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新聞記者出鏡秘笈2019年06月 作者: 來源:新聞與寫作 責任編輯:前進者
簡介:
不久前,敬一丹来到人民讲堂,和报人共同探讨出镜话题。拥有近四百个座位的人民日报综合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后排和两侧过道上,也挤满了或站立或席地而坐的伙伴们,场面可说是相当爆棚。想想也是:一位经 ... 內容:
不久前,敬一丹来到人民讲堂,和报人共同探讨出镜话题。拥有近四百个座位的人民日报综合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后排和两侧过道上,也挤满了或站立或席地而坐的伙伴们,场面可说是相当爆棚。想想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电视主持人,一家读者心目中的傳統媒體,一群纸媒编辑记者们,学习如何出镜……这些在前些年很难撮合到一起的元素,如今竟成为了现实。看来媒体融合时代,记者身份的跨界也是一大趋势。 “新聞記者如何出镜?这个曾经专属于电视人的业务话题,在我退休仅一年之后,成了我和报纸同行一起探讨的问题,如今,面对镜头已不仅仅是电视人的事,还成了报人的事,这是媒体融合带来的转变,一个电视人和报人谈镜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 “我能”:一線記者首先要過面對鏡頭這一關 “我能”是對個人的要求。 在電視台,面對鏡頭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共同的業務。《焦點訪談》在1994年剛剛創辦時,曾到處招兵買馬,報名參加面試的不僅有電視人,也有廣播人和報人。從紙媒來的人,普遍有很強的文字功底,但是我們並不看這個報人寫過多麽出色的文章。能不能勝任《焦點訪談》的一線記者,就看你能不能面對鏡頭去調查、面對鏡頭去評論。這樣的能力,對很多記者來說幾乎是從頭來過,有很多寫得了漂亮文章的文字記者,到了電視台以後就會遇到能不能自如面對鏡頭的問題。有的人是真的不適應,有很多到了《焦點訪談》工作的人,可能更適合做策劃。如果要當一線記者,就得過好出鏡這一關。 對于有視頻傳播可能的媒體來說,面對鏡頭就是一個記者的業務本分,甚至可以看作是一個基本功。中央電視台現在有60多個海外記者站,這些記者站在選擇記者的時候要比選擇國內記者更難。記者首先要懂外語,要能在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中熟練運用外語;其次,外語說得好還不夠,報道時還要用到中文,還要有一定的新聞素養,因爲學外語的人未必同時學新聞;最後,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他能否面對鏡頭,有很多外語非常流利的人,在鏡頭前一開口就不會說普通話了。作爲一名國家電視台的出鏡記者,面對鏡頭能否自信,能否把觀察到的內容不打折扣地表達出來,尤其是在非常緊急的狀態下,能否在鏡頭前做到自如表達等,這些都是中央電視台在物色海外記者的時候遇到的難題。 如今,人民日報的記者也在關心如何面對鏡頭,這正說明面對鏡頭正在成爲媒體工作者的必備技能。能夠面對鏡頭,是一個人能力的拓展,也是媒體環境變革的需要。我能嗎?我能! “我在”:主流媒體不能在重大新聞現場缺位 “我在”是對媒體的要求。 在重大新闻现场,人民日报在吗?新华社在吗?中央电视台在吗?表达“我在”有很多方式。关键人物或新聞發言人面前的话筒,能够表达“我在”。比话筒更能表现“我在”的是记者的面孔,当一个媒体的记者拿着有所在媒体标志的话筒站在现场时,大家就知道了,这是人民日报的记者,那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能够说出“只要是有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有‘我在’”这样的话,是一家媒体实力的表现,也是一家媒体有追求有作为的展现。 這些年來,在一些突發事件的現場,中央電視台一般是這樣派人的:第一時間派出記者站的記者,滿足時效的要求,這是第一梯隊;事態進一步發展時,從周邊各記者站抽調有現場實力的記者到一線去,這是第二梯隊;當事態再進一步發展時,我們會派出臉熟的主持人,不是說主持人一定比記者表現得好,但是一個熟面孔的出現會拉近觀衆和現場的距離。 如今的媒體環境在不斷變化,視頻已經普遍運用,如果沒有現場報道的意識和能力,這樣的媒體就是缺少新聞競爭力的。比如,新華社成立有音視頻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也有專門的視頻部門,北京交通廣播電台在所有直播室均配備了視頻設備……很多家媒體都很有追求,都很有作爲,也都很有實力,都在表達著“我在”。在重大的新聞現場,很多媒體都不願缺位,尤其是主流媒體。 “現場”——現場是一個優勢空間 媒体变局使傳統媒體失去了很多优势,但“现场”是我们尚存的优势之一。“现场”主要是对电视来说的,在重大新闻现场的新闻直播能力,没有多年形成的优势还真驾驭不了。现场的优势之一是身临其境,优势之二是有公信力。尽管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发生转换,但现场依然是有力量的。 如今的現場比以往多了太多。礦難救援中,我們可以時時報道;自然災害時,我們也能迅速出現在現場。中央電視台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直播,把現場報道推向了最高峰。 1.現場發現——眼觀細節,需要走近 專業背景不同的人,在現場就會有不同的表現。播音員的慣性是相對被動,更依賴稿件,這是多年專業學習和工作方式決定的。我到電視台就是想當記者,那麽我就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有一顆記者的心。記者的心,就要求我要有極強的傳播欲望,有作爲記者的感受力和記者的眼光。現場是需要發現的,哪怕你了解了再多的素材和背景,現場依然會給你一些新鮮的細節,有沒有這樣的細節發現能力非常重要。二是要有記者的腳。要經常問自己,你走近了嗎?走到最近了嗎?我們要在新聞現場面對鏡頭,與眼睛看到怎樣的細節和腳是否走得更近密切相關。 現場發現的能力需要積累,有積累才有發現的眼睛。有一次我去麻風村采訪,說到麻風村,我們會想到貧窮、閉塞,多少帶著一點外人不知的神秘。如何在鏡頭前表現閉塞,並不是在話筒前對著鏡頭說幾句話就能夠表達的。這次采訪,我們是奔著在麻風村堅持教學工作十多年的一位教師而來。爲了表現山村和外界的隔膜,我跟著學校的一個學生走進了他們家。看到他們家用竹子編的筷籠上插著筷子,還插著兩只牙刷,他們家有七八口人,而牙刷只有兩只。這個牙刷就讓我覺得它有生發的空間,我就問這個學生這兩個牙刷是誰的,他說一個是自己的(他是受過教育的,生活方式也在細微改變),另一個是他爸的(他爸曾經隱瞞自己來自麻風村的事實出去打工,打工時學會了刷牙)。刷牙這件事大嗎?不大,但這樣一個人人都能理解的事在麻風村卻不一樣。這就是差別,這就是不同。連刷牙都不能人人做到,這樣的細節展示,要比在鏡頭前說這裏如何如何閉塞有用得多。 2.現場呈現——目中無人,心中有人 站在鏡頭前的人,在整個傳播鏈條中是要呈現出來的,此時可以通過語音的方式。以視、聽形式呈現,假如大家以前習慣用筆表達,那麽在面對鏡頭的時候,就要慢慢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表達方式,也就是視覺方式來表達。 面對鏡頭是個技術活兒,但也不是多難的事。學播音的人有一個訓練,叫做對象感,做到“目中無人,心中有人”。鏡頭並不是一個人,但是我們需要把鏡頭當成交流的對象,給自己一種暗示:誰在看?誰對這個事有興趣?我是把鏡頭想象爲一個熟人。這個熟人是有一定距離的半生不熟的人,和太熟的人在一起有太多默契,和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距離有太大,而“半生不熟”的距離就正好。“目中無人,心中有人”,這被播音員和主持人稱之爲內部技巧。 3.串場——時空轉換,把握節奏 串場,有點像文章的導語,在一條條連續播出的新聞裏,一個面孔的出現會讓大家精神一下,提高注意力,這個面孔的出現就是串場。 串場的作用,一是讓觀衆感到進行時態——我此刻就在;二是進行空間轉換——在一個較長節目中進行合理的空間轉換;三是節奏作用——使報道産生節奏感。 串場可以分爲單場景轉換和多場景轉換,要特別注意轉換時語言的組織。一個事情分析得差不多的時候,主持人再換一個場景說一段話,就用串場完成了單場景轉換。 串場的多場景轉換又分爲三種: 一是一人多場景。我曾經做過一期月牙泉的節目,月牙泉日漸幹涸,是西北生態惡化的一個縮影。爲了表達這個主題,首先,我出現在月牙泉的東邊,說一段話,介紹我和月牙泉的距離以及相對方位,再做些場景展示,然後,我又出現在月牙泉的西邊,說說月牙泉西邊的情況。不同距離和不同方位,出現的都是我,我在出鏡和串場,就完成了一種結構的轉換,起到結構作用。 二是多人多場景。大型直播經常會用到這種方式。比如國慶50周年的大閱兵,我們在天安門廣場安排了20多名出鏡記者,每個人有一個代號,如天安門一帶叫A7,華表下面和人民大會堂附近,分別叫B1、B2,出鏡記者在這些報道點的任務,就是及時在周邊看到的重要信息。當時我是在A7位置,我的身後就是觀禮台,我看到了很多臉熟的人,有勞模,有文化名人,有外交使節。在大型直播中,當播音員說到“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天安門華表下的記者”時,我的耳機就會傳來聲音——A7,這時候,我就會及時把我周圍的情況及時報道出去,然後再通過鏡頭轉換到另一個出鏡記者,從而完成多人多場景的轉換。 三是內在邏輯層次轉換。這類場景,僅靠視頻鏡頭轉換會顯得生硬和模糊,這時就可用字幕、特效或者串場來完成切換。 串場很忌諱爲串場而串場,串場要強調現場感,不能只是背誦已經寫好的文字稿,要邊看邊想邊說。“邊看”是有視覺的,“邊想”是有思考的,“邊說”是用口語說出來的。標簽式的串場太重形式而輕內容。《新聞聯播》的負責人曾告訴我,他曾經一天“斃”了六個串場。當時我就想,《新聞聯播》一天才三十多條新聞,每個串場都要經過多次才能錄成,記者們多不容易呀!可是值得深思的是,六個串場全斃了,六條新聞全播出了,那這些串場不就是生硬標簽嗎?和節目內容缺少內在聯系,所以才會被“斃”。白岩松在做《東方之子》出鏡記者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一個最低的要求,他說“我的問話要讓編輯刪不掉”,他做到了,每句話都很有用。 那麽串場怎樣才不會被刪掉?要有用。如果刪掉串場,節目就會變得不完整。切忌使用形式化、標簽式的串場,切忌說一些陳詞濫調,比如說“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誰誰誰來了一個華麗轉身”,這些語句盡量要避免。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沈力是我的職業標杆,她被稱爲中國電視第一滴水,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好說話。平等地說話,有一次編輯給她的稿子是這樣寫的:我們來到鄧小平的家鄉,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是一樣的。這有問題嗎?好像沒啥問題。但是沈力老師改了一個說法,“我們來到鄧小平的家鄉,我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大家的心情和我是一樣的”跟“我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小小的改動,意味大不相同。 4.連線——隨聽應變,善于說話 電視台演播室的主持人和現場記者連線是我們最常用的報道方式。記者在現場和在演播室做主持人的感覺是很不同的:記者在現場連線,並不全是去說話的。在整個直播中,主持人向現場記者發問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環節,記者要在和主持人對話中完成報道,就要具備較好的聽和說的能力。 聽 聽的能力,包括理解、揣摩和应对,不仅要听得见,而且要听得懂,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说出自己要说的话。有一次直播中,我的耳机里传来一个主持人在直播中的话,大致的意思是三峡工程把一个老城给淹没了,老城的人谈起这事儿有点伤感,但三峡移民这件事又必须做。主持人在表达完伤感之后,就把镜头给了我,这时我的耳机里传来制片人的声音,让我找补一下主持人的话。怎么理解这句话?找补什么?这就需要揣摩,在瞬间做出判断。制片人让我找补一下,当时我的理解是:有关三峡移民的问题在当时还比较敏感,移民们在看到故乡要沉没水中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伤感色彩放大的话,就可能引发一些负面问题。因此,我就接着主持人的话说到:刚才我们看到了当这座小城马上淹没水中的时人们的留恋,我们都可以理解这种感情,然而就在不远的地方,一座新城正在建设,他们未来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这种时候只能把目光转向未来,我们看到淹没的,也看到了兴起的,这就是听懂,然后再产生判断。有理解,有对应,这是一种听的能力。 聽的时候,记者要善于处理一些细节。比如正在直播的时候信号突然中断,怎么表达信号断了?这时千万不要和旁边的人说“哎呀,信号是不是断了”之类的话。镜头切着的时候,永远不要跟旁边的人说别的,直到摄像告诉你镜头已经切走,才可以做别的事。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用手势方式暗示现在有障碍,或者就大大方方的说“对不起现在我听不见”,千万不可在直播中左顾右盼。现场连线很考验人的能力,有时正说的时候,耳机会传来声音,你一边在说话,耳机中有一个人一直在和你说话,此时你还能说下去吗?还有,在大型直播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镜头在等着一件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导演会在耳机中说你的连线要从原定的30秒延长到两分钟,这么长的时间该说什么呢?还有可能是原本准备了40秒的话,刚说了20秒,导演说让停下,那边有更重要的事情发生,这时候你的连线在哪停?脑子里就要迅速编辑刚才的文字,在听的过程中随时应变。 敬一丹主持《焦點訪談》 說 現場連線的時候說什麽很重要。出鏡記者不能在鏡頭前說演播室主持人的話,記者在現場就要說那些在現場看到的獨有的,而視聽不能表現的內容,這對于現場出鏡記者來說才是最有價值的話。報人普遍以文字見長,而電視人的描繪能力則相對很弱,比如說在沒有霧霾的天氣裏天空是什麽樣的,電視人並不要對天氣進行一番描述,而是直接給觀衆一個畫面就行了。再比如說,在災害報道時,有記者站在洪水裏說“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一片汪洋”這樣的話,而這樣的畫面,電視觀衆同樣也能看到,這種解釋就沒有什麽價值。如果記者站在一片汪洋裏說“這裏就在兩天前還是一條路,而現在是一片汪洋”,那這就很有意義了,因爲你提供了視聽不能直接表現的信息。 5.視覺因素——講究穿著,注意舉止 有研究表明,來自視覺的信息會更容易被人接受,與出境記者關聯度高的視覺因素主要有三種。 一是背景。 同一個新聞現場,會有各種不同的出鏡角度可以選擇,出鏡記者所選擇的背景也是有信息的。如果出鏡時我的背後是門的話,我就會有不安全感,而當我走到人群中間出鏡的時候,我身後所傳遞的信息就會另有不同。對于出鏡記者來說,在有的環境裏特別想說話,有的環境中就很不想說話。當我身處非常宏大的環境中時,我就不知道該怎麽說了。比如2012年,《焦點訪談》在制作了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的專題節目《爲人民而歌》時,有個出鏡的地方最初定的是在延安革命博物館,特別宏大,我站在那兒就不知道從哪說起了。我們就一直走著找,後來走到一排窯洞,我忽然覺得很想說話,就把出鏡的場景選擇在了這兒。這就是視覺給觀衆和我帶來的影響。 二是服飾。 在新聞現場,出鏡記者自身的有些因素是要放大的。出鏡記者的服飾是最容易換的,也最容易出錯。決定服飾的第一個原則就是環境,平時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得很有個性,可是當你作爲一個媒體的出鏡記者出現在新聞現場時,就得提醒自己,不要因爲服飾而帶來距離,比如說去災區采訪,出鏡記者的服飾就要盡量減少和殘垣斷壁之間的距離。盡量減少和哭天搶地的災民的距離。 三是舉止和表情。 今天我是在現場講座,並不需要刻意用鏡頭前的表情來面對大家,但是當我面對鏡頭的時候,有些舉止倒是要注意,因爲鏡頭會放大某些表情。比如眼神,在鏡頭前,記者的目光最好是平視,當你需要思考的時候,眼睛可以向斜下方看,而不要情不自禁地向上看,否則就會影響你在鏡頭中的形象。 6.團隊——友好合作,力求完美 新聞記者在现场面对镜头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的。作为纸媒记者,采访的时候可以独立完成,而作为出镜记者,离开了团队就无法实现。和现场出镜记者合作最多的人就是摄像,摄像作为记录者和观察者,会看到你没有看到的信息。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得到過一次特別重要的忠告,就是來自經常合作的一位攝像。有一次我去大山深處采訪,一路下來有些暈車,到了之後,被采訪的人又特別害怕鏡頭,幾乎語不成句,本來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讓他的狀態好轉,可是由于自己暈車,也有點顧不過來。采訪結束後,我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說:“今天談的根本不能用。”攝像一邊收拾機器一邊說:“沒有不會說的,只有不會問的。”我聽了這句話後,本能地想反擊一下,想了半天居然沒有想出一句反擊的話,因爲他說的太對了。後來,我就把他這句話寫在本子裏,成了我的采訪座右銘。鏡頭前我們采訪各種人,有多少人真的是不會說的。這位攝像以這樣的方式給了我忠告,成了我整個職業生涯的一句座右銘。攝像師第一時間通過鏡頭審視你,你在出鏡時的毛病,他看得最清楚。因此,出鏡記者要把攝像師當做自己的摯友,他可以隨時批評和提醒你。能不能和攝像做摯友,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要經常主動征求攝像的意見,主動請他做監督。如果說我們和攝像能有友好的合作,就會使我們在鏡頭前表現得更完美。 中国新聞培訓网 http://www.xwpx.com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