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去工地當民工2021年10月 作者:熊建 来源:《老記說事》公号 责任编辑:xwywck
簡介:去工地當民工
——新聞采寫体会之十
熊 建
我理解的體驗式報道,就是與采訪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這一理解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經的一個專版——“微觀中國”。
这个专版的特色就是通过体验不同职业 ... 內容:
去工地當民工 ——新聞采寫体会之十 熊 建 我理解的體驗式報道,就是與采訪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這一理解來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經的一個專版——“微觀中國”。 这个专版的特色就是通过体验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展现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我的同事有当空姐的、有当摘棉工的、有当火化工的。领导可能是根据我的外形、气质,建议我去工地當民工。 去當民工不容易,哪個工地願意讓黨報記者去工棚住上一個星期呢? 前後找了4個地方,最後才托人定在首都機場的一個工地。我以“項目部派駐工地觀察員”的身份住進了民工宿舍。那會兒剛過完農曆新年,天寒地凍,屋裏啥取暖設備也沒有。多虧同屋的老張借給我他多余的一張棉被,不然真得凍出個好歹。 一周時間,我對幾位舍友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素材也積累不少。下面是報道中的幾個細節描寫—— 到了晚上,老張坐在床沿上,一手扶著床邊的桌子,一手調試他那台破收音機,從長波調到中波,再調到短波,調頻指針轉了一圈又一圈,收音機裏傳出的聲音永遠是“嗞嗞”的雜音。 宿舍裏的電器除了燈管和“熱得快”,就是這一台破收音機了,不知哪裏出了毛病,搜索多少調頻都沒個清楚的台,但老張每晚還是堅持打開找找台。 …… ——摘自《我在工地當民工》 到了結束的時候,實在不舍,不敢當面告別,留下我的手套、給他們拍的照片,五味雜陳地走了。 稿子見報後,收到不少反饋。 美利堅中華科技協會主席王學威教授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定居美國。“沒想到中國開放的進程會這樣快,社會底層農民工的生活狀態,也可以成爲一份報紙整版報道的對象,真是不簡單。”他打來遠洋電話說。 德國的一位攝影師看到我的報道後,托朋友找我,希望我能幫助他聯系到工地去采訪。 中國在從農業社會迅猛地向工業社會轉型,整村整鄉的農民進城務工,很少有人不承認他們對城市建設的貢獻,同樣也很少有人能真正敞開胸懷去走近他們。 雖然渴望但他們中的一些人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社會,他們在工地上幹活吃飯睡覺,頂多進入超市轉轉、看看,或者在商店櫥窗外向裏眺望,最多時候是坐在馬路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 客觀地報道他們,不只是“微觀中國”的報道主旨,同樣也是希望在社會的浮躁氣氛中傳達這樣一個信號:有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不甘于被邊緣化,忽視他們一是失職,二是忘本——我們都是農民的兒子,或者孫子。(全文完) 作者簡介 熊 建 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人民日報社主任記者。2006年參加工作,先做了8年的財經記者、編輯,又做了5年民生報道。新冠肺炎疫情前夕開始從事衛生健康領域報道。迄今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和人民日報又編又采15年。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