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實操:兩岸故事這樣講出“煙火氣”2025年09月 作者:宋哲 來源:中國記者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一線實操:兩岸故事這樣講出“煙火氣”
当短視頻重构信息传播格局,涉台传播正站在破圈与共情的十字路口。长期以来,抽象概念难以穿透地域隔阂,单向输出易陷入传播闭环。而中新社《台青在大厂》系列片 ... 內容:
一線實操:兩岸故事這樣講出“煙火氣”
当短視頻重构信息传播格局,涉台传播正站在破圈与共情的十字路口。长期以来,抽象概念难以穿透地域隔阂,单向输出易陷入传播闭环。而中新社《台青在大厂》系列片,打破了这一困局——它将镜头对准台湾青年在阿里、腾讯等企业的真实职场,用带着烟火气的片段,让“融合发展”从政策文本走进生活肌理。 敘事破壁: 構建“職場奮鬥共同體”與打破刻板印象 系列片的核心敘事創新在于成功構建了“職場奮鬥共同體”這一框架,將兩岸關系具象化爲青年個體在大陸産業浪潮中的共同成長與價值實現。 行業覆蓋的廣泛性與産業映射。《台青在大廠》系列專題片廣泛覆蓋了大陸互聯網、汽車、能源等多行業、多領域的頭部企業,將台灣青年的職業選擇與大陸産業升級的時代浪潮緊密相連,深度融合。在盒馬工作的台灣青年黃安農說:“正站在大陸新零售巨頭的肩膀上,忙而不自知,然後並快樂著”…… 突出能力與價值平台“雙向”認可。系列視頻著重凸顯大陸爲台灣青年搭建的廣闊成長平台,精心展現台灣青年在“中國智造”進程中迸發的獨特創造力。多元豐富的職業故事,共同描繪出台灣青年在大陸生活的絢麗多彩畫卷,有力打破了一些人對台灣青年在大陸職業選擇的固有單一認知。 微觀視角解構宏大議題。系列片將“兩岸融合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等宏大議題,具象化爲一個個鮮活個體的職場奮鬥、技能提升、項目攻堅。觀衆透過台灣青年的工牌、代碼、設計稿、項目書、服務細節,真切感受到他們如何融入大陸經濟肌理,成爲發展洪流中的積極參與者。當台灣青年在大陸職場熟練運用“DAU/MAU”分析用戶、借助“AI算法”優化設計、通過“項目管理”推動創新時,他們已然成爲大陸發展模式的積極參與者與認同者,這種微觀敘事使抽象的國家發展藍圖變得可感、可知、可親。 情感共振: 用“台味”敘事語言拉近心理距離 情感作爲跨越海峽的核心傳播介質,其聯結效力遠勝于抽象的宣傳。系列片通過多重情感策略構建深度共鳴。 紀實手法強化真實感與沈浸感。《台青在大廠》系列片大量采用跟拍、口述實錄等紀實手法,原汁原味呈現台灣青年在大廠的日常工作場景、生活細節和內心獨白。美的台灣青年陳羿名分享打工人的“電池焦慮”:“我每天電話非常多,接都接不完,在外面跑的時候,都怕用一用,消息回到一半,然後電就不夠了。” 聚焦成長弧光,引發共情。系列片通過細膩刻畫台灣青年初入大廠時的懵懂青澀、項目推進過程中的艱難困苦與堅持不懈,以及最終取得成績時的喜悅自豪,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讓觀衆深切體會到台灣青年在大陸實現職業蛻變的艱辛與不易,極大增強了短片的親近感與可信度。 “金句”符號的價值提煉與跨域傳播。片中自然湧現的金句,如“我要在這裏闖出一片天地”“左手抓流量,右手捧初心,腳底下踩著熱點的鋼絲”等,精准捕捉了當代職場青年的普遍心境,傳遞了奮鬥、專業、創新、歸屬感等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成爲引發廣泛共鳴的情感爆點,超越了地域界限。 實效轉化: 全媒體矩陣激發認同與行動 新媒體时代主流媒体需扮演“信息传递者、群众服务者、舆论导向者、心灵陪伴者”四重语用身份,而平台适配正是多重身份落地的关键。 騰訊播出後,許可萱的台灣好友發來訊息:“在騰訊工作真好!感覺深圳蠻好玩的,我也想去大陸工作,到時候幫我介紹。”這表明系列片在凝聚兩岸共識、展現大陸發展機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國際傳播領域,台灣青年在大陸“大廠”的系列呈現也獲得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相關視頻獲得美聯社、美國CBS、雅虎公司、《金融時報》等多家國際知名媒體采用或轉載,通過台灣青年在大陸頂尖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故事,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機遇的中國形象。 新媒體时代涉台传播的创新思路 用“情感共振”替代“理論灌輸”。系列片之所以能引發廣泛共鳴,正在于它放棄了抽象的理念宣講,轉而捕捉台灣青年從“寶島青年”到“大陸職場人”的細膩情感軌迹……初到異鄉時,面對街頭巷尾陌生口音的局促;項目受挫後,躲在人後獨自複盤的脆弱;和大陸同事一起過生日時的感動……這些未經修飾的真實情緒,讓不同背景的受衆都能從中照見自己的影子。 用“問題解決”替代“態度表達”。系列片聚焦台青職場中的真實命題:從“如何設計爆款産品”到“怎樣搞定跨國項目溝通”,從“新零售模式如何落地”到“抗癌藥物研發如何突破瓶頸”,這種以問題爲錨點、以成長爲線索的傳播邏輯,讓台灣青年“聽得懂、看得進”,自然感受到大陸市場的活力與機遇,使認同從“被動接受”轉爲“主動選擇”。 从《台青在大厂》的实践来看,新媒體时代的涉台传播需要在真实土壤中培育情感联结的“共生过程”。 唯有紮根生活的本真、貼近人性的溫度,才能讓跨越海峽的共鳴自然生長,讓“兩岸一家親”從理念共識,逐步成爲兩岸青年共同書寫的生活現實。
作者宋哲系中新社視頻部主編、《台青在大廠》系列總編導,原文發表在《中國記者》2025年第9期,轉載時有刪減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