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出來的省好新聞一等獎2025年08月 作者:陳婷 來源:城市黨報研究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守”出來的省好新聞一等獎
濕地的蘆葦總在歲月裏默默生長,候鳥的遷徙軌迹要曆經四季輪回才愈發清晰——生態報道亦如濕地的生命律動,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沈澱與持之以恒的守望。
当得知《一家三代 ... 內容:
“守”出來的省好新聞一等獎
濕地的蘆葦總在歲月裏默默生長,候鳥的遷徙軌迹要曆經四季輪回才愈發清晰——生態報道亦如濕地的生命律動,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沈澱與持之以恒的守望。 當得知《一家三代接力守護大美濕地》獲得2024年度江蘇省好新聞通訊類一等獎時,我愈發確信: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有穿透力的生態敘事,永遠屬于那些紮根泥土、向光生長的新聞守望者。 厚積薄發: 在時光深處沈澱新聞的重量 自踏入新聞行業,鹽城的濕地灘塗便成爲我深耕不辍的“新聞富礦”。那些被晨露打濕的蘆葦蕩、被晚霞浸染的潮間帶,不僅是生態觀察的鮮活課堂,更成爲我探索生態報道方法論的實踐場域。 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生態報道的獨特路徑不僅需要新聞從業者具備敏銳的新聞嗅覺,更離不開深耕細作的耐力與持之以恒的堅守。 從2017年起,我全程跟蹤記錄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曆程。2019年,這片灘塗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爲中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遺産。在“後申遺時代”,我仍深入珍禽保護區、麋鹿保護區、條子泥濕地等地,持續記錄遺産地的保護與修複實踐。 這些帶著鹽漬與泥土氣息的記錄,最終化作《鹽城:不負生態不負城》《野鹿蕩:六位老人的“理想國”》等多篇省級一等獎獲獎報道,印證了優質生態新聞需要如濕地涵養水源般的持久沈澱。 好的生態故事往往孕育于長期的積累與持續的關注中。《一家三代接力守護大美濕地》的誕生並非偶然。 在申遺初期,我便結識了從濕地保護一線調入市申遺辦的杜進進,他巡護濕地的身影、辦公室裏堆積如山的申遺材料早已在我心中埋下故事的種子。 去年年初,一個偶然的契機,得知他的兒媳張亞楠正是我多次采訪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三代人與同一片濕地跨越半個世紀的羁絆瞬間點亮了新聞靈感——這不僅是個體的堅守傳奇,更是中國生態保護事業代際傳承的生動縮影。 多年的生態報道經驗讓我能迅速抓住故事核心,以專業視角展開挖掘。報道以杜官鑒家族三代人跨越半個世紀的濕地守護曆程爲線索,生動展現了生態保護的代際傳承,以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協同發展。 在文中,我以“是榮耀更是責任”爲主線,以家庭敘事爲脈絡,將個體命運與國家生態戰略交織,讓報道既有曆史縱深,又充滿時代溫度。 在追求即時性與流量的傳播環境中,生態新聞的生命力究竟源自何處?真正觸動人心的生態敘事必然是時間沈澱的産物。 從跟隨巡護員徒步監測,到記錄候鳥遷徙的完整周期;從見證申遺材料的裝訂成冊,到追蹤生態修複工程的四季變化,每一篇報道的背後,都是對“慢新聞”理念的躬身踐行。 深度對話: 觸摸濕地守護者的精神脈搏 人物是生態故事的靈魂,深入挖掘人物背後的精神世界是講好故事的關鍵。 通過運用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等專業采寫手法,我得以穿透表層敘事,深入挖掘杜家三代的精神內核,將個體生命曆程與宏大生態敘事有機融合,完成對濕地守護精神的具象化呈現。 在《一家三代接力守護大美濕地》中,我沒有泛泛而談鹽城濕地的保護成就,而是聚焦杜進進一家三代人的職業選擇與生活細節: 84歲的杜官鑒曾爲“兩彈一星”事業奉獻青春,退休後又將滿腔熱忱投入到家鄉的環保事業;杜進進放棄地質勘探工作,跟隨父親腳步,紮根黃海灘塗三十余年記錄鳥類信息;張亞楠引入現代科研方法,推動濕地保護工作科學化轉型。 這種家族敘事不僅增強了報道的人情味,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環保事業從起步到成熟的發展軌迹。 對杜進進的跟蹤采訪是持續不斷的。在報道中,我完整記錄其從一線巡護員到申遺骨幹的職業軌迹。 在黃海濕地申遺過程中,他憑借三十多年的濕地保護經驗,爲國際評估提供了可信的本土視角;在退休後,他關注“生態+農業”模式,探索保護成果惠及當地社區的路徑。 報道通過在坑窪小路上騎行做野外調研、比人還高的申遺材料、在阿塞拜疆慶祝申遺成功等細節刻畫,定格堅守者的歲月刻度。 杜進進的兒媳張亞楠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毅然投身濕地科研工作。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現代科研力量與傳統守護精神的融合。 報道抓住建川養殖區生態修複工程這一典型案例,帶出“生態+農業”“金融+生態”模式的探索故事,展現青年環保工作者“以更加科學的方式守護這片濕地”的堅定選擇和積極實踐。這種代際傳承與創新發展展現了生態保護事業的蓬勃生機。 生動的場景描寫能增強故事的感染力,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感受生態之美與守護之重。 跟隨杜進進參與鹽城首次全市範圍越冬鳥類同步調查監測時,蘆葦蕩中萬千候鳥振翅齊飛,那壯觀的景象震撼心靈;與張亞楠團隊實地監測生態修複效果時,麥苗在微風中搖曳,候鳥在田野間翩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動。 這些沾滿露水的鮮活場景不僅直觀展現了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果,也讓讀者得以觸摸到濕地守護者熾熱的精神脈搏。 匠心淬煉: 讓新聞作品成爲時代的注腳 面對豐富繁雜的素材,需要運用專業的敘事技巧進行精心篩選與巧妙重組。 在寫作過程中,我始終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對每個數據、每個細節都進行多方核實;同時注重運用文學敘事技巧,以時間爲經線、人物爲緯線,將杜進進一家三代的故事緊密串聯起來,清晰展現守護精神的傳承脈絡。 在人物刻畫上,我注重突出每個人物的獨特性:描寫杜官鑒時,著重刻畫他作爲老一輩環保先驅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講述杜進進的故事時,側重展現他日常監測工作的艱辛和申遺過程中的重要貢獻,體現他的堅守與付出;對于張亞楠,則突出她將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爲濕地保護注入新活力的創新精神。 我還將濕地四季變換的壯美畫卷融入敘事之中,讓灘塗漲落的潮汐聲成爲守護故事的天然背景音樂。 更重要的是,報道將個體敘事置于國家生態戰略的宏大背景下。 鹽城探索的“爲鳥留食”生態農業模式、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等創新實踐,其“中國方案”的全球意義正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杜進進積累的鳥類數據、張亞楠開展的生態修複研究不僅爲全球濱海濕地管理提供了借鑒,更彰顯了中國在生態保護領域的智慧與擔當。 通過這種敘事策略,報道實現了從“家族故事”到“國家實踐”,再到“全球貢獻”的價值躍升。 經過反複修改與精心打磨,報道終于完成。它不僅展現了杜進進一家三代的守護曆程,更折射出中國生態保護事業的發展曆程,展現了生態文明理念如何在實踐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這篇報道的成功,讓我深刻認識到:講好生態故事,需要記者兼具曆史眼光與時代意識,將個體命運與國家發展、全球生態緊密相連,構建起立體豐富的敘事維度。 回望多年的生態采訪經曆,那些與蘆葦共舞的晨昏、與候鳥同行的歲月早已內化爲新聞人的生命底色。 生態報道如同守護濕地的漫長修行,唯有摒棄急功近利,秉持候鳥遷徙般的執著,方能在時光長河中收獲新聞的真味。 (作者陳婷,單位爲鹽阜大衆報報業集團) 來源:《城市黨報研究》2025年第8期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