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風需要克服的3個毛病2024年06月 作者:杜永道 来源:老記說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簡介:
近些年,筆者大量閱讀公文等文章,感覺文風方面存在幾個突出問題。
第一,长文如海。长篇公文实在太多,面面俱到,长篇大论。读来无味且费劲,像喝一海碗白开水。反观当年邓小平同志主政西南,给中 ... 內容:
近些年,筆者大量閱讀公文等文章,感覺文風方面存在幾個突出問題。 第一,長文如海。長篇公文實在太多,面面俱到,長篇大論。讀來無味且費勁,像喝一海碗白開水。反觀當年鄧小平同志主政西南,給中央的報告內容豐富飽滿,卻僅千字,毛澤東同志贊歎:“看鄧小平的報告,好像吃冰糖葫蘆!” 第二,套語過多。常讀公文的人沒有不熟悉下列套語的:“標本兼治、長短結合、齊抓共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真抓實幹……”有的文章套語連續不斷,大面積出現。說套語不會錯,還省力,故“長盛不衰”,可充斥套語的公文實在沈悶,難抓重點。反觀電影《小兵張嘎》中的“快板李”,喜說“大實話”:“冬天冷,夏天熱,見了老婆兒叫大娘……”讀來诙諧風趣,令人印象深刻。 20世紀60年代,有篇文章不用套語,卻震撼了中華大地。這就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文章選用焦裕祿原話,如“吃別人嚼過的馍沒味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幹勁,雙楊樹的道路”……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 習近平總書記常用“口頭話”,徹底甩開套語,既面向大衆,又著眼實效,比如:“撸起袖子加油幹”“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馬克思主義早期理論家拉法格在《革命前後的法國語言》裏揭示,“口頭話”在論說中具有重磅作用。 第三,“官話”多,分析少。有些文章由一組組連續的分句構成,排列成長長的“字兒話”火車,冗贅且官氣十足,卻缺少對實際問題的深入分析。如此“官樣文章”,離實際問題、離老百姓,該有多遠! 扭轉文風不易。從根本上說,寫文章是觀察現象、分析難題、拿出措施。秉此樸素動機著筆,或許套語消遁。在新時代,宜倡導文章在內容上“務實”,多針對實際問題。在語言上,宜提倡自然、清新、流暢、洗練的新風,並以口語爲主,在適宜處輔以書面或文言詞語——既讓群衆好懂,又具華美文采。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