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昌 | 少用“水词”,多用实词2025年04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老記說事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簡介:
刘国昌 | 少用“水词”,多用实词
寫稿子講究多用實詞,少用或不用“水詞”。然在一些媒體的稿子中用“水詞”的不少。這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一、什麽是“水詞”?
“水词”(也称“海绵 ... 內容:
刘国昌 | 少用“水词”,多用实词
寫稿子講究多用實詞,少用或不用“水詞”。然在一些媒體的稿子中用“水詞”的不少。這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一、什麽是“水詞”? “水詞”(也稱“海綿詞”)指的是那些大而不當、美而不確的通用詞。如“大力支持”、“顯著提高”、“深入推進”、“長足進展”之類。這些詞聽起來華麗但不夠具體、貼切。 在一些報道中,這類“水詞”時有所見:如“今年我們村子的經濟得到大力發展”“這個社區工作得到顯著提升”“這個小夥子很愛崗敬業”“對此事群衆反映強烈”等等。 這些詞看上去表達了一個意思,但不確切。 “大力發展”,到了什麽程度,才能是“大力”? “顯著提升”,什麽樣的水平,才能是“顯著”? “對此事群衆反映強烈”,都是哪些人?多少人以上可稱“群衆”? 這些詞都會讓人産生疑問、歧義。如果用實詞來替代,那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如“今年我們村子的經濟得到大力發展”,寫成實詞:“新建500個香菇大棚,戶均增收1.2萬元。”效果就好多了! “抗洪戰士英勇無畏連續戰鬥”,寫成實詞:“浸泡發白的雙腳在泥漿中連續搬運沙袋8小時。”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到實詞給人們帶來的是真實、具體、貼切的深刻印象,而“水詞”則做不到這一點。 二、如何避免“水詞”? 要避免“水詞”就要從這兩個地方下手:一是努力克服思維惰性,二是培養深入的采訪作風。 1.克服思維惰性,強化“煉字煉句”。 稿子中出現“水詞”,原因可能很多,但思維惰性是首要一條。有些寫作者寫稿子時習慣用那些“用慣了”的詞,而對其是否確切反映了人或事的真實面貌,則考慮不多甚至不考慮。 古往今來我國曆代寫作者都注重“煉字煉句”。“煉字煉句”之所以用這個“煉”、而不用這個“練”,就在于“煉字煉句”要像冶煉金屬一樣進行“熔煉”。要把字、句搞得精確、具體、生動。 魯迅先生堪稱“煉字煉句”的典範。他寫孔乙己在酒店買酒:“他對櫃裏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這個“排”字用得精彩,如果用“放下”“付了”,那就意思差遠了。 大家所熟悉的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用得很有意境,不僅包含了春風到來的意思,而且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春綠。倘若此處用“到”“入”,那就遜色多了。 ?一位記者寫人物,在寫人物動作上頗費心思。他先寫的是“老張看了小孫一眼”,後覺得這只是一般性表述眼睛的動作,于是在幾個詞“掃了一眼”“瞪了一眼”“瞥了一眼”之間選擇,最後根據文中所述場景用了“掃了一眼”的詞,做到了准確、恰當。 以上這些“煉字煉句”的事例說明,寫稿子選詞用句是馬虎不得的,務必要下定決心,肯下苦功夫才行。要天天堅持這樣做,才能使自己的文字水平有一個明顯的提升。 2.培養深入的采訪作風,堅持“坐得住,觀察細”。 克服“水詞”與采訪有關系嗎?當然有關系。 有些記者寫人物就是“精神矍铄”“精明幹練”,至于這個人物的具體音容笑貌則寫不出來。爲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在于他們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采訪。 著名記者、新華社原社長穆青說,大家說我寫的稿子生動,原因之一是我盡力用准確的詞彙記述現場,如在《爲了周總理的囑托......》通訊中寫吳吉昌拿著“雙杆棉”登上講台的情景:“全場的秩序亂了,坐在前排的擁到他身邊去,坐後邊的站了起來......”這樣寫就是具體描繪會場的動態。 穆青老師之所以寫得這麽具體、生動,來源于他的細致觀察。相形之下,我們有些記者采訪時觀察不細,匆匆一看動筆,也就只好用“驚訝”“震驚”這樣的“水詞”了。 有鑒于此,作爲一名記者要想避免“水詞”,就需要在采訪時“坐得住,觀察細”。在采訪現場密切觀察所發生的一切;采訪人物時注意觀察人物的音容笑貌、一舉一動、談吐內容,並迅速將之記錄在本。只有這樣才能在寫稿時用實詞准確地表述出來。 小結語 少用“水詞”,多用實詞,是個文風問題,更是文字功底問題。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讀書少,一旦用時就著急了。同樣平時不注意文字功夫的打磨,到了寫文章時也就勉強湊合用點“水詞”了。 (作者爲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