周圍有方形銅柵欄,閣中是傳說中易蔔拉欣建造天房時留有腳印之處。據記載,克爾白早先是古阿拉伯多神教獻祭的古殿,殿內樹有各種神的偶像,穆罕默德在公元630年攻占麥加,保存了克爾白,清除殿內外360萬尊偶像,改爲伊斯蘭教朝拜的中心。每年伊斯蘭教曆12月,來自世界各地的虔誠的穆斯林到麥加朝觐時,都要圍著天房遊轉。麥加的其他聖地還有城東20公裏的阿拉法特山、穆茲達利法和米納等地,是朝觐者要站山誦經、射石(驅邪)活動之地。 麥加舊城稱爲“易蔔拉欣窪地”的幹涸河谷,自古就是繁榮的商業城鎮。來自亞洲、非洲和地中海地區的商隊全都彙集于此。這裏集聚著帶有中古特征的宗教建築和宮殿,狹窄的街道兩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鋪,居民的服裝、語言和習俗還保留某些穆罕默德時代的風貌。離舊城不遠的新市區和這裏完全不同,那裏的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和巨大的噴泉比比皆是,一派現代化都市的氣息。麥加市區範圍,過去一直局限于“禁寺”的附近,近幾十年來,城市規模已迅速擴大到近30平方公裏,人口也增至近40萬。爲了方便來自世界各地朝聖者的出入,世界最大的航空港——阿蔔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也已在麥加西北建成了。
在巨大的神像面前,人顯得那樣渺小,信仰是人們獲取力量的主要方式。奧地利著名登高跳傘冒險家費利克斯.鮑加特納,偷偷爬上巴西名城裏約熱內盧著名景點耶稣基督像上准備跳傘,最後他安全著陸 巴西裏約熱內盧附近的科爾科瓦杜山頂,一尊30米高的基督耶稣大型石雕像聳立在那裏,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耶稣雕像。 1921年,巴西人民慶祝獨立100周年時,人們提議在科爾科瓦杜山頂修建一座巨型的耶稣基督雕像,讓救世主伸開他寬大的雙臂來擁抱這座城市。1921 年雕像開工,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1931年雕像終在科爾科瓦杜山頂落成。這尊雕像體積龐大,有200噸重,左右手的指 間距達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稣基督身著長袍,雙臂平舉,深情地俯瞰山下裏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預示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耶稣像面向著碧波蕩漾的大西洋,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莊重、威嚴。耶稣基督的身影與群山融爲一體,一些雲團不時飄浮在山峰之間,使耶稣像若隱若現,使他顯得更加神秘聖潔。巨大的耶稣塑像建在這座高山的頂端,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從市內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成爲巴西名城裏約熱內盧最著名的標志。 巴厘島的火葬儀式 牛型的棺木代表地位和身分,只有貴族和僧侶才能享用。 巴厘島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旅遊景區之一,這裏以典型的海濱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而聞名于世。巴厘島有“花之島”、“天堂島”等美稱,島上不但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綠樹成陰,還有世界上最美的沙灘,宛如人間仙境。巴厘島因曆史上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是印度尼西亞惟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巴厘島不但天然景色優美迷人,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獨特的風俗習慣更是聞名于世。巴厘島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5世紀時,許多藝術家從別處遷到巴厘島,帶來了一大批 成熟的藝術形式,現在巴厘的雕刻(木雕、石雕)、繪畫和手工業品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聞名遐迩。在島上處處可見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所以該島又有“藝術之島”之譽。 在宗教信仰的影響下巴厘島人對死亡有自己的理解,他們的習俗是要慶祝死亡。巴厘島人死後,按習俗都要舉行火葬,未經火葬的死者靈魂汙穢不堪,將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不爲死者舉行火葬,死者的靈魂就無法升天,成爲終夜徘徊人間的厲鬼。因此這裏的火葬葬儀非常隆重,也是巴厘島上的奇觀之一。火葬在人死後第42天舉行,因爲巴厘島人認爲,人死後,靈魂要經過42天才能離開軀體。在火葬前,要將屍體進行處理,首先用各種香料制作的液體將屍體浸泡,然後用布包紮起來,放在一個竹筐裏,火葬前的一天,死者的親屬都穿上最華美的盛裝,男子還要佩戴寶劍,聚集到一起進行遊行,晚上還要舉行盛大的文娛晚會,表演傀儡戲,跳各種歡樂的舞蹈,人們載歌載舞等待第二天的到來。 火葬的日子,在音樂的伴奏下,附近的男人都爭先恐後地趕來擡屍體,婦女們每人帶來一瓶從鄰近寺廟中拿來的聖水,還有一群給死者靈魂帶路的活小雞擺放在葬禮列隊前。祭司祈禱完畢,發放弓矢,葬禮列隊出發,祭司手執紅法冠,在屍體面前引導,隊伍必須走彎彎曲曲的路線,爲的是避開凶神惡煞,並使死者靈魂失去方向,找不到歸路。進入火葬場,先由死者近親割開裹屍布,祭司登上竹塔的平台,大聲念祈禱詞,把許多古錢撒在上面,算是賄賂給死神的贖金,婦女們將帶來的聖水灑在屍體上,再把盛聖水的瓶子打得粉碎。接著,就將屍體移入獸形木棺,待到夜幕降臨,就開始放火焚燒。在火光的照耀下,慶祝儀式開始,樂隊奏樂,觀衆開始狂歡。其中一項主要活動是拔河賽,雙方爭奪裝有屍體的棺木,一邊代表天使,另一邊是惡魔,雙方爭奪死者的靈魂,要有多次反複,最後總是天使勝利。全部活動都貫穿著豪飲和歌唱。整個葬禮中死者的家屬並不悲傷。巴厘島人認爲,如果過分悲傷,將會妨礙死者靈魂升天。屍體逐漸成爲灰燼,觀看的群衆才漸漸散去。親屬們將骨灰收拾起來,裝入椰子殼內。在祭司祈禱下,把骨灰抛進大海。整個葬禮宣告結束。 隆重的火葬儀式費用非常昂貴,有時可高達人民幣幾萬甚至幾百萬元,12年前吉安雅區的國王去逝,葬禮花費高達500萬元美金。大規模的火葬往往有上千人來擡笨重的竹塔和棺材。竹塔的高低視死者身分而定,有的高達二十多米,有十一二級,低的也有三四級。棺材是動物形狀的,僧侶、富人的棺材雕成牛形,勇士爲飛獅形,普通人則爲半象半魚形。塔型竹架的大小及儀式的隆重程度,全仰仗喪賓的身分、地位及財力。但是葬禮的高昂費用很多人不能負擔,因此經濟拮據的當地人就先將去世的家人土葬,等有了足夠的錢及遇到好日子時再將屍體挖出,舉行火葬。這段等待時間有可能是兩到三年或十年以上。 在巴厘島,每隔十年左右,還將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集體火葬,由大家分擔費用。每逢此時,巴厘島人便清理島上的所有墳墓,把所有的屍體、骸骨集中火化,讓那些不安的靈魂得到安息。
每張白布中都包裹著屍體,都是從旁邊的墓穴中剛剛被挖掘出來 2003年5月31日,伊拉克人正在核對一張屍體清單,清單包括了2003年5月31 日從穆薩伊蔔市郊區(巴格達南方50公裏處)挖掘出的沙漠中的集體墓地中的屍體。這些屍體將被運到一所學校以供家屬認領。當地人每天都能挖掘出幾十具屍體,使該地點自5月17日起發現的屍體總數達到659具。人們認爲該集體墓地包括了的幾百名1991年海灣戰爭後起義而被薩達姆政權處死的什葉派穆斯林的屍體。這些被挖掘出來的殘骸和衣服碎片上布滿了子彈孔。人們在這裏不僅找到男人的骸骨,還找到一些婦女和孩子的遺骸,顯然有些人是全家一起被槍殺 。甚至有20%的死者是被活埋的,因爲從這些人身上並沒有發現槍傷,但是他們雙手都被綁在背後,眼睛也被蒙上。這處墓穴是在伊拉克發現的一系列集體墓穴中最新的一個。 據伊拉克國民大會披露,伊拉克境內的希拉郊區只在5月份就發現了4處、總共埋有約1.5萬具屍體的大型墓地,死者都是被薩達姆政權處決的。薩達姆政權倒台後,在伊拉克各地一些秘密的集體墓穴不斷被發現。據伊拉克紅十字會的官員調查,伊拉克目前有數十萬人下落不明,懷疑已被伊拉克前薩達姆政權秘密處死,並分別埋在伊拉克境內的各個地區。尋找工作面臨嚴峻考驗,若想找到這些秘密墓穴和確定所有遇難者的身分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
死亡海灘 海灘的景象慘烈而又傷感,一百多只鯨魚和海豚在這裏擱淺死亡。人們還在徒勞地想把這些奄奄一息的龐然大物推到海中。 2004年11月19日,一百多頭鯨魚突然沖上了澳洲海灘,隨著海水的退去它們全部被擱淺在那裏,在烈日的曝曬下不久它們就全部死亡了。同時還有數量衆多的海豚一起加入了自殺的行列。 11月29日清晨,在澳大利亞南部兩個小島的海灘上,居民們發現有大批鯨魚和海豚在這裏擱淺而死。其中,在位于澳大利亞大陸與塔斯馬尼亞島之間的國王島,72只鯨魚和25只海 豚的屍體橫在幾百米的海灘上。開始,這裏有55只鯨魚沖上了海灘,還有17只鯨魚在距離海岸1公裏遠的海域漫無目的地徘徊。營救人員立刻展開行動,用各種辦法阻止這17只鯨魚靠近海岸,可是營救行動沒有成功,鯨魚們還是擱淺而亡,同時在距國王島450公裏處的瑪麗亞島也有25頭鯨魚因擱淺死亡。在人們的努力下,最終有12頭鯨魚、30頭海豚回到了大海深處。 2003 年11月,塔斯馬尼亞西部海域也發生過大規模鯨魚擱淺,當時有110只領航鯨、10只海豚死亡。鯨魚成批自殺死亡的現象在世界各地經常發生,有時候還達到數百頭。鯨魚爲何自殺海洋學家給出了很多答案,可能被掠食動物虎鯨追殺趕到海灘上。也可能是海底低頻地震産生的聲音沖擊波幹擾了這些哺乳動物的聲納導航系統,從而使得它們誤上了海灘。但這些答案都沒有特別讓人信服,鯨魚集體自殺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 ( 编辑:文竹 )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