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评委周跃敏:什么样的新聞攝影作品才能获奖?有规律可循!2024年12月 作者:周躍敏 來源:江蘇記協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中国新闻奖评委周跃敏:什么样的新聞攝影作品才能获奖?有规律可循!
導讀
新聞攝影的创新创优是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才算得上是优秀作品,才有希望在高层次奖项的评比中获奖?
在 ... 內容:
中国新闻奖评委周跃敏:什么样的新聞攝影作品才能获奖?有规律可循!
導讀 新聞攝影的创新创优是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才算得上是优秀作品,才有希望在高层次奖项的评比中获奖? 在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江苏省记协主席周跃敏看来,排除一些偶然的、运气的成分,新聞攝影在创新创优路上究竟能走多远,更多的或者主要的还是必然性在起作用。换句话说,一幅照片或一组照片能不能获奖,获什么层次和等级的奖项,总体是有规律可循的。 新聞攝影如何创新创优?周跃敏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思索。 01.關于題材: 做自己應做、能做、善做的事 纵览历届中国新闻奖新聞攝影获奖目录不难发现,题材的多元、丰富是一大特色,包括时政新闻、重要活动、建设成就、生态文明、科技进步、体育赛事、民生新闻、抢险救灾、社会万象、與论监督、人物故事、突发事件等无所不包。 央媒的优势是显而易见、无可撼动的,包括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技术优势、财力优势等,有些优势是独家的垄断的。体现在新聞攝影上,一是获奖数量多,二是获奖等级高,三是有些题材如重大题材、重要活动、体育赛事等几乎独步天下、独占鳌头。 以近5年(第29—33届)中国新闻奖为例,在新聞攝影这个项目中,共有57件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央媒30件,占一半以上,获奖的央媒又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为主。在57件获奖作品中,一等奖有7个,央媒横扫其中的6个,占绝对大头(85%)。央媒6个一等奖中,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要活动、深入基层调研、会见主要外宾的有5个,大头中的大头。
對央媒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占據絕對優勢怎麽看?怎麽辦? 一、正視和接受。有些題材如總書記的重要活動、國慶閱兵、兩會開閉幕式、奧運會開閉幕式等,只有幾家央媒有采訪權和發布權,或者擁有最好的機位和內場采訪證,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是與生俱來的,與央媒的定位、職責、使命密不可分,就如同省級主流媒體和市縣媒體、專業媒體的區別區分一樣。 二、研究和借鑒。一味埋怨我們沒機會、缺裝備既不明智也無意義。設想一下,如果這樣的機會給你,也配備了最好的攝影器材,你就可以拿出讓領導滿意、受衆歡迎、同行折服的精品佳作嗎?認真研究央媒的獲獎作品,即便是同行也不得不承認這些作品都堪稱頂流,幾近完美,是我們開展業務研究的絕佳案例。 比如:新華社獲第31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圖片《習近平在陝西省平利縣考察脫貧攻堅情況》,記錄了珍貴而意蘊深遠的瞬間:從黨的總書記到村黨支部書記,“五級書記”同框出現在産業扶貧第一線,體現了全黨共抓脫貧攻堅、兌現對人民承諾的重大主題,意義非同尋常。 三、做自己應做、能做、善做的事。從題材角度說,地方媒體是不是就一無是處了?顯然不是。地方媒體的最大優勢,是離基層近、離實際近、離群衆近,離獨特的新聞資源近。發揮“近”的優勢,做足“特”的文章,是我們揚長避短必須做、也完全能做好的事。大凡地方媒體摘得中國新聞獎的攝影作品,十有八九都體現了這一優勢和特點。
從統計中不難看出,在迄今爲止的全部3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江蘇先後有13件攝影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2件、二等獎4件、三等獎7件。 值得關注並研究的是獲獎作品的題材,包括: 重大主題,如《江總書記急切奔災區》《正義不敗》; 建設成就,如《常泰長江大橋: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 搶險救災,如《擡起不屈的脊梁》; 突發事件,如《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 輿論監督,如《觸目恸心!2萬噸垃圾跨省非法傾倒蘇州太湖邊》; 文化体育,如《并蒂莲》《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CBA 的外援》等。
所以,地方媒體與其抱怨叫難、裹足不前,不如多想一想、多試一試:我在哪些領域可以大展身手,哪類題材有望重點突破。我們能不能有底氣說:只要是發生在家門口的新聞,第一個作出反應的必定是我,拍得最好的必定是我。現在最令人憂心的不是缺少實力,沒有方向,而是缺少情懷,沒有追求。 02.關于組照: 怎麽重視都不爲過,但不能被濫用 过去谈新聞攝影,通常指的是单幅照片,报纸采用照片也多以单幅为主。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聞攝影的关注和兴趣也与日俱增,单幅照片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组照便应运而生。1996年下半年到1997年上半年,是组照流行时期。参评1996年中国新聞攝影年赛和1997年中国新闻奖的摄影作品中,竟有2/3以组照的形式出现。现如今,组照已成为摄影记者最惯用也最常见的采访手段和呈现方式。 單幅照片往往只能表現事物的某個瞬間,而組照可以通過具有一定結構方式和內在邏輯聯系的多幅照片來闡明一個主題,它能從若幹個不同側面、不同視點來對一個主題進行多方位、立體式的記錄和展示。組照的這一特點,有點像文字作品中的系列報道。系列報道通常由多篇報道組成,每篇報道既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正因为组照有着单幅照片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业内和摄影记者对组照格外青睐,版面上组照明显多于单幅。有的时候,甚至只见组照不见单幅。这种现象也直接反映在各类新闻奖项的评比上,第29—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在全部获奖的57件新聞攝影作品中,组照有32件,占56%,单幅为25张,占43%,组照明显超出单幅。 我的第一個觀點是:拍不拍組照,用不用組照,由內容和需求說了算。組照承載著單幅照片不能承載的內涵,能夠表達比單幅照片更加深入、明確、有力量的主題,有些題材、選題比如搶險救災報道、大型活動報道、體育賽事報道、突發事件報道、人物故事報道等,因爲內容的豐富多樣、情節的曲折多變、故事的跌宕起伏,更適合用組照來反映,也更受讀者的歡迎。 例如,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组照《空地联运 军队又一批120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在气氛的营造、信息的传递、主题的渲染上,都堪称是一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这样的组照,谁又会嫌弃它太多了呢? 我的第二個觀點是:組照不能被濫用,組照不是單幅照片在數量上的簡單疊加和重複,彼此間應有所區別有所分工。比如,要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通過不同的景別與角度來呈現強化同一個主題。每幅照片都不可替代,不可或缺。遺憾的是,現在有一些所謂的組照,結構松散,邏輯混亂,內容重複,構圖雷同,拼湊痕迹明顯,“虛胖”症狀嚴重,給人的感覺就是無病呻吟。 一度,中國新聞獎攝影獎複評曾嚴格規定組照只能占1/3。這一規定在後來的評選中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組照的比重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分析原因,除了拍單幅的難度比拍組照要大以外,發組照可以多掙一些工分,也是一個無須諱言的動因。 我的第三個觀點是:拍好單幅照片,是攝影記者的基本功。新聞傳播的規律,決定了我們在采寫報道時必須貫徹“短新實”的要求。中國新聞獎評選從今年起再次恢複字數、時長的要求,這並不令人意外。文字記者都有這樣的體會,越短的報道越難寫,沒有一點功力是斷然做不到做不好的。 文字报道如此,新聞攝影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能用单幅说清的,尽量不用组照。这样的单幅要能以一当十、以微知著。这无疑对摄影记者的敏锐度、观察力和表现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像贺延光的《面对生命》、于惠通的《烈焰中的赞歌》等,都是无声胜有声的单幅精品。 總之,組照作爲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怎麽重視都不爲過。但是,組照不能被濫用。最近評選的2023年度江蘇省好新聞,在全部27件獲獎攝影作品中,組照有14件,單幅爲13件,組照的比例依然不低。但6個一等獎作品中,組照2件、單幅4件,組照只占1/3。這既是評選的結果,也是一種導向,對我們正確處理組照和單幅的關系應該有所啓示。 03.關于航拍: 與其說比拼的是器材、技巧,不如說考驗的是作風、情懷 放在二三十年前,航拍對攝影記者而言還是一種奢望。不但要爭取軍方的支持,直升機升空前還要向空管部門提出專門的申請,遇到異常天氣或能見度太低,只能延期。航拍記者幾乎是綁在艙門前完成拍攝的,沒有膽大心細的作風和紮實過硬的基本功是不可想象的。也有的專門聯系有關單位,通過熱氣球升空來實施航拍任務。當時能爭取到航拍機會的記者可謂是鳳毛麟角,新華日報老攝影記者于先雲就是這樣的幸運者。2002年,他還專門出版過一本《空中看江蘇》的攝影畫冊,令廣大讀者大開眼界大飽眼福,也讓許多同行羨慕不已。 2010年左右,隨著商用無人機的出現,航拍攝影産業開始蓬勃發展。相較于一般航天器,無人機具有更小、更輕、更靈活以及更安全的特性,操作也更簡便,成本也更低,使得它們在建築、農業、采礦、應急、社會治理等領域得到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傳媒業也不甘落後,越來越多的攝影記者、攝影愛好者也都用上了無人機,有的甚至同時擁有好幾架,無人機成了許多人攝影包裏必備的器材。無航拍不攝影,日益成爲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如果說于先雲時代航拍的任務更多地集中于反映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話,那麽現在航拍的題材可謂是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第29—33屆中國新聞獎,獲獎的57幅(組)攝影作品中,有20幅(組)采用了航拍手段或包含了航拍照片,占比高達35%。從獲獎照片的題材、構圖看,搶險救災是航拍手段用得最多的領域,特別是地震、爆炸、洪災等,通過航拍取得的宏闊場景,驚心動魄,極具沖擊力和震撼力。 比如:新華社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二等獎的《永不放棄——藤縣空難搜救工作(組照)》等。其次是反映建設成就、生態治理和壯美山河的,這類作品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還有體育賽事、節假日生活等。 如果把2015年稱作“民用航拍元年”的話,航拍走進新聞領域也就不到10年時間。這10年無人機技術飛速發展,産品叠代的速度令人眼花缭亂,更關鍵的是,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個人加入到航拍大軍中來。在這個領域,不管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媒體,不管是新聞記者還是自媒體人,大家幾乎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出發。有的越跑越快,越跑越有感覺;有的則後勁不足,漸漸掉隊;更有的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如果說當年航拍照片剛出現時,大家還有點新鮮感的話,那麽現在受衆的口味變得越來越挑剔了,濫竽充數的航拍照片就如同過眼煙雲,很少會受到大家的關注,“無效傳播”是它最終的宿命。 單純從技術角度說,操作無人機航拍並不難,只需簡單培訓就可上崗。但是,同樣的場景,同樣的無人機,不同人拍出的效果也許截然不同。 常泰大桥是集体采访,大家都飞了,为什么就曹政的作品获得了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国日报的新闻组照《City dreamers城市上空追梦人》,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有一个网民的留言特别耐人寻味:“无人机可触及的视角,但是无人机(无法)触达的情怀。” 這句話比較拗口,有語法毛病,我“翻譯”一下:拍攝者如果沒有情懷,無人機觸及的視角再宏闊,拍攝的作品也是蒼白無力的。這裏的“情懷”,除了有對航拍的摯愛、追求外,還包括了對新聞的感覺、認知和把控。感覺:解決是不是新聞的問題;認知:是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和把握;把控,則是呈現方式和傳播效果。這三點做得怎麽樣,最終都會體現在作品上。所以,與其說航拍比拼的是器材、技巧,不如說考驗的是作風、情懷。 航拍日益受到媒體重視、記者青睐、受衆歡迎,這是好事,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同組照有被濫用的趨勢一樣,航拍也有一哄而上的苗頭。外出掃街,有的有想法有選題,打的是有准備之仗。有的則連最基本的打算也沒有,到了開闊地帶,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飛一把再說。有的認爲航拍是一種時尚一種潮流,看別人都在玩,自己也不能落後,從衆心理在作祟。也有的怕吃苦受累,覺得飛無人機只需站在那兒遙控操作,比端著相機爬上爬下采訪要輕松便捷多了。至于能不能發照片,發什麽樣的照片,全憑運氣說話。 我擔心:隨著無人機的快速普及和廣泛應用,我們的攝影記者會不會真有一天連相機也不要了,一架無人機打天下。或者,即便還保留著相機,卻懶得用不屑用,直到不會用,相機成了配角、成爲擺設。也許這是杞人憂天,但我覺得適時敲敲警鍾提個醒還是很有必要的。 04.關于文字說明和標題: 對新聞價值再挖掘、對報道主題再升華 好的摄影报道,固然应该一图胜千言,但必要的文字说明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这么讲,没有一张新闻照片可以脱离文字的解说而存在,因为新聞攝影是靠画面形象、靠摄影语言来传播新闻,比文字报道更直接、更形象、更易读解,这是文字不能代替的,也是新聞攝影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新聞攝影展现的毕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瞬间,它所能说明的事实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用文字说明来予以叙述与补充。或提示所报道事实的主题、内容,或揭示其背后的意义、价值,或对新闻事实作出判断、表明态度。 攝影記者的采訪有別于文字記者,必須人到現場,必須眼見爲實,必須以圖說話,這些是對攝影記者的基本要求。但問題恰恰出在“到此爲止”上,滿足于到了現場,按了快門,文字說明或上網找,或請別人代勞,或隨便寫幾句。籠統模糊不說,更有文不對題甚至事實差錯之教訓。再加上長期以來攝影作品更多的是充當“配圖”“綠葉”的角色,是爲文字報道和版面美化提供服務的,因此也不需要詳細的文字說明,經常是一句話“圖爲……”,有些甚至無標題無說明。 新聞攝影固然有为文字报道配图或美化版面及页(界)面的职能,但更需要强调和重申的一个事实是:新聞攝影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和体裁。不然,你就无法解释中国新闻奖为什么要单独设立新聞攝影这个奖项,就跟消息、通讯、评论等一样。作为独立的品种和体裁,新聞攝影并不仅仅是图片,而是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的,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主题鲜明、内容实在、构图新颖的摄影作品,为文字说明打下基础、提供条件;而好的文字说明将大大提升摄影作品的含金量,强化它的传播效果。严格意义讲,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算不上是新聞攝影。 除了文字说明,标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过去用图片多是为文字报道服务的,所谓的“配图”就是这么来的,因此图片本身几乎不用标题。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新媒體和自媒体的崛起,图片、视频日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在传递信息、渲染情绪、表达立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给新闻图片制作一个准确、生动、凝练的标题,是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对新闻价值再挖掘、对报道主题再升华的过程,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作用,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图片的理解和印象。 出色的標題,應該讓人過目難忘。但現在好照片不少,好標題不多。造成這一狀況的最直接原因是,我們拍的很多照片嚴格意義講不是新聞。有的主題先行,削足適履;有的無病呻吟,小題大做;有的唱四季歌,搞通用件……文字編輯都有這樣的體會:越是沒有新聞的報道,越難做標題。 圖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在于:攝影記者認爲自己采訪的手段就是鏡頭,而文字采訪是文字記者的事,與己無關。由于長期忽視、缺少這方面的訓練和實操,一些人對新聞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局限于鏡頭所見所拍的部分,停留在表面的膚淺的層面,缺少對畫面背後蘊含的意義、價值的挖掘和提煉。因爲認識的差距、理解的不同,即使是同樣的拍攝對象,不同作品呈現的方式、內涵、效果也可能千差萬別。 《中国青年报》原图片总监贺延光2005年拍摄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获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唯一的新聞攝影一等奖。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题材的重大,关键是构图与主题高度契合。标题不但生动形象,更揭示了“胡连会”这一新闻的重要价值以及它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據說,爲了避免使這張照片陷入陳式、套路,賀延光事先整整琢磨了三天,最終決定拍全身,拍伸出手即將相握的那一瞬間,凸現國共兩黨領導人首次“腿往一起邁,手往一起伸”的象征意義。這種突破常規的拍攝處理,讓時任中青報值班總編輯也心中沒底,最後在大家商議達成共識後,才決定選用這張照片,結果反響很好。如此重要的會見,主要央媒應該都有攝影記者在場,但最終獲獎的爲什麽是中青報記者?這值得我們深思。 摄影记者要重视文字说明和标题制作,不是要你去舍本逐末,代替文字记者、文字编辑的工作,而是新聞攝影本身就离不开文字的加持,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训练,不断增强“四力”、提升我们的素养,尤其是发现、挖掘、呈现新闻的眼力和功力。 2006年,我在當新華日報社總編輯時策劃了一個活動,最熱的7、8、9三個月先後推出“文字記者鏡頭下的榮辱世界”“攝影記者筆下的南京夏日圖”兩個欄目,通過互換角色,增進彼此的理解,相互取長補短。這既是業務基本功的訓練,也是思維方式的碰撞。攝影記者追求的是直觀、形象、生動,文字記者則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韌勁,凡事都要問個爲什麽。兩種思維方式互補,對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都有好處。 05.關于策劃: 讓主觀認識更加接近于客觀事實 新聞可不可以策劃,在業界和學界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贊同者認爲,新聞是可以策劃的。因爲在實際工作中,圍繞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組織專題報道、系列報道是很正常的事情,確定一個階段的報道主題不但很有必要,對提高報道質量、鍛煉記者隊伍,擴大媒體影響也大有益處。反對者認爲,新聞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是策劃出來的。換句話說,是先有新聞事實,後有新聞報道。記者的主要任務是發現線索、提煉主題、充實材料、寫好報道,而不能搞“無中生有”“無病呻吟”那一套。 爭論歸爭論,在我們的新聞實踐中,策劃似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包括重大主題報道、重要活動報道、重大典型報道、節假日報道、突發事件報道等,都或多或少地帶有策劃的痕迹。 細數近年來江蘇媒體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作品,可以發現兩個基本的事實:一是近半獲獎作品都是策劃在先、組織在後的;二是,越是獲獎等級高的作品越可能是策劃的,尤其是配合中心工作推出的系列報道、專題報道、融合報道等。 比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听·见小康》,二等奖作品《因为有你 山河无恙——致敬江苏援鄂战“疫”英雄》,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拼出我们的现代化》《潮起东方 寻找百强“共富”密码》等。 存在即合理。“策劃出精品”的背後,必有規律在起作用。我以爲,至少有幾點應該引發我們的思考。 一、策劃更多地被用于報道分量重、報道規模大、報道影響廣的選題。一個簡單的新聞事件發生後,其基本事實、邏輯關系、價值影響等都是顯而易見的,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琢磨,只要准確生動及時地發一篇報道就可以了。而有些報道因爲主題重大、內容豐富、人物衆多,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也更爲複雜。通過研究策劃,能起到理清思路、彰顯主題、謀篇布局、統一風格的效果,做到繁而不亂、大而不冗、重而不滯,讓受衆看得輕松,看了有用,看後回味。 二、策劃是媒體和媒體人對選題認識深化和升華的過程。我們說,新聞作品是基于新聞事實作出的客觀報道。客觀性,是新聞報道最顯著的特征。但是,任何報道都是通過記者的采訪、觀察和理解來實施實現的,完全脫離主觀的客觀是不存在的。策劃的作用,不是要將人的主觀意圖強加于客觀事實,更不是無中生有。相反,策劃的目的恰恰是讓主觀認識更加接近于客觀事實。所以,策劃得越周密越到位,我們的報道也就越真實越可信。 三、策劃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編輯記者的理論功底、政策水平和業務素養。堪稱精品的新聞作品,大都具備“新、特、重”這三重屬性。“新”,就是新鮮、新穎、新奇,對受衆有極大的吸引力;“特”,就是特別、特殊、特色,獨一無二,辨識度極高;“重”,就是重大、重要、重點,體現的是報道的分量和記者的擔當。好的策劃,應該是三者有機統一,完美結合,而不能顧此失彼、左支右绌。有的幹脆沒有策劃。 摄影圈内对策划似有一种误解,认为新聞攝影的特征就是眼见为实。想法再好、点子再多,没有新闻、不到现场,所有美好的愿景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拍出好照片,摄影记者更多地要靠勤快的双腿、敏锐的眼光和高超的技巧。这没有错,很多好照片也正是这样拍出来的。 但是,如同文字報道離不開策劃一樣,攝影報道同樣要靠策劃來提升水平、擴大影響。特別是一些可預知、可延伸、可拓展的線索、選題,客觀上給策劃和組織實施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可以使報道的主題更突出,內容更豐富,構圖更完美。比如:第3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我和我遠方的家》組照,第26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酒駕臉譜》組照。 現在,應景式的策劃比較多,也容易做。比如“五一”國際勞動節,自然要請大國工匠出場;五四青年節,分頭采訪幾位青年標兵;長假期間,拼湊幾組堅守工作崗位和遊、樂、購的照片;長假接近尾聲,說說歸程如何擁堵,采取了哪些對策,等等。這樣的策劃,有比沒有好。但僅僅停留于此,滿足于此,並形成慣性思維,所謂的“策劃”就又變成了套路,變成了“四季歌”。 新華日報每周一期“影像”版,自2007年創辦以來,已堅持出版17年,每周一期,每期一個主題,多以組照形式出現。應該說,幾乎每一期都是視覺中心提前醞釀、策劃的結果。過去,我們靠策劃一路走來。今後,我們同樣要靠策劃,而且是更高水平的策劃,來不斷尋求“影像”版的新突破。成功的組照是這樣,一些精彩的單幅也都有策劃的加持。賀延光提前3天謀劃“胡連會”拍攝,最後以《兩黨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爲題,使本來很尋常的迎來送往被載入史冊,成爲中華民族的一段佳話,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策劃? 對編輯記者而言,中國新聞獎究竟意味著什麽,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當然,沖獎獲獎並不是主要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沖獎獲獎,來更好地鍛煉我們的隊伍,提升我們的素養,增強我們的本領,不斷推動新聞精品創作生産邁上新台階,更好地履行主流媒體的職責使命。 原文标题:发挥“近”的优势,做足“特”的文章——谈谈新聞攝影的创新创优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