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不凡的新聞前輩2014年03月 作者:张继民 来源:中国新聞培訓网(www.xwpx.com) 责任编辑:开心
簡介: 2014年2月4日(正月初五),我發出一條剛在八寶山參加李琴同志追悼會的微信,題爲“感恩李琴”,同時配發一幅她滿頭銀發面帶微笑的照片。 李琴享年91岁。我提及“感恩”确有其因。她任新华社副总编辑时, ... 內容:
李琴享年91歲。我提及“感恩”確有其因。她任新華社副總編輯時,我是她的部屬——總編室秘書。我任秘書5年,欲去采訪第一線當記者。爲成全我的願望,她不嫌麻煩,幾經周折,直到把我送到記者崗位爲止。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現《新聞業務參考》總編輯劉國昌先生看到這條微信,約我寫稿。他說,李琴是老一代新聞人,早有耳聞,能否寫篇回憶文章,讓年輕人了解其風采。于是我遵命行文。 铮铮硬骨不畏強勢 李琴原名趙希平,河南開封人,生于1923年9月28日。曾就讀于北京輔仁大學英語系、西北大學英語系。之後在聯合國救濟總署任翻譯。1947年末前往解放區北方大學學習,又轉入軍委總後勤部工作。1949年調入新華社對外部擔任編輯、記者。195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爲掌握更多語種利于工作,1961至1962年度的一段時間裏,她到社外培訓班學習法語。1967年1月至1972年8月,擔任新華社對外部編輯、政治外事組組長。1972年9月至1976年擔任新華社黨的核心小組成員。 我1975年重回新華社工作,正趕上李琴被批判打成“反革命分子”之際。與李琴一道受到如此“待遇”的,還有時任新華社負責人朱穆之、穆青,統稱“朱穆李事件”。 “四人幫”何以對“朱穆李”羅織罪名,恨之入骨?實則緣于“朱穆李”聯名寫材料呈送毛主席,揭發江青搞政治陰謀。 1975年1月,根據毛主席意見,鄧小平同志複出。由于周恩來總理重病,鄧小平主持黨政軍日常工作。鄧小平傾力抓生産,搞整頓,解放啓用老幹部,國內形勢很快出現變化。與此同時,“四人幫”反對鄧小平,反整頓,伺機奪權也暗流湧動。9月,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山西昔陽召開,江青先于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來到大寨大放厥詞,說什麽中央有人“架空晁蓋”、“招降納叛”、“重用貪官汙吏”、“在北京他們整了老娘一個多月”等。這是明顯煽動反對周總理、鄧小平,含有險惡的政治動機。了解到這一情況,穆青提出應向毛主席反映。李琴借采訪鄧小平陪同毛主席會見外賓之際,口頭向鄧小平作了簡要彙報。穆青提出應整理一份書面材料呈送毛主席,李琴同意,決定通過有毛主席聯絡員之稱的外交部副部長王海容上交。李琴接到材料及其所附的由朱穆之、穆青簽名呈報毛主席的信後,簽上自己的名字,交王海容轉呈毛主席。 這充分顯示了他們爲了維護黨和國家利益,硬骨铮铮不畏強勢。 深得中央領導同志信任 在新聞業務上,最值得李琴同志爲之自豪的,是她多年來直接采訪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華國鋒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政治外事活動。尼克松訪華,李琴是中外媒體中唯一被批准參加采訪的外事文字記者。政治外事采訪頭緒多,政治敏感性強,需要很強的臨場應變能力。由于李琴嚴守紀律,事事謹慎,踏實認真,從沒有出現過任何政治偏差。 當記者的都知道,獲得采訪對象信任與尊重,不僅是莫大精神享受,更便于工作。李琴借著這一點,居然把鄧小平請到新華社,由此成了新華社曆史上重要一頁。 對此,李琴曾回顧說:“1978年10月12日上午11時許,沒有事先通知,沒有前呼後擁,小平同志考察宣武門西大街高層住宅樓建築工地後乘車來到新華社。 進門時,門衛由于沒有得到通知,伸手示意不得進入。坐在小平車後排座位上的我連忙拉開咔啡色窗簾,爭取門衛放行。幾乎同時,小平同志拉了拉我的上衣,示意不要讓人知道他坐在車內。幸好門衛認識我,順利放行了。 小平同志一行來到我社,只有兩部車。一部車上坐的是小平同志和衛士長,另一部坐的是陪同小平考察住宅工地的北京市市長林乎加和中央警衛局的一名衛士。 小平一行人來到今天的報刊樓(當年的辦公大樓)門前下了車,徑直乘電梯來到四層曾濤社長辦公室。曾濤看到我推門引領小平同志進來,滿臉驚喜地從座位上站起來,走上前與小平握手。接著,穆青同志也從他的辦公室趕來。大家圍坐在長條會議桌四周。我拿出筆記本做好記錄小平同志指示的准備。出乎意料,小平同志聽了曾濤極其扼要的情況彙報後,便和大家隨意交談起來,氣氛融洽、親切、無拘無束,完全是同志之間、朋友之間輕松、愉快地聊天。 小平同志來社時,報刊樓前的庭院中靜悄悄的。待談話結束,他走出報刊樓時,看到滿院子都是人,便問我:是不是你李琴搞的?我說,這哪裏是我安排的,是同志們聞訊自發趕來,向遭受‘四人幫’迫害後複出的小平致意的!看到步履矯健、滿臉笑容的小平同志,大家熱烈鼓掌、歡呼,報刊樓前小廣場一片沸騰。攝影記者郭占英抓拍了一張十分傳神的照片。如今,這張照片已被珍藏在新華社的曆史檔案中。” 小平同志是怎樣被引到新華社的呢?李琴奉曾濤之命前去了解鄧小平考察住宅樓情況。將要結束之際,小平就要離開工地,李琴以征詢的口氣問小平,新華社就在斜對面,是不是到我們那裏坐坐,看看。小平竟然爽快答應同意:好嘛,去吧!警衛見狀連忙阻止,言稱下次。而小平卻示意李琴坐上他的車引路,來到了新華社。 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大勢,李琴又爲新華社創辦經濟報刊做出努力。1981年7月1日《經濟參考》問世時,李琴擔任總編輯。1990年改名爲《經濟參考報》,由小平同志題寫報名。這份報紙産生了極大的政治影響,首批發行超過12萬份,半年後上升到40萬份。現在國內,《經濟參考報》依舊是一份很有影響力的報紙。 晚年仍然心系國家 李琴同志雖然年事越來越高,仍一直關心著祖國的發展。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她心系災區,把和丈夫楊立三同志收藏的齊白石作品《玉簪花》、《荔枝》、《葡萄》拍賣,所得善款290萬元捐往災區。傾注精力撰寫《楊立三傳略》,是她的重要追求。楊立三生于1900年。1925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參加秋收起義。長征時,周恩來生病不能走路,時任兵站部部長的楊立三堅持參加擔架隊,擡周恩來過草地,結下戰友深情。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的這位高級將領,先後擔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政務院食品工業部部長、軍委財務部部長。楊立三患病,1954年6月至12月,李琴曾陪同丈夫赴莫斯科治病。隨後楊立三病逝。 我當記者後,闖出了一條科學探險采訪之路,在南極、北極、南沙群島、青藏高原等不少洪荒之地留下足迹,引起李琴關注。我們每逢在新華社大院相遇,她都囑咐我在野外要注意安全,打聽下一步科學探險采訪計劃。我的書出版後,幾次送她指正。 而今斯人已去,緬懷她的不朽業績,想起對我的關心,更加懷念她。 (作者爲新華社高級記者)
注: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载须经我网及作者本人同意,且注明出处“中国新聞培訓网”,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