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物報道總卡殼?紀實文學裏藏著現成的“寫作模板”2025年08月 作者:吳兆喆 來源:吳聊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寫人物報道總卡殼?紀實文學裏藏著現成的“寫作模板”
8月25日,我们赏析了纪实文学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焓的故事(案例分析丨杨素秋笔下的人物是那么鲜活!)。今天,我 ... 內容:
寫人物報道總卡殼?紀實文學裏藏著現成的“寫作模板”
8月25日,我們賞析了紀實文學作品《世上爲什麽要有圖書館》中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焓的故事(案例分析丨楊素秋筆下的人物是那麽鮮活!)。今天,我們繼續賞析這部作品中久美的故事。 久美是一位喇嘛,准確地說,他是爲了給鄉民傳授知識而脫去僧袍的人。 本來,“寺廟裏唯有他去內地佛學院進修過,漢語最流利,讀的書也多”,活佛想留他在身邊做上師,但他認爲“信仰是非常純淨的東西,不該標價格,它是無價的”。于是,他還俗了,在川西的藏區草原上建造唯一的圖書館,免費爲來此讀書的孩子們提供午餐。他堅持不收餐費的原因是,“要是有一絲的利益,就不純粹了”。 通過作者的講述,我們知道久美是一個在理想與現實中堅守初心的人,具有務實、執著、果斷等鮮明的性格特點。沒有蓋房子的經驗,自學;沒有蓋房子的錢,自籌;爲避免“傳教”爭議,還俗;面對低質書籍,拒絕,理想主義與務實精神在他身上默契地融合著。 在寫作手法上,作者並沒有刻意強調“公益事業”“文化傳承”等宏大敘事,而是通過久美蓋房子“自己琢磨著畫圖紙、搬石料、買家具,經費也是自籌,手頭緊張了就停一停”的小切口,慢慢折射“公益”“文化”等主題,讓主題溫暖可感。同時,作者突出紀實敘事和情感共鳴,通過多次“地址無法投遞,訂單自動取消”說明久美購書的不易,“我只買了一次書都這麽麻煩,他建館時把書分批運到草原上,不知道折騰了多少工夫”,這樣的對比敘事,拉近了讀者與久美的距離,讓故事更真實,讓文字更有溫度。 引起讀者情感共鳴的重要因素就是這些細節和對比,這也讓久美的故事更具感染力。他對圖書館的建設傾注了心血,包括前文提到的自己琢磨畫圖紙、搬石料、買家具、籌經費,尤其是“牆一拃厚,泥土混雜著幹草根莖,裂開紋路”“地板帶著本來的花紋和結節,踩在上面輕輕吱嘎響”等描寫;再如都市圖書館“光滑水亮”與草原圖書館“紋理天然”的對比,傳統宗教角色與現代教育者身份的對比,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的對比等,可視、可觸、可聽、可感。 尤其“建築來自自然”更是點睛之筆。讀這句話,我感受到的是其蘊含的哲學思辨和生態學邏輯。從哲學維度看,它關乎建築的存在、人與建築及自然的關系;從生態學維度看,它指向建築與自然系統的關系。將二者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爲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這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核心議題,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文明觀。 讀完久美的故事,我想,我們在采寫人物報道時,可以借鑒以下三方面: 一是摒棄“標簽化”敘事。避免將人物簡單框定在“科學家”“工程師”等單一身份標簽中,要深挖其行動背後的內在驅動力。正如久美始終秉承初心,要做一個純粹的人,要爲草原“開智”。那麽,怎麽做才是一個純粹的人呢?要講“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讓支撐人物前行的信念在歲月脈絡中自然顯現。 二是依托“微毫處”見情。這要求作者深入采訪,用真實的場景描寫、鮮活的語言記錄、入微的細節捕捉搭建敘事支點,讓讀者自然而然地走進人物的世界,感受人物的情緒和境遇。切記,空泛的抒情難以真正觸動人心,唯有細節的力量才能讓情感真實地生長,更具說服力和穿透力。 三是借助“矛盾點”塑形。人物的張力往往藏在矛盾裏,如久美弘揚佛法與建設圖書館的選擇矛盾、身著僧袍與公益行動的外界爭議等,這些矛盾與掙紮,非但不會削弱久美的人物形象,反而讓他堅守初心的底色更加清晰。正是在艱難抉擇中流露的真實,讓讀者産生了深層共情。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