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走进编辑部:新人和老兵的 “协作日记”2025年09月 作者:騰訊新聞派 來源:騰訊新聞派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当 AI 走进编辑部:新人和老兵的 “协作日记”
· 引言·
当 AI 技术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时,新闻领域曾因对客观真实性的严苛要求而对其保持审慎态度。然而,腾讯新闻却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找到了独特的 ... 內容:
当 AI 走进编辑部:新人和老兵的 “协作日记”
· 引言· 当 AI 技术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时,新闻领域曾因对客观真实性的严苛要求而对其保持审慎态度。然而,腾讯新闻却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找到了独特的突破口。自 2024 年 3 月起,腾讯新闻正式开启了 AI 与新闻客户端的融合探索。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运营、产品以及算法等多个关键岗位,均在努力搭建深度智能资讯的服务体系。而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眼中的 AI,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过去的一段 AI 实践,他们的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未来,在 AI 的协助下,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基于以上这些疑问,近期我们与腾讯新闻的多位同事进行了深度沟通,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本期,我们将对话腾讯新闻运营老兵苏则和萌新 dylan,听他们讲述新老运营人如何与 AI 这位 “超级实习生” 协作,看 AI 如何成为撬动内容价值的杠杆,而那些关乎人情洞察与生活烟火气的坚守,又如何在智能时代愈发闪亮。 核心要點01 AI 就像个随叫随到的助手,它更像个“超级实习生”,但人的审美和生活洞察才是核心。 核心要點02 AI 让技术实现平权,但是想法,洞察,观察的能力却仍然存在差异,AI 能画出画面,却画不出生活里的 “烟火气”,而后者才是内容打动人的关键。 核心要點03 对内容的敬畏心,大概就是内容新人在 AI 时代该守住的东西。 核心要點04 AI 是杠杆,创意是支点。它能帮我们处理 80% 的机械工作,却替代不了那 20% 的人情洞察。 1 運營新人dylan: 在春运火车上,我和 AI 改出了非遗大片 虽然入职腾讯新闻不到一年,但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和 AI 并肩作战。第一次用 AI 干活,是去年年底的非遗春节策划 —— 当时的要求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一支展现非遗技艺的视频,虽然条件非常有限,但我却硬是在春运的绿皮车上完成了制作以及改稿,当然,这一切都是在 AI 以及同事的协助下。 当时因为票很难买只买到了绿皮车的车票,所以我只能抱着电脑挤在车厢里修改素材,一个特别大的卡点是临近发布时合作方突然提出要修改天津木板年画的画面:胖娃娃抱鱼的形象得更传统。当时我在摇晃的车厢里调参数,苏则在后方帮我用元宝生成鱼的素材,连开了好几次“盲盒”,但画面总有不尽完美之处,但因为时间比较紧急,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用了个 “歪眼鱼”版本(很多人可能没发现鱼眼睛是歪的)。没想到的是,成片发布那天,公司工作群里炸了锅 —— 好多人问 “这是实拍的吗”,没人相信这支融合了各地非遗年俗的短片,居然出自一个在春运火车上改稿的新人之手。那种用新技术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成就感,现在想起来还很鲜活。 这半年用 AI 做策划,我渐渐摸到了规律:它就像个 “超级实习生”,能帮你把模糊的想法落地成具体方案,但真的需要你盯着细节。比如做高考主题视频时,AI 一开始生成的父亲形象总是 “局里局气”的,后来改了好多版本,才让他有了点烟火气。另外当时为了让视频更富有生活感,我还夹带了不少“私货”,比如把高考前父母对在家里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状态,以及每次离家上学前 “周末有空记得给家里打电话”这样的叮嘱,都呈现在了脚本里,后来视频发布后,我看到评论区里有家长说 “这就是我想对孩子说的话”,那一刻我突然懂了:AI 能画出画面,却画不出生活里的 “烟火气”,而后者才是内容打动人的关键。 现在我每个月都会用 AI 做一支视频策划,看着模型一点点进化,而我也越来越期待它能变成“更听话的乙方”—— 输入一个模糊想法,就能精准落地成我想要的样子。当然我也越来越清楚,AI 能解决 “怎么做”,却回答不了 “为什么做”。就像非遗视频里(我做的第一支 AI 策划视频)那帧歪眼睛的鱼,当机器觉得 “差不多能看”时,但我们知道“非遗的魂在细节里”,它还需要我们用自己的专业、审美以及生活洞察来为它“点睛”—— 这种对内容的敬畏心,大概就是新人在 AI 时代该守住的东西。 2 運營老兵蘇則: 十年编辑生涯里,我发现AI 再强 也需要人來爲它注入溫度 在騰訊新聞待了這些年,看著技術叠代,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咱們的技術基因一直都在。 我记得早年间腾讯新闻做智能化探索的时候,条件虽有限,却推出了行业领先的 Dream Writer 工具。跟现在的技术相比,那会儿产品功能虽然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埋下了技术的火种 ——我觉得团队想要用技术解放生产力的劲儿,其实这些年一直没灭过。 我们一直说 “精品资讯”,强调人的价值判断与内容价值观,却从没想过把技术当对立面。大家总在琢磨怎么让机器更懂内容,怎么用技术把编辑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好有更多精力琢磨“怎么把故事讲得更动人”。现在这么多团队扑在智能体、AI 创作上,说白了就是这颗火种遇到了合适的风,烧得更旺了。 作爲老編輯,面對技術的變化,我說不慌是那肯定是假的,但更多是興奮。因爲互聯網的底色就是“變”,咱們吃這碗飯的,早就習慣了在浪潮裏找位置。當然,這些年我也摸出了一些門道: 一是死死守住 AI 拿不走的东西。比如在资讯领域,机器能扒数据、能组框架,但人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情的洞察、对细节的解读 —— 那些带着体温和思考的 “人味”,是 AI 学不会的。比如非遗短片里的那个歪着的鱼眼睛,AI 觉得可以了,但是我们真心觉得这是一个隐藏的 bug。这种能发现 AI 发现不了的东西,就是咱们的立身之本。 二是学会 “驾驭工具” 而不是 “被工具驾驭”。这不是说要成技术专家,而是得懂工具的脾气。比如 AI 生成文本快,可能多少都带着 “套路感”,比如高考主题视频里那个“局里局气”的父亲形象,我们一看就知道打动不了人。所以这时候就得会调整 AI 的参数、给它 “喂料”,让它产出的内容更贴合需求。说白了,就是让技术当助手,而咱们站在更高处,盯着 “内容有没有价值”、“读者会不会被打动” 这些核心问题。 我相信,未来的 AI ,肯定会越来越强,但我始终相信:内容的灵魂是人与人的连接。就像那支非遗视频里歪掉的鱼眼睛,恰恰提醒我们:AI 再强,也需要人来为它注入温度。 3 我们和 AI 的 “共生法则” 不管是新人还是老兵,在编辑部里都形成了默契:AI 是杠杆,创意是支点。它能帮我们处理 80% 的机械工作,却替代不了那 20% 的洞察 —— 比如dylan在高考视频里藏的妹妹的名字,比如“苏则们”坚守的 “精品资讯”底线。 现在的腾讯新闻编辑部里,AI 早报能按用户需求生成定制资讯,文章中有“新闻妹”实时基于用户的需求给与答案,评论区有 AI 在帮着回复用户提问。但这些工具的背后,永远站着一群琢磨 “怎么让内容更有温度”的人。 或许未来,AI 会生成更惊艳的作品,但我们更期待的,是和它一起探索内容的新可能:让偏远山区的非遗被更多人看见,让高考家庭的故事触动更多心灵,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资讯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毕竟,内容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人与人的相互理解 —— 这一点,AI 帮我们提效,却永远替代不了。
原标题丨当 AI 走进资讯编辑部:新人和老兵的 “协作日记”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