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對這條“活魚”很滿意,不由感恩中傳2025年07月 作者:朱宸廷 來源:中國記協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記者對這條“活魚”很滿意,不由感恩中傳
圖片
7月14日,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及主题采风活动在江西开启,来自境外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来华。7月15日,在景德 ... 內容:
記者對這條“活魚”很滿意,不由感恩中傳 圖片 7月14日,2025年“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及主題采風活動在江西開啓,來自境外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記者組織負責人和媒體代表來華。7月15日,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江西日報記者朱宸廷從一衆參觀的外媒嘉賓中,鎖定來自德國的自媒體人羅偉哲。他通過中英雙語與這位八次到訪我國的“中國通”展開對話,“撈”起新聞“活魚”。 朱宸廷向“我在現場”欄目來稿,分享報道體驗。
我在現場丨記者對這條“活魚”很滿意,不由感恩中傳 本文作者:朱宸廷 上周,我接到江西日報社通知,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記者要來景德鎮,讓我們做好配合報道。作爲派駐景德鎮分社的記者,我預感到,要有好東西了。 7月15日傍晚,我跟隨記者團來到中國陶瓷博物館。展廳裏人很多,幾十位膚色各異的外媒記者正沈浸體驗著博物館的各式瓷器。 此時,一個獨特的身影吸引了我的視線:一位身材異常高大的歐洲面孔,站在元代青花瓷展櫃前,對著那藍白相間的紋飾頻頻點頭。那專注的神情,那“懂行”的姿態,在擁擠的人群中像一道無聲的信號——這,是條“活魚”。 (一) 作爲記者,如何發現好新聞?首先要有善于捕捉細節的眼睛。 在幾十位同樣充滿好奇的外媒同行中,我一眼鎖定的,正是他那份“頻頻點頭”的專注與共鳴。我能感受到,這不是禮節性的浏覽,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與觸動。那一刻,直覺告訴我:這個人,懂中國陶瓷;這個人,有故事。 没有丝毫犹豫,我走上前去,直接用英语开启对话:“Sir, I found you were nodding, right? ”(“先生,我发现您刚才一直在点头对吗”),并进一步追问“是有什么特别打动您的地方吗?”这个最直接的观察,成了撬开话匣子的钥匙。 聽到我的問題,羅偉哲好像遇到了“知音”,兩眼放光。 他指著展櫃中的青花纏枝蓮紋瓷器,用流利中文和我分享。他說,直到在南京大學當交換生學習時他才知道:青花瓷的根,在中國景德鎮。 他頻頻點頭,正是在感歎:青花瓷是中國古代匠人用泥土與烈火創造的藝術,而藍白配色,是東西方文明早已緊密相連的無聲證明。 這偶然的一瞥、這基于細節觀察的一問,讓一位深度了解中國文化的德國“中國通”浮出水面,也浮現出一個關于文明對話與重新發現的鮮活故事。 新聞的“活魚”,就這樣在“發現”的眼神交彙中,被“撈”了起來。 (二) 聊完這個共鳴話題,我還不肯“放”過這條“活魚”。 當羅偉哲的口中蹦出第一個中文詞——“鄱陽湖”時,我就隱約感覺到,他的確了解中國。當他說出第二句中文,提到自己是一名“自媒體人”時,基于職業敏感,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帶著獨特視角觀察中國的傳播者。 我抓住这个关键信息点,抛出核心问题:“Did you find any good ‘news angles’?”(“您有没有发现什么独特的‘新闻角度’?”) 這個問題再次成功打開了羅偉哲的話匣子。作爲媒體同行之間的交流,他不再是簡單介紹,而是開始分享他深刻的觀察與思考: 關于景德鎮的魅力,他提出了“三線城市的國際魂”這一精妙比喻,描繪了淩晨燈火通明的陶藝工作室與午後茶山采風交織的藝術生態,感慨這是柏林或北京快節奏下難以複制的“藝術烏托邦”,是中國充滿活力的多元面貌的有力佐證。 關于中國的吸引力,他動情呼籲:“如果你不在中國生活,肯定有你的原因。但是你知道中國的美還不住在中國、或者還不打算看中國,你就浪費一個很好的機會!”這句話樸實真摯,直擊人心。 關于語言的價值,他坦言學習中文是“打開命運之門的鑰匙”,正是憑借出色的雙語能力,他才得以主持中德論壇,他的自媒體賬號“德國同學羅偉哲”才成爲向世界展示真實中國的窗口。 這個關于“新聞角度”的提問,成功引導他分享了對城市定位、藝術本質、跨文化傳播、語言價值等多個層面的深度思考。這些觀點新穎、深刻、接地氣,不只是簡單的參觀感受,更是建立在八次訪華經曆上的真知灼見。 (三) 發現需要慧眼,提問需要技巧,而要在“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這樣的大型外事活動中,將生動的現場轉化爲高質量融媒體産品,則是對記者綜合素質——尤其是“積累”的硬核考驗。 报道当天,外宾下午5点抵达博物馆,采访结束已是傍晚6点。这意味着,留给我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小时:整理录音、筛选素材、构思行文、撰写稿件、剪辑Vlog、走审核流程……环环相扣,分秒必争。晚上10时21分,《中外记者互动Vlog | 德国“中国通”八访中国:在千年瓷韵中读懂东西方对话的密码》在大江新闻客户端准时发出。 Vlog記者就是“融媒輕騎兵”。一人既是“發現眼”“采訪嘴”“寫作手”,也是“攝像”“後期”“翻譯”。現場敏銳鎖定目標(發現)、流暢采訪(提問)、迅速構思框架(寫作)、用手機記錄關鍵互動畫面(拍攝)、後期高效整合Vlog素材(剪輯)……中國傳媒大學的系統訓練,讓我在主持控場和節奏把握上相對娴熟。用戶喜歡互動,而主持能力正是保障良好互動、提升作品吸引力的關鍵一環。 (四) 視頻報道發布後,大江網抖音號、視頻號,江西國際傳播中心等平台全網轉載,海內外曝光量約71萬次,反響熱烈。 羅偉哲的講述之所以打動人心,除了他本人的獨特視角和真誠表達,也在于它契合了當下受衆的需求:渴望看到真實、生動、有深度的跨文化交流故事;渴望通過普通外國人的眼睛,重新發現熟悉土地上的陌生魅力。 講好中國故事,我們需要更多與世界深度“對話”現場的“發現”,需要更多能激發深度思考的提問,更需要在幕後無數個日夜默默錘煉、時刻准備出擊,成爲傳播中國故事的“融媒輕騎兵”。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