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聞攝影展对做好新闻工作的启发2024年12月 作者:張雙 來源:中國記者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新华社新聞攝影展对做好新闻工作的启发
新华社“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聞攝影展为业界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历史经典照片,通过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 ... 內容:
新华社新聞攝影展对做好新闻工作的启发
新华社“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聞攝影展为业界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历史经典照片,通过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篇章,用光影定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辉煌成就和深刻变革。 新聞攝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图片、文字为媒介,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主要形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主流媒体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要求,对于更好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遵循。深入体会此次展陈作品的选题立意、视觉表达和策展思路,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许多启发。 一、看見變遷的力量—— 新聞報道應有廣闊的時空觀 攝影展上,新華社記者用鏡頭定格的每一個瞬間宛如晶瑩水滴融入時間長河,見證了共和國的滄桑巨變。步入“時空巨變”展區,從20世紀50年代川藏公路築路戰士在怒江兩岸的懸崖陡壁上開山修路,到2013年西藏墨脫公路正式通車,我國實現縣縣通公路;從1951年成渝鐵路沱江大橋建成後第一列火車疾馳而過,到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長虹臥波”,北盤江大橋飛越雲貴峽谷;從“用腳丈量”到日行千裏,從“見字如面”到萬物互聯……在廣闊的時空維度裏,新中國75年的偉大變遷令人歎爲觀止。 除了重大工程,展覽還生動呈現了百姓生活的流變,從千篇一律到我型我秀的服飾變遷,從粗茶淡飯到有機健康的餐桌變遷,從卡拉OK到Citywalk的休閑變遷……時間的沈澱爲新聞圖片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情緒感染力和曆史說服力。用發展的眼光俯瞰社會變遷,以鮮明具體可感的對比和變化反映成就、揭示規律,是做好報道工作的重要方法。 對此,《經濟日報》早在1990年就開始了探索,策劃推出《穿的變遷》《吃的變遷》《用的變遷》《住的變遷》《行的變遷》系列報道,在讀者中廣受好評。這種策劃思路把經濟建設成就與人們日常的穿、吃、用、住、行的變遷緊密結合起來,生動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百姓生活明顯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幫助讀者重新審視身邊變化,深刻理解支持國家重點經濟建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希望所在。 2002年,《經濟日報》再度推出“走進小康——跨世紀的新變遷系列報道”,作爲迎接黨的十六大召開的重頭策劃,由1990年撰寫變遷系列報道“同一記者同一題目”,繼續聚焦吃、穿、住、行、用,續寫跨世紀的新變遷;同時,推出《走進小康——新視野·新變遷》欄目,從職業行業、休閑方式、財富理念、信息交流、環境意識、消費觀念等新角度反映我國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的新特征。新老視角的鏈接擴大了新聞報道的視野半徑,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感。 在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報道中,《經濟日報》精心策劃組織《數說中國》欄目報道,通過20個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發展數據的鮮明對比,全景式盤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首篇報道《從679億元到126萬億元——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聚焦國內生産總值數據,深入闡釋了75年來我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奇迹。這組報道全部以數據對比爲主標題,突出了75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斐然成就。 在文字报道基础上,经济日报推出原创系列短視頻《数说经济·奋进中国》,以记者出镜形式解读经济数据,从GDP、外贸、制造业、粮食、科技、生态等不同角度,以翔实数据展现发展成就,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的视频播放量及话题阅读量超6300万,引发网民共鸣。海外平台推出“数说中国”系列海报,也取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二、看見一線的力量—— 新聞報道應有鮮活的實踐力 展覽中,有一幅解放戰爭時期的攝影作品帶給觀者深深的震撼。1948年6月,北平昌平縣上下店子戰鬥中,人民解放軍晉察冀三縱隊的攝影記者袁苓在火線上拍攝戰士們向國民黨軍沖鋒的情景,被他的同事抓拍下來。遠處煙塵漫天,記者以相機爲武器、沖上戰場的背影,體現了黨的新聞工作者不懼生死、勇赴現場的氣概。 守望時代、記錄曆史,是新聞工作者的天職。穿行在攝影展的光影長河中,從開國大典到建黨百年,從槍林彈雨到奧運賽場,從地震災區到戰疫前線,從市井煙火到科創前沿,時時處處都有新聞記者的身影。幾代人前赴後繼,無數次奔赴現場,記者們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生動的實踐故事、珍貴的曆史瞬間。 影展裏關于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經濟生活的精彩瞬間,啓發我們作爲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到一線去、到現場去,低下頭、俯下身、沈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認真踐行“四力”、回答時代課題、站穩人民立場,讓經濟報道真正深下去、活起來、立得住,不負經濟日報創刊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爲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1] 新時代、新征程,當好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參與者,既要快速、在場,也要深思、笃行。中央決策部署推進得怎樣?穩經濟政策舉措成效如何?經濟發展中有哪些生動的創新創造?還有什麽痛點難點堵點?來自基層一線、反映客觀實際的新聞事實最有說服力。 近年來,經濟日報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鼓勵記者身入、深入經濟生活一線,跟蹤報道各地各領域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地方調研、産業調研、企業調研、熱點話題調研“四駕馬車”深度調研報道格局。一大批來自基層一線、反映客觀實際、統籌“學”“用”“效”的深度調研報道,以鮮活筆觸和深邃思考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時代感召力和實踐引領力,反映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紮實作風,整體傳播量已超百億量級。 如經濟日報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煤炭問題調查》,針對當時部分地區出現的拉閘限電現象,對導致電荒的原因開展調查,就構建新型能源系統提出建議,爲能源穩價保供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獲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耕地問題調查》則針對我國耕地數量減少、局部質量變差的現實問題展開調研,揭示了耕地保護的痛點難點,並提出思路、措施和建議。中央領導同志對此高度重視,相關部委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推出改革舉措,推動將“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相较于攝影報道的直观呈现,文字报道需要更深度的积累和思考,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肯定创新实践成就,也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难点痛点堵点;既看到成效进展,也从建设性角度观察哪些尚未做到、如何做得更好。通过深入实际扎实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对策,以高品质新闻产品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三、看見精神的力量—— 新聞報道應有飽滿的正能量 觀展時,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各個時期裏國人的笑容,最是打動人心,帶來昂揚、振奮的精神愉悅感。 20世紀50年代初,在內蒙古集二線鐵路建設中,工人扛著枕木,前往鋪軌地點。戴著氈帽的年輕人扛起兩倍于自己身高的枕木,卻是大步流星、輕松自如,明媚的笑臉洋溢著投身新中國建設的滿懷喜悅。20世紀80年代初,江西上高縣徐家渡小鎮的三名婦女自籌資金,辦起小飯館。畫面裏,熱氣騰騰的鍋氣和人物的笑臉相互映照,傳遞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熱望。進入新時代,物阜民豐、華衣美食、喬遷新居、遊山玩水,照片的色彩更加飽滿,人們的笑容也更加燦爛了。 笑容,特別彰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無論面對何種際遇,只要我們始終保有微笑的力量,就能提振士氣、凝聚力量、推動發展。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就要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反映社會健康向上的本質,展示國家發展進步的全貌,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當前,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衆的新期待,彙聚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引導傳遞穩健前行的“中國預期”,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鼓舞帶動全國人民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是黨報新聞工作者的曆史使命。 在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報道中,經濟日報精心策劃、重磅推出“強國之路”系列特別報道專版,深度聚焦制造、貿易、科技、交通、網絡、農業、健康、生態等主題,系統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重點領域建設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充分激發全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顺应舆论环境、舆情生态、传播渠道、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在文字与图片之外,主流媒体不断创新议题设置、话语表达和舆论引导的方式与渠道,既当好传统媒体的“实力担当”,又成为新媒體里的“流量担当”,以图、文、声、影全景式传播坚定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底,经济日报制作推出原创系列短視頻《强信心 看数据》,从人们感受强烈的旅游市场、交通建设、外资利用、文化产业、物流快递、大国重器等6个方面切入,贴合社交平台属性,积极探索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经济新闻的可视化表达,用数据唱响强信心的好声音、凝聚稳预期的正能量,全网传播量达到2.85亿。 2024年全国两会前夕,经济日报再度制作推出“强发展信心 看消费新潮”原创系列短視頻,从百姓消费新场景、新趋势、新主张,看经济新亮点、新潜力、新动能。《国潮最炫 国风最美 我是自信派》《村味热闹 土味欢乐 我是振兴派》《冰城淄味 快乐分享 我是体验派》《实惠最佳 万物可搭 我是理性派》……从系列标题就能感受到视频产品的网感和热度,经济报道、成就报道变得更具可信度与亲和力,全网传播量超过1.4亿。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願我們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善用全媒體生産傳播的十八般武藝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描繪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壯美圖景。(作者系經濟日報新聞協調部策劃室主任)
【注释】[1]经济日报.《习近平致信祝贺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强调 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 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N].经济日报,2023-01(02). 本文刊登于《中國記者》2024年第11期 原标题:《采撷时代之光 闪耀复兴之路——浅谈新华社新聞攝影展对做好新闻工作的启发》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