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紅色圓形標簽”事件?2025年09月 作者:燕志華 來源:網絡輿情和危機公關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如何評價“紅色圓形標簽”事件?
近日,武漢大學開學典禮部分白色座椅靠背粘貼紅色圓形標簽,因爲看起來像日本元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很多网民表示了不满,认为这是忽视民意的做法。尤其在九三 ... 內容:
如何評價“紅色圓形標簽”事件?
近日,武漢大學開學典禮部分白色座椅靠背粘貼紅色圓形標簽,因爲看起來像日本元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很多網民表示了不滿,認爲這是忽視民意的做法。尤其在九三大閱兵之後,這個事件很容易引發網絡心理的不適。所以武大也很快地發布了致歉聲明。 但是也有人提出,這是上綱上線了,是民粹主義者的一種做法。武大此次讓步了、道歉了,那接下來很可能會步步後退。 對于這兩種觀點,今天是沒辦法談論對錯的。因爲背後都分別有一大群的支持者。更何況,我們社會發展的標志之一,就是提升包容性,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並且尊重不同的觀點及其表達權。如果只允許自己的觀點存在,大肆攻擊對方的觀點,反倒是一種狹隘的傾向。 在這裏,我有另外一個觀點。如果我們放長了視角來看,會發現類似的“紅色圓形標簽”,在輿論場中的評價,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的。 2024年1月,視頻博主“戰馬行動”跑到南京一家商場,指控該商家玻璃上的紅色圓形招貼畫有日本元素,是“賣國行爲”。報警後,商家不得不整改。此事引起了很大反響,包括多家央媒批判“戰馬行動”擾亂市場秩序。由于犯了衆怒,“戰馬行動”的賬號被封。 但是一年多時間之後,當武大再次出現這個紅色標簽的時候,更多的網民表達了不滿。至于媒體,已經很難站出來旗幟鮮明地對于學校表示支持了。學校進行了道歉,也獲得了認可。 就我來說,我在“戰馬行動”在南京指控這個標簽的時候,我也是進行了大力撻伐的,但是對于再次發生在武漢的這個標簽事件,我內心卻認爲學校應該道歉。 爲何同樣的紅色標簽,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時間,卻有不同的內涵和群體情緒了呢? 我的看法是,紅色標簽出現的場景,以及勾起的群體記憶更爲重要。後者決定了網絡輿情的激烈程度。 對于南京來說,當時正處于春節前後,紅色本來就是喜慶的顔色,“紅太陽”“太陽出來紅豔豔”本就是國人傳統文化心理比較接受的意象,而且南京在這方面缺乏可供網民勾連的負面曆史,因此“戰馬行動”的指控就屬于生搬硬套,強行勾連,很難獲得廣泛認可。 但是武漢,在網民的大腦裏卻有不少可供勾連的記憶鏈接。毋庸諱言,一些網絡上的日本元素常被網民引用。這是其一。 其二,這裏還涉及到一個輿情原理,那就是新舊輿情常常是相互喚起、相互搭車的。如果某個地方剛剛發生過一次重大輿情,留在網民心目中印象依然深刻,那再次出現一個敏感事件後,哪怕是個小事件,都足以喚起網民內心的激烈情感,讓小事情變成一個大事情。此前武大的事件是一個影響較大的事件,網民一直記憶在心,並且耿耿于懷。這使得此次紅色標簽時候一出現,就會引發網民豐富多元的聯想,勾連起那些未曾了斷的情結,從而演變爲一個熱門事件。 也就是說,此次紅色標簽事件,不光因其本身的負面觀感讓網民不適,更重要的是,再一次勾起了網民關于此前輿情事件的灰色記憶,並且將這種灰色印象推到了一個更爲清晰的腦海界面上。 所以,我爲什麽認爲此次學校相關部門應該道歉?是爲了自己的不慎行爲,以及風險意識的匮乏,更缺乏在當下的網絡環境下,對于學校整體聲譽形象和風險頭寸的清醒認知。 這也是此次紅色標簽事件發生之後,我非常驚奇的地方:明明知道學校已經處于一種網絡輿論的高壓之下,卻依然出現了這樣的工作疏漏,由此引發網民的再度不滿和成見的加深,這表明事件背後的風險意識是非常薄弱的。 當然,這樣說,會有很多人也表示反對:學校有“獨立之大學精神”,是培育理性精神的地方,豈能向這種情緒化、非理性的網民觀點讓步?長期以往,學校豈非會培養出一批和當下少數網民同樣的“思想暴民”? 我的看法是,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涉及到對于網民群體和網絡輿論的正確認識問題。 網民群體由于人數衆多,規模巨大,已經客觀上建立了一個第三方的評價機制,任何單位都會被動地置于這種評價機制之下,接受網民群體的點評、打分。這也導致了這樣的客觀後果,我們今天聲譽形象的評價機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根據網民群體的評價來最終確定的。也就說,你做得好不好,更多是由面廣量大的網民群體來確定的。 網絡輿論是網民制造的公共産品,是對于現實社會的一種評價機制。它不一定是對的,也可能是情緒化、非理性的,甚至有時候一個大型謠言就是一個網絡輿論,但是由于它是相當規模的網民對于某個輿情事件的相同或者近似的觀點,具有群體性、群衆性的特點,也因此值得所有人的重視。即便它是錯誤的,你也不能正面地挑戰它、硬頂它,否則它會以泰山壓頂之力將你摧毀,如泥石流一般將你沖垮。你只能迂回引導它、說服它,當然,更好的方法是做好風險的管理,防範類似網絡輿情和網絡輿論的出現。 因此,當某個單位或者部門引發了某種網絡輿論的時候,所能做的,或者說,必須要做的,就是正視它,並且做好回應和說服它。忽視輿論的後果,就是輿論永遠不會忽視你,並且越來越強化它的能量。 對于大學教育來說,重視這樣的網絡輿論,並非是向情緒化、非理性的網絡群體屈服,相反,當我們教育年輕的學生重視這樣的網絡力量,實際上教育他們重視群體的、群衆性的力量,並倒逼他們要尊重民意、服務大衆。即便你不同意這樣的網絡輿論,你也需要創造條件來說服他們,否則,這種網絡輿論將如同曆史事實一樣橫亘在面前,是無法逾越的。 作者簡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