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武汉为"天使"造像 影像背后是精神是信仰2020年04月 作者:燕帅 赵光霞 宋心蕊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前进者
簡介:
2020年2月20日,中国攝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网络信息处编辑陈黎明、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刘宇(从左至右)踏上开往武汉的高铁。张双双 摄
... 關鍵字:李舸
內容:
![]() 2020年2月20日,中国攝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网络信息处编辑陈黎明、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刘宇(从左至右)踏上开往武汉的高铁。张双双 摄 2月20日,中国攝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作为领队,带领中国攝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一行(以下简称“小分队”)搭乘高铁前往武汉。此番逆行、受命出征,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拍摄个人肖像。 40天來,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協助下,目前已爲4.2萬余名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留像,覆蓋98%以上的援鄂白衣天使們。 爲天使造像、爲戰“疫”存照、爲曆史留真。一張張真誠的面龐、一雙雙堅毅的眼睛、一個個動人的瞬間,這些數以萬張、不加修飾的“最美”肖像,不僅是醫護人員們的個人回憶,也是全國上下攜手戰“疫”的真實寫照,亦是新中國曆史上珍貴的影像檔案。 李舸这位从业二十多年的老新闻人,自称“经历过大灾大难,也是见过一些生死的人”,但这次跟医护人员“心贴心的交流”,他说让自己内心变得脆弱和柔软了,“我每一天都在流眼泪”。就让我们透过李舸在《人民战 “疫”》特别直播节目中的讲述,走近这项中国摄影史上首创、世界摄影史上罕见的重大摄影工程幕后,听听抗“疫”镜头之外的那些动人故事,感受影像背后的精神传承与信仰力量。 與60多位同仁“形成合力” 爲4.2萬余名“最可愛的人”造像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武漢、湖北的危急時刻,來自全國各地的42000多名醫務人員聞令而動、緊急馳援,爲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做出巨大貢獻。 數萬名醫務工作者是抗擊疫情的“最大的功臣”,爲這些“最可愛的人”拍攝肖像照,既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光榮使命,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艱巨挑戰。
![]() 中国攝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成员:李舸、刘宇、柴选、陈黎明(从左到右) 李舸坦言,剛接到這個命令的時候,內心非常忐忑,“因爲這個任務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時間緊、任務重,但“僅用半天時間,通過自願報名,就組建了這支小分隊。” 作爲一名在人民日報工作20多年的“老資格”,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時,李舸總是毅然沖向一線,他用自己手中的相機,見證了祖國二十多年來發生的“大喜、大悲、大事件。”這次也不例外。2月20日,由李舸作爲領隊,小分隊一行四人,坐上從北京到武漢的高鐵。 疫情肆虐,幾乎每一個逆行前往風暴中心的人,都會被問及同樣一個問題——爲什麽要自告奮勇前去?“面對疫情,作爲人民日報的一名攝影記者,沖上一線是毫無疑問的。”其實1月底就已請纓的李舸,早准備好隨時出發。讓他“自豪”的是,家人也非常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我們家人這個時候反倒會問,你爲什麽不第一時間沖上去,所以在他們的印象中,遇到這樣的事兒,沖上一線是我必須要做的。” 小分隊一行到達武漢當晚,就參加了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宣傳組召開的工作會議,明確了拍攝任務和要求,之後就投入了緊張的拍攝之中。因爲工作需要,小分隊從最初的四人,後來又增加了一人,用李舸的話說,五人“並肩戰鬥”。 回憶初到武漢的情況,李舸用“非常危險、非常艱苦”來形容,由于當時全國的防疫物資都不充裕,雖然每天要在醫院裏“泡”十幾個小時,但只有口罩可以佩戴,沒有別的防護設施。“後來有機構幫助解決防護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方法也作了一些調整,所以工作進度還是非常順利的。” 但是,要为这么多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拍摄,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和中国文联指导下,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支持下,中国攝影家协会小分队迅速协调组织队伍,联合湖北省攝影家协会摄影志愿者、河南省赴武汉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摄影小分队队员,以及在湖北采访报道疫情防控工作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人民画报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的摄影记者,组成了一支60多人的摄影团队。“我们形成合力,共同来做这个事儿。”李舸充满信心。
![]()
![]() 迄今40天的時間,已幾乎爲全國所有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都拍攝了個人肖像。能完成這樣一項重大、罕見的攝影工程,讓李舸倍感欣慰,“現在42000多名醫務工作者的肖像,基本都拍攝完畢了,我們不敢說做到了全覆蓋,但是至少做到了98%至99%,極個別的一些醫務工作者正在補拍。” 這些“最美”的肖像照,也正在全國五萬多個大屏幕上進行展示,李舸不忘表達謝意,“大家都是自願地義務地在參與這項工作,我們感覺內心挺充實,也非常感謝所有的醫務工作者,感謝我們攝影團隊的同事們,大家共同努力,把這項工作完成了。” 恪守兩條拍攝底線 “規定動作”外還有“自選動作”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新冠肺炎阻擊戰中,我們的“敵人”很狡猾,它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防控難度大,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同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 不管是做新聞采訪,還是近距離拍攝,李舸說,他們都有兩條基本底線,一是堅決不能影響正常的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和診療;二是不能影響醫護人員的安全和正常休息。在李舸看來,“醫務人員在前線已經非常辛苦了,可以說是沖鋒隊、敢死隊,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影響他們,大家都會格外注意。”
![]() 3月4日,李舸在火神山医院ICU采访拍摄。徐迅 摄 李舸還提及一條自身不能觸碰的底線,作爲一名記者,其實也相對是一個活動的傳染源,“因爲我們會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采訪,所以我們也要注意個人的保護,如果不嚴格遵照醫院的防護規定,也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爲你離得不夠近。”這已成爲攝影界的“金句”。李舸說,從社區到方艙醫院再到重症監護室,很多攝影師都沖到第一線,就是爲了抓住細節、表達情感,“我常常說兩個‘節’,一個是情節,一個是細節,情節就是情感的表達,細節就是影像的表現”。
![]() 李舸在医院清洁区淋浴间旁拍摄。曹旭 摄 長時間、高強度、大壓力的工作,已讓醫護人員倍感疲憊,選擇什麽時候才能保證拍攝順利進行,還能不增加摘下口罩的感染風險呢?李舸透露說,在醫院有兩個拍攝的時間窗口,一個是醫護人員從病房交班出來,吃飯前的空當,吃飯總得摘下口罩。再有一個就是從病區出來後進行消殺,進入淋浴間的前一刻,會把口罩扔到垃圾桶裏。“這個時間卡得很緊很緊,絕對不能有絲毫大意”,李舸反複強調,自己計算過,每人大概只有一分鍾左右的拍攝時間,但真正摘下口罩拍攝時可能只有幾秒鍾。爲了保證拍攝時候反應夠快而且有的放矢,攝影記者都會提前做好工作預案,“事先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甚至要了解要拍攝的醫療隊有哪些好的新聞線索,或者哪些先進的典型個人。”
![]() 3月9日晚10時,武漢洪山方艙醫院休艙前最後一夜,醫護人員在巡夜時與患者道別。李舸攝 除了拍摄肖像这一“规定动作”,李舸还为自己这五个人的小分队,增加了一个“自选动作”,就是给每名医护人员录制一小段视频。视频提问很简单:疫情结束之后,您最想做什么?或者,您最想对谁说什么?一个多月拍摄下来,李舸说,很难想象,每次听到这个朴素的问题,“很多医护人员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那种真挚的情感,瞬间就迸发出来了。” 李舸认为,在一分钟的时间,医护人员之所以会充分释放个人情感,就是因为“他们没把我们当做陌生人,也没有把我们手中的相机、手机当成冰冷的设备,可能就当成了亲人或者患者。” 是否接受拍攝,完全尊重醫護人員的個人意願。拍攝影像這種形式,得到了衆多醫務人員的肯定,也是“戰”時的他們非常需要的。李舸爲我們說了一組數據,在援鄂的4萬多名白衣天使中,90後、00後的年輕人有1萬多人,連續多日工作的他們,並沒有太多釋放自己內心情緒和壓力的渠道,“我們提供這麽一個小小的拍攝窗口,恰恰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情感釋放的空間,很多醫護人員說他們非常非常珍惜”,甚至還有人在錄視頻的時候感覺沒准備好,事後還問能不能再補錄一次,因爲“還想再說一句話”。 “這一次跟我們以往任何的采訪或者攝影拍攝都不一樣,”在李舸看來,這是心貼心的交流,“我們是真正把對方作爲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抗疫前線戰士,去進行對話,就是想讓他們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加積極、更加陽光。” 醫患深情觸動人心 影像的力量來自精神與信仰 從業二十多年,李舸見證過中國諸多“大事件”。2003年SARS疫情時,他也曾在重症監護室待過十幾天,但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拍攝仍然讓他覺得“從來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 相比17年前只能跟隨記者的鏡頭到達第一現場,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今天的每個人都能成爲時代的記錄者。讓李舸記憶深刻的是,幾乎每一位援鄂醫務工作者的手機裏都保存著自己和患者的合影,這些照片有的來源于同事拍攝,而更多的是來自患者們自己的手機。在親人無法陪伴在身邊的時候,這些患者們與醫護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溫暖的人際關系。
![]() 3月4日,一對老年夫婦十分牽挂患病入院的子女,護士們幫他們傳遞親情信息。李舸攝 “讓隔離病房變得有溫度,有愛的地方就是家”,帶著這樣的初衷,火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一病區的醫護人員們創建了“家病房”。不僅要治療患者身體的病痛,還要緩解他們心理上的焦慮。“某某床的這個阿姨,某某床的那個爺爺……”每當接受采訪的醫護人員談起自己牽挂的患者,這種珍貴的情感都會同樣觸動記者們的心弦,“醫護人員主動承擔起作爲患者親人的責任,這種互動非常讓我們感動,當醫護人員表達他們與患者之間特別深摯的情感時,我們都會默默的陪著他們流眼淚,每一天都在流眼淚。”李舸如是說。
![]() 山西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的消化重症主管護師孔娅娅。李舸攝
![]()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護師吳映霖。李舸攝 疫情期間,醫患之間的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深深打動了李舸,他以“你是我最牽挂的人”爲主題,爲醫護人員拍攝了一組特別的肖像,這組照片也在網上引發熱議。照片定格的是這樣一個畫面:醫護人員面對鏡頭,翻出手機中爲患者診治、送患者出院或者埋首工作的瞬間,利用幾十秒摘下口罩的時間,讓自己毫無遮擋的面容與最牽挂的患者同框。拍的是一短瞬,見證的卻是一段曆史,正如李舸在一篇文中寫道,“有人說,這是新時代醫患關系最理想的樣子。” 爲醫護人員拍攝肖像,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在一張張照片的背後,傳遞出的是影像的力量。“我們不是爲了攝影而攝影,也不是爲了出所謂的作品或者是帶著功利的色彩來到武漢的。我們到這來就是要傳承一種精神的力量。”李舸談起抗日戰爭時期,即將沖上戰場的敢死隊員在明知物資匮乏,相機裏沒有膠卷的情況下,仍然會讓攝影師對著自己按下快門,“要的就是那種精神的力量,要的就是那種信仰的力量。” 李舸認爲,攝影最高的境界是表達思想,表達觀點,表達立場和態度。每一位援鄂醫護人員生命中的這一瞬間都定格在了他們的肖像照中。“看似很普通的肖像,我們的拍攝條件也很簡陋,但是我相信每一幅影像背後一定傳遞了一種精神的力量,也許過了很多年之後,這些年輕的醫護工作者回想起來,當國家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曾經做了這麽一件有擔當的事兒,在他們的一生中,這麽一抹亮色會永遠存在。”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