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能不能走點心?2024年02月 作者:張錫傑 來源:新京報傳媒研究 責任編輯:前進者
簡介:
提到新聞發布會,大家都不陌生。
每當有重大活動或突發事件時,都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國新辦、外交部、國防部的發布會幾乎“天天見”。各級各類發布會也常態化舉行。
总体来说,新闻发布会是人 ... 內容:
提到新聞發布會,大家都不陌生。 每當有重大活動或突發事件時,都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國新辦、外交部、國防部的發布會幾乎“天天見”。各級各類發布會也常態化舉行。 總體來說,新聞發布會是人民群衆關注政府工作動向、了解事件最新動態、知悉行業發展情況的權威渠道。 縱觀近兩年出現的新聞發布會“熱點”事件,開得好的有,“翻車”的情況也不稀罕。在輿情多樣化、自媒體盛行的今天,傳統的發布會模式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此情況下,怎樣才能把新聞發布會開得更好? 目前,網絡媒體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它不僅催生了新的輿情形態,也給輿論引導帶來了新挑戰。新聞發布會必須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工作節奏和傳播模式,在內容、形式、風格上不斷求新求變,真正讓新聞發布活動嵌入到各路宣傳報道中,才能更好發揮作用。 重視內容的創新度。發布內容的質量決定著新聞發布會的成效,而內容質量的高低與創新度有很大關系。具體來說,可以從關聯度、新鮮度、細節度三個方面考慮。 重視新鮮度就要及時回應時事熱點,信息隨時更新,避免同一內容老生常談地重複發布和多次發布;重視細節度就要切中要害直面問題,避免粗枝大葉的簡略式發布和避重就輕的應付式發布;重視關聯度就是追求一氣呵成的系統發布,避免答非所問的無序式發布和蜻蜓點水的碎片化發布。 此前,曾有航空公司董事長在有關空難事件的新聞發布會上“照稿讀”“答非所問”,被媒體和網友評價爲“沒眼看”。這樣的新聞發布會不僅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反倒有可能産生次生負面影響。 注重形式的多樣化。許多新聞發布會習慣了“莊重”地開,不僅莊重,而且千篇一律,讓人産生審美疲勞、喪失關注興趣。 新聞發布會本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而應該根據發布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2020年2月,爲“和派駐一線的幾百名新聞工作者一道更及時、准確、全面地介紹疫情防控一線的情況”,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就“離京”將現場“搬到了武漢”。 影視娛樂行業的新聞發布會開得更是靈活,形形色色的新聞發布會、媒體招待會可謂“花樣百出”,看形式已經足夠吸引受衆。 其他領域的新聞發布會也當思變,不能總抱著“莊重”“嚴肅”“常態”“習慣”不放,而應在形式創新上多進行探索。 从传播方式出发,新闻发布会则应逐步从传统的读稿式发布、通稿式发布,向现场直播式发布、短視頻发布、海报式发布过渡,以使发布内容更适应多渠道分发。 強化現場的互動性。作爲受衆與“官方”溝通的橋梁,新聞發布會既是信息開放的窗口,也是信息接收的天線,所以新聞發布會不能成爲發言人的獨角戲和媒體人的聽講席。 新聞發布會要注重互動性,讓媒體更讓大衆參與進來,通過廣泛征集議題,傾聽群衆呼聲,讓新聞發布廳真正成爲官方會客廳,新聞發布會成爲群衆見面會。當新聞發布會善于和大衆互動了,認真回應群衆關切了,發布信息才算是真正准確了、有效了。否則,只能自說自話,開不出任何“水花”。 總而言之,面對傳播環境的深刻變革,想要把新聞發布會開好、開出成效,就要不斷研究當下的傳播特點,並以此革新方法和策略。比如將嚴肅權威的發布內容與生動有趣的采訪互動環節相結合,比如讓發布場景從傳統的發布廳延伸至社會一線,再比如讓基層代表、榜樣模範、事件當事人站在發布最前沿等,以此爲新聞發布會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 要把新聞發布會開出“新”意,必須要有足夠的“心”意。從“心”出發,才能知道公衆所思所想所盼,進而做出適當回應與解答。 發布會的現場基調要走心。不同部門、不同時機、不同內容的新聞發布會風格不同,所以對現場基調的要求也不一樣。只有在合適的基調中發布合適的內容,才會達到相應的傳播效果。比如,宣布政策的發布會要辭嚴令正,澄清謬誤的發布會要擲地有聲,這要求發言人必須學會把握現場節奏,引導媒體和受衆快速進入情境,准確接收信息。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發言人也是現場基調的一部分。發言人衣著是否得體、形象態度是否合宜、語氣語態是否規範,也會影響新聞發布會的效果。 發布會的場景選取要精心。描述現場不如身在現場,發布成果不如展示成果,根據不同的發布內容選擇不同的發布場景,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的新聞發布廳裏,新農人現場推介産品、發明人現場演示操作、政府部門上線政務平台早已不是新鮮事,發言人帶著記者進車間發布、媒體人在現場體驗項目也正成爲常態。這都是可喜的嘗試。 發言人的情感表達要真心。新聞報道是客觀的,但不是冰冷的,新聞要以實服人,發言人要以情動人。發言人的情感表達既是對新聞事件當事人的尊重,也是對關注事件發展的公衆的尊重。無論是何種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都要和大衆保持共情力,以得體的姿態、恰當的表達引導受衆准確理解發布內容。 此前,曾有發言人在發布會上講自己爲了抗疫沒有參加女兒的成人禮,並爲之哽咽失聲,這是脫離公衆的自我感動,因此惹來網友一邊倒的吐槽。這種“拎不清”的表現是不恰當的情感表達,不僅會引起公衆反感,更有可能誤導受衆對發布內容的解讀。 對待輿論場的反饋要用心。衆所周知,輿情分析是謀劃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參考,只有全面了解信息反饋,才能更好把握群衆訴求、回應群衆訴求。所以新聞發布會也不是“一發了之”,發布會的籌備和召開只是開始,群衆對于發布內容的反饋需要長期關注,如此才能把握群衆關切,爲下一次發布提供依據和參考,確保每一場新聞發布會都開得有成效。 所謂以坦誠之心面對公衆、以真誠之態面向媒體、以誠實之准發布信息、以誠懇之度溝通不足,這才是新聞發布會所應秉持的要義。 見“心”意要求新聞發布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工作導向,時刻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急群衆之所急,想群衆之所想,真心、真誠地回應群衆關切,才能贏得群衆信任和尊重。 在當今的媒體生態下,既有“新”意又有“心”意的新聞發布會,才有可能保持其生命力和影響力,發揮出在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中的重要作用。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