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积累对提升新聞寫作至关重要2024年06月 作者:薛然 來源:華文融媒雲 責任編輯:前進者
簡介:
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及报道的深度与广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要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通讯员)对各方面资料的长期积累,有观点 ... 內容:
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及报道的深度与广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要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通讯员)对各方面资料的长期积累,有观点认为:“报纸上一二行简洁的描写,背后包含着数百行的积累,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一千行的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二千行素材垫底。”这是经验之谈。笔者举例强调了积累资料对新聞寫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积累资料的四种建议和方法,让大家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材料和知识,从而提升新聞寫作的灵感和水平。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一句名言:“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古今中外善爲文者,幾乎沒有一個不注重積累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平時的長期積累,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奇而不怪的現象:不少搞文字工作的能手、高手,不一定是學文科出身。他們之所以能寫出漂亮的文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自覺養成了一種邊幹邊學習、邊學習邊感悟、邊感悟邊積累的習慣。實踐證明: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由量變引起質變,給作者一種神助的力量,幫助作者進入一種新的寫作天地。 许多记者(通讯员)在新聞寫作上表现出来的惊人速度和质量,都是由于注意了平时广泛积累各种资料的结果。以新闻名篇《上海严冬》一稿为例,这是1957年正月上海下了一场大雪,当时新华社记者写的一篇消息。文中引用了臧克家1946年2月在上海写的一首诗《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记者写完这两句接着写道:“这几天比十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写得很有文采。如果记者没有读过这首诗,没有把它积累下来,临时现翻材料是不赶趟的。没有平时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倚马可待”的写作本领。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既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还需要不断积累资料。 如何積累資料?根據一些成功者的經驗,筆者認爲以下幾點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一是積累資料要做有心人。即需要練好“內功”和“外功”。所謂“內功”,就是史學家吳晗勸青年做到的“三勤”:勤讀、勤抄、勤寫。“外功”就是“四勤”:勤跑、勤看、勤聽、勤問。有些年輕的記者(通訊員)總自信自己的記憶力好,平時讀書看報,甚至包括采訪,總是不願意做筆記。實踐證明,記憶是不可靠的東西。 我國著名報人邵飄萍有個好習慣,他在社交場合,一旦聽到什麽新聞時,馬上把手放進口袋裏,用事先准備好的鉛筆和筆記本暗中記下來,而後迅速發稿。勤跑也是如此,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真實”又不像罩在玻璃罩裏那樣容易觀察,一目了然,真實,仿佛隱藏在磚牆後面,難以捉住它。因此,只有勤跑到生活中去觀察、分析、比較,把自己的見解和感受隨時記載下來,日積月累,久而久之,你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寶庫。 二是積累資料要有戰略眼光。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積累資料不能搞急功近利和“立竿見影”。平時長期的積累是爲了寫報道時的急需。西方一些新聞學者強調,記者必須有自己的“資料庫”。給自己所分管報道的新聞人物的單位、團體建立“檔案”,並不斷補充、豐富。比如說,一個文藝記者,對自己所采訪範圍內的藝術家、作家,要盡可能地收集他們的資料,做成卡片。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否、家庭成員、作品、愛好等。有了這些“家底”,一旦需要寫什麽,背景材料馬上就出得來,稿子就寫得快,下筆就有激情,有把握,寫出的新聞就能“立”起來。 此外,搜集資料時,要“以百當一”,用材料時要“以一當百”。這就是說,不要收集一個例子就滿足了,同一個觀點,同類問題,要收集三五個、十個八個例子,而在用材料時,則要選擇最有代表性、最能打動人心的例子。詩人馬雅可夫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開采一克鐳,需要終年勞動。你想把一個字安排妥當,就需要幾千噸語言的礦藏。”多方面的積累對我們做好新聞工作大有益處,只要我們有戰略眼光,持之以恒,力戒浮躁,學用結合,就一定能采寫出新聞精品來。 三是積累資料貴在持之以恒。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是難以做好資料的積累工作的。凡是積累資料做得好的,都是由于長期堅持、持之以恒的結果。例如馬克思爲了寫《資本論》,先後查閱了1500多種書籍,摘錄、筆記達100多本;魯迅爲了撰寫《中國小說史略》這部篇幅不算很長的學術著作,前後幾乎用了20年的時間收集資料,輯成了《古小說鈎沈》《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三部資料專用書。可見,積累資料是一件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積少成多,集腋成裘。 四是積累資料貴在系統化。收集一堆雜亂無章,亂麻似的材料,是沒有多少用處的。資料收集起來後,應按內容分類,歸入一定的系統,並且溝通每條資料的相互關系,做到主次分明,合理編排,使平時分散、零碎的資料系統起來,由淺入深,由粗到精,由廣博到專深。不然,一大堆頭緒紛繁的資料,天文、地理、曆史,包羅萬象,看起來內容豐富,實際上使用價值不大。著名作家秦牧認爲,作家應該有3個倉庫,一個是直接材料倉庫,裝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是間接材料倉庫,裝從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再一個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倉庫。這種作家資料的系統分類,值得新聞工作者借鑒參考。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有了“資料庫”這個源頭彙成的滔滔“春水”,就能載著新聞工作的“巨艦”,自由自在地向前行駛,新聞精品就會源源不斷地呈現在受衆而前。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