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新時代浙疆情緣:故事是生活,新聞是體驗2024年06月 作者:陸斯超 來源:傳媒評論 責任編輯:前進者
簡介:
2023年2月7日,我接过浙报集团援疆记者工作的接力棒,启程奔赴距离浙江4600余公里之遥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年期满,我选择了继续援疆。2024年元宵佳节刚过,我再次背起行囊,惜别家人亲友,回到了阿克苏 ... 內容:
2023年2月7日,我接過浙報集團援疆記者工作的接力棒,啓程奔赴距離浙江4600余公裏之遙的新疆阿克蘇地區。一年期滿,我選擇了繼續援疆。2024年元宵佳節剛過,我再次背起行囊,惜別家人親友,回到了阿克蘇這個心有牽挂的地方。 援疆一年多來,我在央媒、浙江日報、潮新聞、浙江援疆公衆號等平台全年發稿近百篇,其中全網閱讀量超600萬的有3篇。還受新疆理工學院邀請,爲該校師生開講2023年新聞宣傳通訊員第一課,300余名師生參與培訓,幫助受援地高校進一步加強宣傳隊伍建設。 作者(前排左三)與阿克蘇小學生的合影入選2024“她在現場”浙江女記者職業風采影像。 1 泡現場: 葡萄釀成美酒需要時間 援疆這一年,是我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第十一年。援疆工作讓我既有“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氣,也有“歲月不枉趕路人”的深切感悟。顛覆以往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及全新的報道環境,促使我翻篇歸零再出發,底氣則來自長期采編實踐的磨砺和身後浙江媒體力量的支持。 做好對口援疆工作,是黨中央交給浙江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做好援疆報道工作事關大局,個人認爲它具有三個特性:政治性、豐富性、高關注度。首先,援疆報道要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體現援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援疆報道是一座富礦,産業、教育、醫療、科技等各方面援疆工作皆可入“新聞廚房”。再次,援疆工作備受關注,援疆報道充滿挑戰。援疆報道全網點擊量破百萬不在少數,有些深度報道閱讀量甚至在千萬級以上,國內外讀者對新疆充滿好奇和探索。 隨著浙江對口援疆工作進一步提質增效,新發展和新故事層出不窮,我該怎樣做到從無到有、優中選優,不辜負生活在現場的機遇與挑戰?開始,我好奇新疆群衆的生産生活、所需所想,更好奇像我這樣土生土長的江南人長期生活在南疆後,會與這片土地和耕耘在此的人們産生何種“化學反應”。這些關于南北差異和浙阿融合的體驗與變化,逐漸成爲我做援疆報道的主要視角,最後,報道《我在阿克蘇擠駝奶》以整版篇幅刊載于2023年4月26日《浙江日報》“親曆”欄目。 進疆半個月的時候,我前往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首次走進浙江參與建設的駱駝養殖基地。柯坪縣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但養殖駱駝曆史悠久,浙江幫助柯坪縣委、縣政府積極謀劃駱駝産業發展,所産鮮駝奶通過援疆“十城百店”工程銷往浙江。出于對援疆事業的敬意和對駝奶生産的新鮮感,我産生了寫一篇關于擠駝奶親曆稿的想法。選題通過後,編輯建議可嘗試學習作家三毛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將報道當作散文來寫,並鼓勵我多跑幾次現場,不僅要和養駝人成爲朋友,更要和駱駝交朋友。 三四月份正是江南好時節,南疆卻風沙大,室外能見度小于500米。從省援疆指揮部駐地到駱駝養殖基地需要2小時左右車程,出于行車安全考量,出行安排數次被擱置,采訪也成了看天吃飯。正是因與駱駝朋友見面不易,讓我格外珍惜每次前往現場的機會,全身心投入擠奶工的體驗工作和采訪記錄。我在大風中不時吸入沙塵,頭發、衣服沾上一團團駱駝毛,腳底踩著駱駝糞,奶駝姐妹頻頻用親吻示好,但我也要不時提防那些沒有建立情感聯系的駱駝突如其來的後踢,擠駝奶現場可謂溫馨與危險並存。 在一次次體驗中,當地養駝人稱贊記者養駝越來越專業,還熱情送出養殖技術書希望記者提高養駝技術,這樣得空了可在農忙季幫幫他們。因此,當報道成文時,它不僅是一篇稿件,也是我和當地民族朋友真情交往的見證。 這篇報道在當地獲得高度評價,社會影響力廣泛。柯坪縣代理縣長艾則孜·買買提當面予以肯定,表揚記者運用知名媒體的廣泛影響力,大幅提升了柯坪縣的美譽度,強化了當地人對品牌的認知。在浙江人的助力下,柯坪縣進一步推動駱駝産業高質量發展,建成了全疆首個駱駝交易市場,打造“柯小駝”城市IP融入各項産業,並于今年初在湖州成立柯坪縣農産品展銷中心等。 今年進疆的第二周,我接到編輯來電,說《我在阿克蘇擠駝奶》一文被選爲“親曆”專欄申報省新聞獎名專欄獎的上半年代表作。聽聞這個消息,我備受鼓舞和感動:盡管遠隔千裏,關于阿克蘇的新動向和真情故事,一直牽動著浙江人的心。作爲浙報集團派駐援疆的記者,我愈發覺得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2 厚積累: 不是一天一夜,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葡萄成熟還早得很呢/現在上來幹什麽?”“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這首經典民謠的內容很適合形容援疆報道工作。援疆報道是一項長期工作任務,需要久久爲功、再立新功。許多工作是從無到有,曆經籌備、運作、推進和叠代的漫長過程,不能等著新聞來找你,記者要學著早早出發,在前行中摸索總結,把握發展脈絡。 去年9月,我報道了浙江首批援疆科技特派團出征的新聞,被新華社等十余家國家級、省級主流媒體轉載發布,實現了較好的新聞傳播效應。爲貫徹落實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要求,組建援疆科技特派團是新一批浙江援疆幹部的創新之舉。謀劃初期,省指領導就希望記者能夠始終跟進、用心報道。 希望是壓力也是動力。科技報道對我來說是較新領域,前期曾做過一些准備。此前,我已助力《新疆日報》報道了浙江援疆、湖州援疆運用數字化技術,推動柯坪縣駱駝養殖産業走向智慧化的新聞。正值新疆海鮮火爆全國的契機,也摸底了解阿克蘇地區和兵團第一師的水産養殖情況。特派團出征前,我數次前往籌建中的浙阿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實地探訪,並與分管科技援疆工作的援疆幹部高頻交流。 都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援疆報道也凝聚著這樣不舍晝夜的功夫錘煉。因爲在這裏沒有條線區域的劃分,需要文字、照片、視頻等多樣報道形式,援疆記者不僅要做“百曉生”,更要做“萬金油”。既然成爲距離現場最近的人之一,就責無旁貸要將“咫尺”傳至“萬裏”,再將“萬裏”縮至“咫尺”,助力浙疆兩地群衆的心越貼越近。 援疆记者的优势在于与援疆干部人才工作生活在一起,用餐时可以“逮”到他们及时采访沟通。因为住宿在楼上、办公在楼下,即使白天他们在地方工作,深夜必然回到部里,可利用时间继续开会探讨。这样有效的“见缝插针”式采访和“近水楼台”式沟通,在其他地方大概率很难实现。如《我省全力推动对口援疆工作迭代升级——天山脚下,绘出更美的阿克苏》《跨越4600公里 浙江省委书记为什么考察新疆这些地方?》《浙江援疆:敢做善为勇争先》《跨越万里的圆梦旅程 他们为什么选择二次援疆》等,都是在系统了解援疆工作、与援疆干部人才长期交流后形成的总结和思考。 去年8月,有幸迎来浙报集团“循迹溯源”援疆报道采访团队。在省市援疆指挥部的支持协调下,基于走遍阿克苏地区七县两市的积累,我精选点位,全程陪同,深度参与采访过程。2023年9月13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刊发深度报道《寻访20年前习近平同志新疆考察足迹,记录从昆仑到天山的援疆接力 浙疆悠悠山海情》,让“忠诚报国、实干担当、倾情援疆、勇立潮头”的新时代援疆精神深入人心。 在新疆工作期间,组织勉励我们要强化角色意识。我既是一名援疆记者,也是省援疆指挥部宣传文化组成员。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参与制定了“浙江援疆”微信公众号审核发布制度,规范公号发布流程,探索短視頻传播方式,通过运用好公众号这一自主发布平台,发布援疆重要信息,传播品牌项目工作。 每位援疆记者承担着凝聚团结奋斗合力的使命。去年,我参与协调、有幸见证浙报集团与省援疆指挥部签约戰略合作协议,深化了双方在各自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资源方面的联动,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助力系统呈现浙江援疆工作成果。通过双方协调,推动“浙江援疆网”全新改版上线,全面开通省市“援疆”潮鸣号,不断扩大援疆宣传新媒體矩阵,实现更强传播,收获了更多关注。 浙報集團“循迹溯源”援疆報道采訪團隊 3 融真情: 他們是報道對象,更是朋友 出發前,部門主任找我談心談話,說援疆工作對于記者來說是很好的鍛煉機會,廣闊天地大有可爲,可以試著多寫寫人物故事。 到新疆後,除了工作,我更像是來交朋友的。對新疆這片土地的深情,與援疆幹部人才的厚誼,與受援地幹部群衆的親情,是支持著我開展援疆報道的不竭動力。 這一年,我有幸見證了新一輪浙江援疆幹部人才交接。刊載于學習強國平台的報道《兩天內,浙江援疆幹部人才三次動情》,刊載于《浙江日報》的《第十批浙江省援疆幹部人才啓程返浙》,是我經曆與援疆幹部人才一段時間的交往交流後對他們深切的共情。有讀者評價報道:“感覺在飛,真好!心靈的日曆在翻篇。”他們讀出了我在疆的成長,感受到新聞人物、記者和讀者三者之間的同頻共振。 在援疆人才队伍中,教师和医生人数最多。他们也是我在报道中着力展示的人物。今年三八妇女节,我策划了一期新媒體报道,请女教师、女医生讲述自己援疆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弘扬援疆队伍的巾帼力量。《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这篇报道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近期被其转载的报道还有《一堂可以放风筝的美术课》,讲述绍兴援疆教师创新美术教学,给新疆孩子们带来了江南的盎然春意。起初,我只采访到课程的简要介绍,后来我追问了当地师生的感受以及这场教学的特别之处,经过多次深入采访,终于得知这不只是学校的一场三月主题活动,也是援疆教师在对口支援学校的教学实践创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才形成了整篇报道的主题。 在新疆工作,常常油然而生自豪感和榮譽感。新疆地大物博,曆史悠久,人民熱情,這裏是祖國不容侵犯的廣袤國土。走進齊蘭古城,走近克孜爾尕哈烽燧時,援疆幹部說,烽燧延伸到哪,意味著那裏是我們的國土。這句話令人振奮,這樣的情懷也激發了我的詩興,寫下《等待阿克蘇的夏天》《當我來到阿克蘇》等詩歌,分別刊載于《浙江日報》副刊和浙江援疆公衆號。 作爲援疆記者,我對身份的理解,不僅是傳播新聞信息,也應當抒發所見所感,傳遞一個更立體直觀的新疆。在新聞實踐中,我不斷努力豐富表達形式,不僅包括文字、攝影、視頻,也融進文學創作,寫作詩歌和散文。在工作單位所見的蒲公英、阿克蘇藍和烏鴉,出差路上所見的冰封的塔裏木河、一望無際的棉花田,都成爲詩情激蕩的觸發點。 阿克蘇,這片從前遙遠的所在,現在業已成爲我的第二故鄉。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