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能寫一切,我們爲何還要學新聞?2025年09月 作者: 來源:庖丁解news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當AI能寫一切,我們爲何還要學新聞?
當AI能替你寫下每一行代碼、生成每一篇報道,甚至預測下一個熱搜時,我們爲什麽還需要學習新聞?
新开学季,让我们一起听听新传院长和老师们如何诠释AI时代, ... 內容:
當AI能寫一切,我們爲何還要學新聞?
當AI能替你寫下每一行代碼、生成每一篇報道,甚至預測下一個熱搜時,我們爲什麽還需要學習新聞? 新開學季,讓我們一起聽聽新傳院長和老師們如何诠釋AI時代,爲何還要學新聞? 新聞與傳播學科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陈刚 今天人工智能的發展恰恰解決了過去人類想解決卻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這種沖擊有可能使得社會科學被化解爲兩個方向: 一個是越來越軟,即社會科學的人文化,第二越來越硬,即社會科學的工科化。這種變化不僅是我們新聞傳播面對的挑戰,而是所有社會科學都面對的挑戰。 由于新聞與傳播學科在其中是處在一個樞紐的地位,所以對整個變化最爲敏感。從學科發展來看,新聞與傳播學科如果不被消解,必須要進行重構。 首先,把被人工智能替代或賦能的操作部分弱化,同時,加強人文學科的厚度,提升基于人文視角對技術發展與傳播變化的審視與批評力,另一方面,增加學科的硬度,同技術變化進行跨科學協同,把握技術邏輯,保持立足前沿的前瞻視角,進行研究與培養人才。 如何在人工智能環境中講好故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周庆安 新聞傳播是一門敘事的科學,因此敘事者所具備的思想和觀念,決定了敘事的內涵和外延。 新聞傳播工作者能否不動搖,建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且在衆聲喧嘩風雲變幻的網絡化、智能化甚至是極端化輿論環境中保有定力,取決于自己的思想有沒有紮根的土壤。 當報紙、電視消亡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在人工智能的環境中繼續講好故事,並且堅定我們的思想。這就是研究生階段,老師和同學們要共同回答的問題。 時勢鍛造新聞傳播專業的韌性與鋒芒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张涛甫 時下,新聞傳播專業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甚至看空的專業。當一個專業遭遇社會集體冷落、遭到社會成見嫌棄的時候,各位同學未被噪音幹擾,不被流俗綁架,主動擁抱理想,奔赴真愛,在此,應該爲你們的選擇點贊。 世界紛紛攘攘,表象、假象、後真相亂雲飛渡,給我們洞察、把握真實世界帶來了極限挑戰。 在无边的挑战面前,传媒业遭遇全方位的冲击,专业护城河破防。不少人智力短路,理想破损,底线失守。但挑战孕育机遇,時勢鍛造新聞傳播專業的韌性與鋒芒。 AI時代爲何仍需傳播學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代表 周如南 在這個AI能寫情書、算法能預測熱搜的時代,爲什麽還要學新聞傳播? 因爲比信息爆炸更可怕的,是意義的坍縮;比技術壟斷更危險的,是思考的惰性。當我們沈迷于“刷屏一小時,悟道三分鍾”的知識幻覺時,真正的傳播者正在做兩件事,一手手術刀,一手雲南白藥。 既要撕裂虛假共識的膿瘡,去解構一個現象的本質,更要縫合理性對話的傷口,去建構一個更好的世界。 技术越发达 人的价值越凸显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林升栋 面對人工智能對行業的沖擊,技術越發達,人的價值越凸顯。新聞傳播的核心始終是“連接、溝通、喚醒”,新傳學子需以專業能力守護真相、傳遞善意、推動進步。 希望本科新生做“探索人”,善用廈大資源培養跨學科思維;碩士新生做“研究人”,在現象與數據中提煉觀點、完成高質量研究成果;博士新生做“破壁人”,敢于挑戰學術範式、推動跨界融合。 全體新生更要共同做好“責任人”,牢記傳播既是權力更是責任,堅守新聞倫理與社會規範。 正如這些開學典禮上的寄語所啓示的,當技術成爲環境,新聞學反而回歸其本質,新聞學不會消亡,它正在新的曆史節點上完成自我的重生。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