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伴侶的“溫柔陷阱”2025年09月 作者:胡炜 來源: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AI伴侶的“溫柔陷阱”
近日,一則“美國16歲男孩自殺父母起訴Chatgpt”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
Vista看天下對“美國16歲男孩自殺父母起訴Chatgpt”事件的報道
其实,人工智能伴侣(AI伴侣)已 ... 內容:
AI伴侶的“溫柔陷阱”
近日,一則“美國16歲男孩自殺父母起訴Chatgpt”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 Vista看天下對“美國16歲男孩自殺父母起訴Chatgpt”事件的報道 其实,人工智能伴侣(AI伴侣)已经不是第一次陷入此类纠纷。早在2024年10月,14岁少年Sewell SetzerIII的母亲就对人工智能情感服务提供商Character. AI公司提起诉讼,控诉其开发的AI聊天机器人操纵了她儿子的自杀。 無論法院怎樣判決,逝去的生命都無法挽回,AI聊天機器人潛在的風險都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的重視。畢竟,技術的進步應該是給人類帶來更多美好,而不是以犧牲安全性爲代價。 01 爲什麽AI伴侶如此“上頭”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聊天机器人等AI伴侣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可以模拟人类的情感互动,为用户提供精神慰藉和陪伴体验,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新宠”。根据Appfigure 2024年度报告统计显示,2024年AI陪伴应用总下载量达1.1亿次,内购收入突破5500万美元,同比增长652%。 AI伴侶爆火的背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核心驅動力則是“孤獨經濟”與“生成式AI”技術的疊加效應。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城市化進程加快,獨居人口增多。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獨居群體已超1.5億人,“空巢青年”“留守老人”群體擴大。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面臨著來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社交空間壓縮、孤獨感也愈發強烈。情感需求的填補,成爲當下很多人的剛性需求。AI伴侶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一情感空缺。 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AI陪伴類産品在情緒建模、內容生産、擬真能力等方面日漸完善,會耐心傾聽用戶的煩惱,給予溫暖的回應和鼓勵。它們還普遍具有長程記憶,可以記得之前很久的對話內容;說話風格穩定、情緒平和,會emoji、押韻、撒嬌等,往往給用戶一種錯覺,仿佛在和真實的老朋友聊天。 而以Z世代爲代表的年輕消費者群體,更願意爲情緒價值買單。Appfigure的統計數據顯示,大約有65%的AI陪伴用戶處于18-24歲的年齡層,他們樂于爲虛擬世界的個性化、場景化陪伴付費,由此進一步帶動AI陪伴類産品快速擴張。 02 風險大盤點 然而,AI伴侶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的陪伴與慰藉的同時,也隱藏著諸多風險和陷阱。 隱私泄露:部分AI伴侶應用在運行過程中,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現象。聊天記錄、地理位置、使用習慣、相冊照片等,都可能被它們納入收集範疇。一旦這些數據在存儲、傳輸環節保護不力,就可能引發隱私泄露,被不法分子用于精准詐騙、惡意營銷等違法活動,給用戶的財産安全與個人權益帶來極大損害。 消費陷阱:AI伴侶的“陪伴”並非免費的午餐,其商業模式主要是訂閱制、增值服務和廣告變現等。多種收費模式讓用戶眼花缭亂的同時,誘導消費行爲也屢見不鮮,時常通過不斷推出新的付費項目、設置限時優惠等手段,刺激用戶進行非理性消費,造成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內容安全:由于AI伴侶模型訓練數據來源廣泛,且部分數據收集與篩選不嚴,導致其存在傳播不良信息或者虛假內容的風險。尤其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其身心健康極易受到誘導。前面提及的兩起自殺案例中,無論法院如何劃定責任,聊天機器人在回應時未能有效勸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誤導作用,是不爭的事實。 情感依賴:AI伴侶通過模擬人類情感交流,給予用戶情感共鳴,但這種反饋並非真實的情感體驗,而是基于算法生成的回應。如果用戶長期依賴這類虛假情感反饋,會弱化在現實生活中識別和處理真實情感的能力,甚至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失去耐心和熱情,而逐漸疏遠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陷入更深的孤獨之中。 03 掙脫陷阱,安全“沖浪”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日漸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8月26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發布,更是將“人工智能+”提升到了重要的戰略高度。 面對AI伴侶帶來的諸多風險,也不能因噎廢食,需要多方協同努力,從行業自律和社會共治等方面積極尋求應對之策,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首先是要加強行業自律,開發者作爲AI伴侶應用的創造者,肩負著保障用戶權益的重要責任,需進一步加強算法透明度,建立健全數據管理體系,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性;嚴格內容篩選和審查、規範收費模式等,推動倫理准則和行業標准落地。此外,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如設置使用時長提醒、引導用戶進行現實社交等,幫助用戶避免過度依賴。 政府機構和監管部門在規範AI伴侶市場秩序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前,各國正加快立法步伐,以加大對AI類應用的監管力度。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對情感AI實施嚴格風險分級監管,要求實時標注非人類身份、限制敏感話題、設置對話時長等。我國出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深度合成管理規定》、《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AI産品在數據保護、內容合規、未成年人防沈迷等方面進行規範和監管。 對于用戶而言,在享受AI伴侶帶來的陪伴時,務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保護好個人隱私,保持理性消費。此外,要避免過度依賴AI伴侶,牢記它只是生活的補充,而非替代品,積極參與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活動,與親朋好友保持密切聯系,培養健康的情感交流方式。 科技作爲工具,終究是爲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讓人類陷入困境或被其控制。相信,我們終會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約束之間找到平衡,讓AI技術發展始終服務于人類的福祉,爲我們帶來“溫度”的同時,還能帶來安全和保障。 授權轉載:“新京報傳媒研究”公衆號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