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藝術讓一幅老新聞照重放異彩2023年05月 作者:王呈选 来源:老記說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簡介: 在紀念清華大學建校112周年之際,一場簡潔而又質樸的油畫作品捐贈... 內容:
在紀念清華大學建校112周年之際,一場簡潔而又質樸的油畫作品捐贈暨收藏儀式在清華大學校史館舉行。 ▲位于清華禮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計時器——日晷,上面镌刻著“行勝于言”四個大字。腳踏實地,報國奉獻,行勝于言,便成爲清華大學的校風。 题为《知难而进 众志成城》油画作品,触笔细腻,色彩厚重,栩栩如生,被清华大学校史舘永久收藏。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教师于婉荣,依据新华社记者王呈选拍摄的老新闻照片,创作的油画作品《知难而进 众志成城》。 這幅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助理教授于婉瑩創作完成的油畫作品,依據44年前,新華社高級記者王呈選拍攝的一幅新聞照片。 ▲1989年4月,新華社記者王呈選拍攝的新聞照片。從左至右,王大中、馬昌文、董铎三位教授。 新聞照片拍攝于1989年4月13日,世界首座5兆瓦低溫供熱核反應實驗堆安裝現場。畫面上表現了時任清華核能技術研究所所長王大中教授,和負責這項技術研究和設計的馬昌文教授、董铎教授,在安裝前,精心檢查核心部件的場景。 當天,由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究設計的世界首座5兆瓦低溫供熱實驗反應堆,進入關鍵的安裝階段。它的成功,將開創核能和平利用的新途徑。爲此,全所清華人高度重視,團結一致,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負責技術研究和工程設計的教授,親臨現場指揮,並對每個部件進行精心檢查,以確保核實驗堆工程萬無一失。 當檢查到核反應堆的心髒部件——堆心吊籃時,因吊籃底部離地面近,專家們必須俯下身,仰視查看。又因安裝前要用負離子水對堆心吊籃進行清洗,弄得地面上都是積水。而我要拍到這張照片,必須比專家的角度更要低。這張新聞照片,就是我仰躺在積水地面上抓拍完成的典型瞬間。 ▲来宾共同为《知难而进 众志成城》油画艺术作品揭幕。 儀式後,在同青年畫家于婉瑩老師的交流時,我問,在你的清華“大先生”系列創作中,爲何首選這幅照片?她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幅照片時,就被照片上情景所感動,所感染,從而産生強烈的創作激情。照片生動形象的記錄了清華人的精神風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于言”的清華精神的真實寫照。 ▲照片拍攝者王呈選(左),油畫創作者于婉瑩(中)與畫面上的主人公之一——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原校長王大中院士(右),在油畫作品旁留影。 在幾十年記者生涯中,我十分重視對國家“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報道。當我在一次釆訪中,偶然得知清華大學正在建設世界首座低溫供熱堆的消息後,便一頭紮了進來。從核反應堆工程建設,到反應堆運行臨界,再到核能供熱、核能發電、核能海水淡化,曆時3年多,做了全面系統的跟蹤報道。所發新聞照片,在國內外報紙廣泛釆用,産生積極的影響力。從事宣傳工作多年的清華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江崇廓評價說:“沒有想到新聞照片的作用和影響,會有這麽大!” 3年多,在低溫堆的跟蹤報道中,讓我最難忘的,當屬工程安裝的拍攝過程。 從上午八點半,我進入核反應堆安裝現場,到第二天下午五點鍾撤出,兩天一夜,曆時32個多小時。我是第一位進入現場,也是最後一位離開現場的媒體人。從安裝前的准備工作,到一步步的吊裝,我全程跟蹤,嚴陣以待,不放過鏡頭前的任何精彩瞬間,從而抓拍到不少獨家新聞照片,王大中等教授在安裝前最後一次精心檢查的照片,就是其中獨家之一。32個小時的緊張采訪中,我同核工程23公司安裝人員同吃,困了累了,就在休息室的椅子上坐會歇歇,然後繼續工作。 撤出現場後,爲了盡快趕回新華社及時發稿,我沒有顧得上吃晚飯,就上了學校返城的班車。就在班車即將出發之時,辦公室負責接侍的杜玉英老師,拿著兩個饅頭,送到我的手裏。這種感人情景,至今讓我曆曆在目。 ▲清華大學60級校友,國務院原副秘書長、雲南省原省長徐榮凱出席儀式並致賀詞。這是他在與油畫作者于婉瑩交流。 有作爲,才有地位。多年來,我對清華大學宣傳報道上的貢獻,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肯定。在清華大學籌備創建新聞傳媒學院之時,邀請我到學院工作,負責攝影教研室籌備。在我被評聘爲新華社主任記者的時候,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聘請我爲兼職副教授,在我被評聘爲新華高級記者時,清華大學校史研究會又聘請我爲研究員。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