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體“Vlog+新聞”的創新應用與問題反思2021年11月 作者:王平元 來源:傳媒評論 責任編輯:前進者
簡介: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逐渐从简单相加走向深度融合。“Vlog+新闻”正是主流媒体在此背景下创新新闻报道形式的一种尝试。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公共频道自2020年1月起在新闻 ... 內容: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逐漸從簡單相加走向深度融合。“Vlog+新聞”正是主流媒體在此背景下創新新聞報道形式的一種嘗試。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公共頻道自2020年1月起在新聞報道中增設了Vlog內容,創新敘事和傳播模式,在兩會、疫情防控、建黨百年等重大主題報道中表現亮眼。但另一方面,Vlog對于傳統電視新聞報道的適用性、創新性及傳播效果還需要優化實踐、深入思考。 1 “Vlog+新聞” 在傳統電視中的創新應用 從本質上講,Vlog是一種“以計算機爲媒介的,以人物特寫的視覺元素呈現的非同步、口語式傳播形式”。[1]它原本在網絡上有多種風格類型,卻不具有顯著新聞屬性。但隨著內容融合步伐不斷加快,Vlog在傳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強交互性、廣影響力正是近年來主流媒體在融合過程中追求的目標,加上傳統電視媒體在視頻內容生産上保持的優勢,“Vlog+新聞”順勢而生。 (一)參與式觀察的媒體表達 “一璐Vlog”是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公共頻道推出的一檔創新融媒體新聞節目。分析“一璐Vlog”一年多來的報道可以發現,無論是疫情防控階段的輿論引導,還是兩會台前幕後的故事,其重點都落在了以第一人稱呈現的“體驗”上。這種報道形式和參與式觀察有異曲同工之妙。 起源于“田野工作”的參與式觀察是人類學開展調查研究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注重從特定情境的“局內人”角度出發,將當下某一群體的活動情景和場景作爲研究方法的基礎,強調開放、靈活、隨機應變,要求從具體的人類活動場景中獲取資料,涉及建立和維持與所研究群體的成員之間的關系,在運用直接觀察法的同時,可以配合運用其他收集資料的方法,如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問卷調查、文獻資料收集。[2]在諸多“Vlog+新聞”中,記者就是以“局內人”的身份進入某一場景,與采訪對象建立關系,通過多種方式獲取信息並通過鏡頭如實呈現。如在《一璐Vlog:10萬只網約口罩如何派送》中,記者先來到浙江震元堂口罩打包現場以“打包員”的身份一邊將口罩裝袋,一邊通過觀察、聊天、速度比拼等了解疫情防控期間市民口罩預約需求、幕後工作人員工作量等信息。之後,記者又化身爲一名“郵政投遞員”,一戶接一戶地將口罩送到市民手中,生動呈現特殊情況下網約配送口罩的各個環節。 可以發現,“Vlog+新聞”所采用的這種體驗式報道形式跟參與式觀察一樣,往往是在沒有先人之見的情況下進行的,需要融入其中、深入了解,因此更有利于獲取較多場景信息,體現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同時有助于提高受衆參與度,強化受衆對內容的理解。 (二)生活化日常的自我呈現 不同于傳統電視新聞的播報形式,“Vlog+新聞”讓受衆接觸到的不是平面單一的信息點,而是具有一定個性的“人”。如央視以“初戀臉”出圈的王冰冰、“小松鼠”康輝,還有新華社被譽爲“美女學霸”的張揚,鏡頭裏記者的業務能力、審美水平、語氣語態甚至外貌形態都成爲“吸粉”的要素。從某種意義上講,“Vlog+新聞”要想有極強的用戶黏性,並不只依靠內容,還有賴于記者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 美籍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曾在1959年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擬劇理論。他認爲社會是一個大舞台,生活猶如劇場,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這個舞台上的表演者,時時刻刻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爲控制給他人的印象而進行表演,即印象管理。[3]印象管理被認爲是社會互動的一個根本方面,而社會互動是表演的展現過程。在強調互動性的融媒體時代,主持人和記者從相對封閉、嚴肅的傳播角色漸漸轉化爲開放、互動、個人、即興的角色,這個轉變過程讓印象管理顯得更爲重要。“一璐Vlog”是從記者全現場出鏡報道演化而來的,一開始記者的個人形象並沒有被塑造及展現,但隨著互動過程中觀衆的回應、評論而不斷調整,在專欄開設半年後,逐漸形成“大體風趣明快、偶爾咋咋呼呼、有時智慧思辨”的人格屬性,報道內容也呈現出獨特風格。 不難發現,在“Vlog+新聞”中記者既是多元角色(體驗、講述、記錄等)的承擔者,同時也具有較大的能動性,而觀衆對記者或報道的評判,其實是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或當前的社會情境,因此“Vlog+新聞”可以利用集體記憶與觀衆産生情感共振,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 (三)高關注背後的需求滿足 “使用與滿足”理論曾經在大衆傳播效果研究史上産生過重要影響,它從受衆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受衆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麽需求,來考察大衆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爲上的效用。“Vlog+新聞”之所以受用戶青睐,正是因爲它在傳播過程中滿足了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 “Vlog+新聞”本质上还是新闻,用户通过它来获取信息的需求并没有消失,不同的是,“Vlog+新闻”还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差异化内容和传播渠道满足了用户缓解压力需求、社交需求、技能学习需求等。如《一璐Vlog:花开春韵浓 美照拍起来》是一次记者和主持人、专业摄像合作出品的手机拍照教程,满足电视观众提高拍照技术的需求;《一璐Vlog:新冠疫苗接种火热 这些事项您知道吗》则是记者根据观众最关心的问题,以实探形式科普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的报道,为观众答疑解惑。 2 “Vlog+新聞”的特征分析 (一)第一視角強化個性敘事 “Vlog+新聞”多采用第一视角。记者进入新闻现场,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故事或转叙所见所闻,其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增加。《一璐Vlog:夜以继日的志愿者》讲述的是疫情防控期间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开篇就是记者从单位的电梯里出来,刷过门禁卡,交待时间以及采访任务,这种形式将报道的时间提前,也让观众提前进入到语境中。记者对着镜头口语化讲述亲身经历,营造出“面对面”的交流感。 相較于傳統媒體的敘事方式,拍攝Vlog的記者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個性化的“解說者”。他們通過自己的視角去深入場景、展示事件。比如《一璐Vlog:實體店家的“雙11”》,在“雙11”當天,記者“反其道而行”走上紹興解放路,逛遍街上實體店,以明快自然且充滿生活氣息的語態敘述當日見聞。口語化、感性化和具有互動性的表達,親和力十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專業報道與受衆的距離感。 (二)後台前置帶來在場體驗 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中,表演者以固定的、規範的方式爲觀衆限定情景場所被稱爲“前台”,而作爲私人生活空間的後台是觀衆不能進入的。但在“Vlog+新聞”中,戈夫曼筆下“前台”與“後台”的界限變得模糊,甚至合並爲一個場所。 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公共頻道的“兩會Vlog”能體現後台前置化,鏡頭聚焦一份人大建議背後的鄉村走訪調查、兩會各項保障工作、議案審查環節等,將人大代表的房間、沒有會議議程的辦公場所及正在布置的主席台等作爲拍攝地,其目的之一就是以視覺引領觀衆步入生活化的場景,在強化真實感的同時,也讓觀衆産生一種代入感和在場感。 《一璐Vlog:孫端“陽光”漸次到來》展現的是2020年2月18日剛解除整村隔離的小庫村。通過鏡頭,可以看到記者漫步村莊,陽光燦爛,有曬著的被單、芥菜,有人在河中打撈水草,有人坐在船頭釣魚……“畫面+音樂”的組合讓觀衆基于特定的時空,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産生相應的心理環境氛圍——疫情霧霾散去,生活希望不止。 除了情感共鳴,“Vlog+新聞”帶來的強烈在場感,也有助于促進電視媒體與觀衆之間的信息對稱,幫助受衆加深理解,增強傳播效力。 (三)網言網語吸引年輕受衆 当前,青年群体聚集在网络交流中,稍年轻的老年人也正在“移民”新媒體。面对该现状,“Vlog+新闻”提供了一种传统电视媒体向新媒體学说话的路径。 “一璐Vlog”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短”,呈现“碎片化”的新闻叙事趋势。《一璐Vlog:新年第一天 身披霞光勇向前》选取了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场景,不具备完整的叙事时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短”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信息需求。区别于传统的电视新闻,“一璐Vlog”融入了更多网络流行语言,“灵魂拷问”“凑出来的假期”“小仙女”“羊咩咩”等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灵活丰富的字幕成为新闻叙事的辅助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背景音乐的使用也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带动受众情绪。 “Vlog+新聞”以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为传统电视新闻的内容创作打开了新空间,画面组合、现场音响、转场特效、贴纸艺术字等,充分调动受众的多种感官体验,实现传播的视、听、思效果。 圖片 3 電視媒體中“Vlog+新聞” 的問題反思 (一)內容同質:流水敘事主題模糊 在“一璐Vlog”一年多的創新實踐中,部分節目也出現過主題模糊的問題,一些活動類、體驗類報道容易出現毫無重點的流水賬式記錄,相似主題內容同質化嚴重,很難出新出彩,視頻制作有時邏輯性欠缺。 反觀央視的“時政Vlog”,例如《誰說遠水解不了近渴!我被“水龍頭”的水質震驚了》《一口氣suo完這碗“網紅”?別急,先看它是怎麽火的》《我和詩人之間的距離就差一個“綠水青山”了!》等,每一期都特色鮮明,圍繞一個主題,以多樣化的形式、多方位的介紹收獲好評無數。由此看來,在“Vlog+新聞”的拍攝中,記者要不斷提高解讀現場和結構信息的能力,在短時間內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切入正題,預判最有吸引力的內容,並且聚焦細節、尋找亮點,爲報道增添趣味性。 (二)泛娛樂化:網感有余深度不足 “Vlog+新聞”融入了诸多网络元素,是传统电视媒体借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的一次融媒尝试。但实践过程中,由于追求“短”和“新”,很难保证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厚度,反而出现泛娱乐化倾向。 要讓“Vlog+新聞”真正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其關鍵還是要深耕內容。研究“康輝Vlog”“李子柒Vlog”等爆款,不難發現,在紛繁複雜的節目外包裝之下,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正能量的內容才是取勝的關鍵。記者一方面要適應融媒體時代移動化、網絡化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更要堅守主流責任,深耕新聞品質,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三)主觀性強:應用有限弊端初現 從“一璐Vlog”的實踐情況來看,“Vlog+新聞”的形式並不能很好地適應所有類型的電視新聞,像在各種會議、活動中,記者只能以前期准備、精彩花絮或個人體驗來進行記錄,而這只是對核心新聞事件的補充說明。在一些深度調查中,“Vlog+新聞”更難體現優勢。因此在使用過程中,記者要充分考慮新聞內容與Vlog形式的匹配性,不能強行套用。 另外,“Vlog+新聞”以第一視角進行個性化敘述有利有弊。第一視角的敘述方式其實隱含著強烈的主觀感受,記者本身參與新聞事件或深入場景中,就無法完全保持客觀中立,也較難展示事件全貌。因此,如何讓“Vlog+新聞”發揮實效,還需繼續探索、思考。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