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些有趣的稱呼,您了解多少? (1)2019年11月 作者:惠東坡 來源:NEWS全媒體采訪與寫作 責任編輯:前進者
簡介:
“新闻记者”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会用不同的称呼来表达他们对记者及其工作的认识。1905年以前,记者多被称为“友人”、“访事”、“访员”等。以统一的“记者”代替其他 ... 內容:
“新聞記者”作爲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們往往會用不同的稱呼來表達他們對記者及其工作的認識。1905年以前,記者多被稱爲“友人”、“訪事”、“訪員”等。以統一的“記者”代替其他稱呼,是報刊大改革的結果。1905年《申報》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向國外報紙學習,把日本報紙上習用的“記者”、“新聞記者”的漢字語彙移植到中國來,從此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才有了一個統一的專稱。後來,時代和人民又賦予記者很多不同的稱呼,這些稱呼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從事新聞工作的素質要求,也說明社會對記者工作的認識和期望,同時也昭示著成爲一名好記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1特殊的流浪漢 記者工作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勞動之一,是一個充滿了辛苦的職業。我國的新聞記者是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奔走不息的“特殊流浪漢”。他們總是任務一個接著一個,長年累月得不到好的休息。每逢過年過節,又恰是他們采訪最忙的時候,天南海北,東奔西跑。因采訪需要,他們可能飽一頓,饑一頓,也可能長途跋涉,風餐露宿……正所謂:“城裏走,鄉裏走,山裏走;握纖手,握綿手,握繭手;風也受,雨也受,氣也受。有道是:名不求,利不求,官不求;伐惡效獅吼,逢善魂相就。圖一個,天無垢,地無垢,心無垢。” 记者肯流汗,才敢叫新聞報道冒热气;肯流血,才敢叫新聞報道发光芒。范长江若不是不顾风沙吹打,只身深入险地,是不可能写出闻名于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的;美国记者斯诺若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陕北红区采访,也绝对写不出《红星照耀中国》;同样,若没有不畏艰险的作风,瞿秋白也写不出《俄乡纪程》、《赤都心史》。陶行知在贺《新华日报》创刊8周年题的一首诗《新闻大学》中有这样一段:“皮鞋穿破穿布鞋;布鞋穿破穿草鞋;草鞋穿破穿血鞋。采访的朋友辛苦了,要表述大众的欢乐悲哀。”这首诗意味深长地道出了记者工作的艰辛。工作性质要求每一个记者必须具有不畏艰险的工作作风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牺牲精神。 2 普羅米修斯 古希臘神話故事告訴我們:給人類帶來火種的天神爲普羅米修斯。最初的人類就像一群螞蟻,成天聚居在漆黑的洞穴裏,茹毛飲血。爲了幫助人類擺脫愚昧,普羅米修斯教會了人類許多生活的本領。爲了使人類解除痛苦,驅除百病,他還教給人類配制藥劑的方法。然而,宙斯只想做人類的主宰,他拒絕向人類提供火。于是,普羅米修斯把天火盜給了人類,他的事迹感動了世人,至今還以最隆重的方式贊美其偉大精神的就是家喻戶曉的奧運點火儀式。馬克思曾經高度評價他爲“哲學史上的最崇高的聖者和殉道者”,這個偉大形象標志著希臘人從原始階段向文明時期的過渡。 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是啓蒙者,即以新聞的方式進行思想的啓蒙。真正有良知的記者,應記錄真實的世界,用不息的火種引領人們走向光明,以其人文理想推動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每個記者都應該是古希臘神話中傳播“火種”的英雄普羅米修斯,傳播知識,幫助人們擺脫愚昧,走向文明。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爆炸式增長的時代,隨著現代科學的迅猛發展,知識遞增速度無疑超過以往任何時候。每一種新知識出現後,新聞媒介往往率先起著傳播作用。因此,記者的知識修養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顯得重要。 3 無冕之王 西方社會把記者譽爲“無冕之王”,意思是說,記者本事大,什麽地方都能闖,什麽官都能見,比有冕的官吏還厲害。這種稱呼始于19世紀英國《泰晤士報》三大主筆時期。當時,《泰晤士報》被稱爲“大力神”,成爲英國的輿論領袖。主筆辭職後,常被內閣吸收爲閣員,地位很高,被人們稱爲“無冕之王”。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認爲,人民有權監督政府最主要最經常的中介就是報刊,這個思想後來被引申爲:報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國家第四勢力或第四種權力。西方記者也因此自诩爲“無冕之王”,自以爲憑著一支筆,就可以橫掃東西,無冕稱“王”,享有淩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權利。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從根本上說,他們是爲壟斷資本的利益服務的,記者永遠不能擺脫這種限制。 記者自成爲一種社會職業以來,就享有很高的社會聲望和地位。在我國,黨和人民對記者和記者工作更爲尊重。但是記者聲望和地位的高低,並不取決于記者的稱呼,也不取決于他所服務的行業、單位,也不取決于他是否在媒體上頻頻亮相,起決定作用的是他能否“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堅持“三個代表”,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爲黨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才華和力量。沒有這些立場和責任,就沒有衡量記者聲望和地位高低的標准。列甯說過,任何一種職業的聲望高低,是同它忠于人民、服務人民、貢獻社會的大小成正比的。因此,記者的崇高社會聲望和地位,並不是因爲他有“無冕之王”的稱呼,而是源于他神聖的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個人名義寫作的書,它看上去更像一本教科書,但美聯社一直要求其員工按書中的要求行事。 4 黨和人民聘請的“教師” 倡導科學,傳播知識,是進步新聞事業的功能之一。無産階級新聞事業從誕生那天起,就把倡導科學精神,反對愚昧落後,作爲自己的神聖職責。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題之一,也是以《新青年》爲代表的革命報刊的主要宣傳內容之一。新聞活動是人類求生存圖發展的需要,因此,新聞媒介所傳播的知識,主要是和人們當前的生活、生産、工作有密切關系的,以及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創造,社會科學的新探索、新觀點、新材料,從而使人們不斷了解人類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對新聞媒介所傳播的知識越來越重視。各種調查顯示,各種媒介的知識性內容是最受歡迎的內容之一。信息時代的受衆接觸媒介,不僅要滿足新聞欲,也要滿足求知欲。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媒介是人民的教科書,記者是黨和人民聘請的“教師”,因此,要較好地輸出“一滴水”,理應先得積累“一桶水”。因此,作爲黨的新聞工作者,在新的曆史時期,應當站在時代的高度來看待自身知識修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5 大衆語言的藝術家 新聞采寫活动是一种人际交流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中国的语言在世界各种语言中是最丰富、优美、精炼的语言之一。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语言种类繁杂,给记者的采写活动增添了很多困难。所以,记者应是一个大众语言的艺术家,在某地从事新闻工作以后,应尽快熟悉这个地方的方言,并尽可能达到基本听懂和简单会话的程度。在采访写作过程中,记者若能适当运用当地群众熟悉的方言土语,不但能保证采写过程的顺利完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新聞報道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今天,我們處在全球化的時代,各個領域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記者應該具有國際化的視角,至少掌握一門外語,並能運用其進行采訪,這樣才能提高采訪活動效率,捕捉到“獨家新聞”。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無産階級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他們除熟練地掌握了本國語言外,還懂得多門外語。這給他們的科學研究和新聞工作帶來了莫大好處。穆青也曾語重心長地說:“如有條件,我真希望我們的記者,人人都懂外語。” 新闻语言是世界上受众最多的语言之一,记者要重视语言修养。新闻语言的质量如何?不仅影响着新聞報道的传播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受众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列宁说:“一个刚学会阅读,特别是刚学会阅读报纸的人,他就会很热心地看报,会不知不觉地吸收报上的词汇。”记者的语言应该规范、纯洁、健康、优美。记者要在语言上下大功夫,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古人语言中吸收有生命力的东西,从外国语言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6 多面手 范长江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一个优秀的记者“要有知识,不停地学习,既要博,又要精;此外还要是多面手,打字、摄影、驾船、开车、骑马等样样都要会,还要至少会一门外语,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记者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力争成为业务上的多面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主要依照人对实现这些动作的方式掌握到何种程度为转移,动作完善化了,技能修养搞好了,活动进行得就顺利,就有效率。新聞采寫活动也是如此,每个记者都应当成为多面手:熟悉方言和土话,掌握外语,会使用摄像机、照相机,熟练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驾驶各种交通工具,还要会辨向、测时。可以断言,新闻的“十八般武艺”,谁掌握得多,运用得好,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 受衆的特使 在大衆傳播過程中,受衆不但是大衆傳播信息到達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積極主動的“尋覓者”。受衆是新聞傳播活動存在的前提,是傳播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在傳播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記者要有受衆意識,對不同類型新聞媒體和記者來說,是指在采訪報道中,報紙記者心目中要有讀者觀念,廣播記者心目中要有聽衆觀念,電視記者心目中要有觀衆觀念。因爲,報紙是辦給讀者讀的,廣播是辦給聽衆聽的,電視是辦給觀衆看的。讀者、聽衆、觀衆,是新聞媒體的傳播對象,沒有受衆意識,或者受衆意識淡薄,就不能把采訪報道搞好。樹立和強化受衆意識,是搞好采訪報道的需要,當然也是辦好報紙、廣播、電視的需要。 作爲受衆特使的記者,強化受衆意識,也就是強化服務意識。爲此,他們要在言談舉止中求平等,在字詞句章中求公正。任何盛氣淩人、趾高氣揚的工作作風不但不足取,而且還會敗壞新聞職業的聲譽。一名記者只有真正擔負起自己的神聖使命,其人格才會發出強大的感召力,這時,他才能與社會自然地融爲一體,並成爲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受衆心靈溝通的橋梁。 8 信息的“導航員”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多、快、好、准地傳播信息應當成爲新聞記者的追求。首先,傳播的信息要正確。記者要對紛繁複雜的信息加以鑒別,用正確的信息去引導受衆。信息錯誤,就可能誤導,就可能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帶來嚴重的後果。其次,要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記者要憑著新聞敏感,按照新聞價值規律的要求,充分發掘含金量高的信息,這種信息和廣大群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是他們欲知應知而未知的。同時要注意把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統一起來考慮。此外,記者還要注意讓信息增值,綜合利用信息和快速傳遞信息。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于以傳播信息爲己任的新聞記者來說,要想使自己的采訪報道更有成效,應該具有政治頭腦、科學智慧和戰略眼光,這樣才能當好信息的“導航員”。 9 “沒有執照的電台” 互聯網的無限開放性,爲新聞記者傳播信息提供了極大便利,但也使得網絡新聞的可信度受到質疑,因爲在這張分散的傳播巨網裏,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産生和發布信息。《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曾經說:“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台。”它爲所有人發表信息和言論開辟了一個無拘無束、幾乎不受限制的空間。這種傳播者身份的多元化和模糊性使傳播權趨于平均和分散,保證了信息交流的平等和自由。但多來源的信息與言論發布,而且是無法控制的信息與言論發布,使得網絡成爲一個信息與言論的自由市場,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只能依賴信息來源的可靠性以及網絡編輯與記者的素養來保證。因此,對“沒有執照的電台”的控制和把關,是新的傳播理論不可回避的一個課題。 10不倦的“學習家” 時代在飛速發展,知識更新也在加快,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面對湧動的知識與信息經濟潮,記者應當做一名不倦的“學習家”,不斷地去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記者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應該廣一些,厚實一些,自然科學知識,也要懂一些。對于文科背景的記者來說,尤其要加強學習。美國傑克·海敦在《怎樣當好新聞記者》中說:“新聞專業的學生,應該像哲學家培根一樣,把一切知識都當作自己的領域”。他認爲“記者應當是具有各方面知識的通才”,“知識面越廣,就越能寫好各種各樣的題材”。除了從書本上學習以外,記者還要善于向社會這所開放的大學學習。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采訪對象,都可以成爲記者的老師,記者要善于向他們學習書本上沒有的活知識。知識積累靠的是勤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知識就會逐漸豐富起來,知識的積累和不斷更新才會統一起來。 11、社會活動家 斯大林把記者稱作“社會活動家”,是指記者的社會接觸面極爲廣泛,同各個階層的人物都有所接觸,對社會上發生的各種重大事件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記者如果具有較好的知識修養,就便于同社會各階層人士交談,有利于采訪活動效率的提高。如果學術知識很窄的話,就只有一方面的朋友。多一種愛好,多一門知識,多一群朋友。知識多了之後,各種各樣的朋友就有了,社會上的“耳目”就多了,對社會的了解就全面了。一個記者,要想出色地完成采訪報道任務,就得成爲非常活躍的社會活動家,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形成提供各種信息的“社會性”信息網。因此,記者不僅要增強自己的學識,也應增加自己的見識,不僅要豐富自己的學力,而且要豐富自己的閱曆。新聞記者作爲一個社會活動家,光靠書本知識是不行的,還需要下大力氣鑽研“社會”這部“大書”。 12、社會良知的守護者 記者從事的是一個良心職業,是公衆的代言人,是社會良知的守護者。中國無産階級新聞戰線的先烈們,爲了傳播真理、匡扶正義,不屈不撓,揭開了中國無産階級新聞事業的新篇章。李大钊創辦《新青年》、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周恩來創辦《天津學生聯合會報》,點亮了“黑暗的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他們抛頭顱,灑熱血,表現出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現代社會,新聞輿論被當作了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一個社會的“第四種權力”是否能健康、自由地發展,直接關系著這個社會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淨化、自我更新的功能。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新聞對于維護社會正義更是作用突出。範長江在《怎麽做新聞記者》一文中,把“要有操守,既不爲金錢、利益、美女誘惑,又不爲誹謗、誣蔑、威脅所嚇倒,要能堅持真理”作爲一個新聞記者的一條重要原則,而他也在自己的記者生涯中始終恪守著這條原則,當之無愧地成了一位優秀的記者。法國《世界報》的首任主編伯夫·梅裏,他在擔任駐布拉格的記者時,就以反對納粹德國染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言行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正義立場。“水門”事件是世界新聞史上的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一次看似不經意的調查性新聞卻改變了美國的曆史,《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的執著和恒心同樣令人敬佩。記者不僅要爲正義鼓與呼,而且要敢于揭露邪惡。很多優秀的記者以平民的視角,以社會良知爲准則、以犧牲自我的幸福乃至生命爲代價,爲社會公正健康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他們表現戰爭,記錄災難,追蹤汙染,關注失學兒童,真實的報道使人類不得不直面現實世界的各類事件、各種人物,他們已成爲社會良知的代名詞。 13、辛勤的蜜蜂 新聞的基礎是事實,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采訪是獲得事實材料的主要手段。周恩來說:“你們記者,要像蜜蜂一樣。”據生物學家研究,蜜蜂要釀出1公斤蜜,必須在200多萬朵花上采集。記者采集新聞,也要有蜜蜂采蜜那種精神,依靠人民生活的海洋,努力擴大報道面。怎樣才能擴大報道面?胡喬木說:“這主要靠記者跑的地方多,看的多,聽的多,收集的材料多,呼吸的新鮮空氣多,自然也就擴大了報道面。”現在名記者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記者都是定點的。由于固定在一個地方,使他們的眼界狹隘,知識面窄,思路也窄,很少把問題溝通起來考慮,因而寫出的報道也就枯燥沈悶。因此,要有滿天飛的記者,他們可以上下左右地議論和比較,這個省和那個省比較,現在和曆史比較,有人物,有場景,夾敘夾議,生動活潑。這樣采寫出來的新聞作品,受衆就喜歡。總之,記者要想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活躍思想,就要像辛勤的蜜蜂一樣,勤于采訪,善于積累。 14、曆史的見證人、時代的書記官 曆史證明,記者不僅是曆史事件的見證者,也是社會變革的積極參與者,更是社會曆史舞台上的一個重要角色。記者的使命就是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因爲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曆史,記者應該給後人留下可資鏡鑒的信史,而非稗史逸聞。記者在寫作時應像史學家那樣真實准確而不是矯揉浮華地記錄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實真相。戰時報道形成的“書本體新聞”兼具曆史和新聞的特點,在歐美發展很快的戰地記者成爲了曆史真實的見證人。曆史的厚重無形間賦予了新聞一個重大而深遠的傳播使命,記者也就成爲了曆史的見證者。 記者要對新聞報道負責,就要做“時代的書記官”,要反映時代,關注人民的命運,使報道具有人民性。春秋時期,齊國右卿崔杼殺害了齊莊公,崔杼命令太史以得傳染病而死來記載齊莊公之死。太史不從,直書崔杼轼君,崔杼怒而殺之。又命太史的弟弟改寫,不從,又殺之;又命二弟改寫,又不從,又殺之。最後輪到三弟,依然據事直書。他們認爲這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死去。史官的這種忠實于事實的做法,對于新聞記者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國已故的新聞工作者任白濤在《應用新聞學》中這樣寫道:“筆可焚而良心不可奪,身可死而事實不可改。” 誠實坦蕩,不說假話,這是記者在采寫新聞時所應持有的態度和必須承擔的責任。新聞的本質在于真實,真實的根本在于傳播者要光明磊落。這就要求“一方面,凡是真理要求我們說,要求我們寫的,就不顧一切地說,不顧一切地寫;凡是人民心裏所想說、所認爲應當寫的,就決不放棄、決不遲疑地給說出來、寫出來。另一方面,凡不合真實和違反民意的東西,就不管有多大的強力在後面緊迫或在前面誘惑著,我們也必須有勇氣、有毅力把它抛棄,決不輕著一字。一句話,有是有,無是無,白是白,黑是黑,不容有絲毫的假借,也不容有絲毫的含糊”。 15、時代的歌者 新聞媒介要懲惡揚善、扶正祛邪、維護主流的價值系統,保證正常的社會秩序;新聞媒介還要讴歌在人類文明、社會進步中湧現出來的時代先鋒。新聞記者應該堅持團結、穩定、鼓勁,以正面宣傳爲主的方針,造成有利于推進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生産力的輿論;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輿論;有利于鼓舞和激勵人們爲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而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輿論;有利于人們分清是非、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醜的輿論;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心情舒暢、社會政治穩定的輿論。可以說,記者是一個很沈重的職業,做記者的人,注定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注定要和人民群衆保持血肉聯系,否則,一輩子就寫不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新聞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歌者,他要用洪鍾大呂的激越之聲去讴歌我們的時代,他要用絲竹玉帛的細膩之韻去贊美我們身邊的人和事。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