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和DeepSeek,談談群體情緒和曆史真相2025年06月 作者:燕志華 來源:網絡輿情和危機公關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從高考和DeepSeek,談談群體情緒和曆史真相
全文提綱如下,謝謝大家閱讀!
(一)從隋炀帝評價兩極分化說起
(二)當下多數網民的情緒統治了網絡
(三)當下“知識越多越反動”現象
... 內容:
從高考和DeepSeek,談談群體情緒和曆史真相
全文提綱如下,謝謝大家閱讀! (一)從隋炀帝評價兩極分化說起 (二)當下多數網民的情緒統治了網絡 (三)當下“知識越多越反動”現象 (四)人民群衆的消失 (五)網絡“沈默的大多數”更需要關注 (六)流量統一了中國社會的評價標准 (七)企業家將運營流量當做核心競爭力 (八)國寶DeepSeek正遭流量社會巨大傷害 (九)中國社會需要探索新的評價標准 高考剛剛結束,本應恭祝各位考生都能正常發揮,考出好成績。 但是這裏有個悖論,那就是即便大家都考得好,反倒導致“劇場效應”,也就是前排站起來了,後排也必須站起來,這會導致錄取分數水漲船高,競爭反倒更激烈了,大家也並不一定能實現理想。所以我覺更爲科學的祝福,應該是說: 恭祝大家通過努力,能夠實現各自的人生理想! 雖說高考帶石成金、改變命運的作用因爲時代變化有所降低,但是不能輕視高考。它有個神奇的隱性社會價值,那就是讓金字塔腰部以下的廣大百姓,起碼信仰高考是公平的,有這樣一種群體認知,就具有社會治理價值。而且,年輕人不參加高考,你如何在芸芸衆生中證明自己努力過、拼搏過?有和自己的理想相匹配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當然不是輕視沒有文憑的人們,文憑不再是人生成功所必需的條件,但是的確,如果沒有大學文憑,你需要抛灑更多的汗水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高考文憑,本質是國家以最高信用認證的人生免檢牌照。 說到高考,人們更多感念小平同志。今天還看到一篇回憶文章,追憶鄧小平當年恢複高考的決策過程,令人感慨。 但是如果再向前回溯,是不是也應該想起隋炀帝楊廣,向他遙遙致意? (一)從隋炀帝評價兩極分化說起 隋炀帝楊廣在位僅僅14年,卻幹了4件足以彪炳古今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開創了科舉制。 自此之後,朝廷的選官制度開始由世襲制度轉向考試制度,從而使得普通讀書人也能通過開科考試實現人生理想。科舉制度是中國向世界貢獻的文明成果之一,影響了西方社會的文官制度,也是今天高考制度的濫觞。另外三件大事,分別是興建洛陽、開鑿大運河,以及西巡張掖,成爲曆史上第一個到達西域的帝王。 可是,如此具有曆史貢獻的一代君主,隋炀帝在民間的評價,在世代流傳的百姓傳說中,卻是以負面形象出現的。他驕奢淫逸,濫用民力,爲下揚州看瓊花開挖大運河,並且三征高句麗,加劇國內矛盾等。 這就有了這樣一個問題: 民間百姓對于一個曆史人物的評價,和他真正的社會價值和曆史價值,常常大不一樣。 這實際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民間評價低的,可能貢獻大,比如秦始皇、隋炀帝;民間評價好的,可能曆史價值卻很普通,比如唐玄宗、寒門宰相等。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大致在于,貢獻大的帝王爲建造巨大工程,常常橫征暴斂,導致百姓家破人亡、怨聲載道,出現“孟姜女哭長城”這樣的四大傳說之一的故事。類似的民間故事、三俠五義、野史傳說一旦成爲評書、戲曲、小說,對于中國百姓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這是中國傳統社會最普遍的傳播行爲,可以說是導致曆史人物的民間評價和曆史評價出現巨大懸殊的最主要原因。 就是說,民間的評價是出于主觀情感的角度,曆史的評價來自客觀理性的角度。 (二)當下多數網民的情緒統治了網絡 這種特點在當下的中國網絡現象中,表現得尤爲明顯。 在當下的網絡熱點和網絡輿情中,大家通常能看到如下現象: 無論你是誰,只要能夠順應網民情感需要,你的文章就會達到10萬+,粉絲數量翻番,他們就說你好話,鼓勵你直播賣貨,任你收割韭菜而毫無怨言。 如果你仗著有點知識,說點真話,說出真相,一旦觸犯群體心理,就可能被視爲公敵。 就是說,只要順著群體的情緒來,就會受到歡迎;如果不注意群體情緒,不能提供群體情緒價值,很容易就會冒犯網民群體,成爲負面人物。 這也是當下網絡輿情的一個規律:越是社會地位高的、文化層次高的權威,越是容易被網民打壓;那些草根出身、奮鬥出人頭地的網紅,常常會受到網民的鼓勵和追捧。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今天十多亿百姓都上了网,都借助新媒體账号有了话语权,他们中间的大学生比例很低,知识水平、文化层次乃至认知层次并不算高。当他们看到一些公众人物的观点不太符合他们的原先预期的时候,就感觉此人面目可憎。一旦很多人都讨厌这个人,他就很难翻身了,一上网就会被吐槽、辱骂,反倒不敢发声了。 尤其在今天中美競爭激烈的時代,公衆人物如果堅持原先的價值立場,沒有刻意凸顯自己的愛國民族立場,很容易會成爲大家批評的對象。 但是偏偏在過去數十年,中國知識分子階層受到的教育、形成的價值觀、對于社會的認知,常常是普世的價值觀、對于自由民主的追求、對于西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對于歐美社會制度的肯定。 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網民往往對于知識階層産生抵觸心理,他們一露面發聲,如果不能反美反日、仇美仇日,就會被認爲是公知。 結果,網紅文章常常10萬+,而那些專家學者,不光文章沒人看,而且容易招罵,常常只好退入書房,不問世事了。假大師橫行于世,借助流量和情緒收割網民;真大師三緘其口,無聲無息只求“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這樣的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壓制結果,中國社會會因此走向何方? 這也導致一個悖論:今天無數百姓將孩子送入了高考考場,是希望孩子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孩子未來最想成爲的人,大概率是當下被父母痛批的那些專家學者,或者其他類型的公衆人物。這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你的批評是不是一個回旋镖? (三)當下“知識越多越反動”現象 問題還在于,如果專家學者對于網紅進行質疑,立馬會遭到網民的迎頭痛擊。 比如聶聖哲質疑董宇輝,遭到了網民的痛批。連支持聶聖哲的胖東來老板于東來,也慢慢受到了網民的冷遇,接下來說不定會影響胖東來的聲譽,因爲他走的是“百姓路線”,而他支持的聶聖哲卻是精英路線。 但是很顯然,聶聖哲是社會的精英階層,而董宇輝是當下的網紅,兩者的人生閱曆、知識視野、洞察能力是很難同日而語的。但是聶聖哲背後的支持者是少數,而董宇輝背後是壓倒性的多數。 今天的網絡,正在根據流量的多少來分配話語權和真理含量。 粉絲衆多的董宇輝,顯然有更大的話語權,其登高一呼,肯定會獲得多數人的支持,他的言論很容易上頭條,成爲新聞。如果他要攻擊聶聖哲,網民口水立馬就會淹沒後者。 但是又該如何看待聶聖哲?難道真的是知識越多越反動? (四)人民群衆的消失 今天的網絡輿情和群體情緒,顯然導致了一個後果,那就是人民群衆的消失。 我們以前慣于將多數人的觀點、看法視爲民意。當然民意有更爲複雜的政治學的定義,多數人不一定就代表民意,這裏僅僅使用其字面意思。 但是今天多數網民算人民群衆嗎?他們的看法,是民意嗎?你如果將一些觀點視爲民粹主義,就會招來千夫所指。 可是如果在相當多的社會問題上,網民普遍的看法充滿了情緒化、非理性,甚至將“理中客”都視爲假正經,那民意在哪裏?人民群衆在哪裏? 所以,決策者就遭遇了極大的挑戰。你的決策如果未能照顧到多數人情緒,常常會遭到他們的批評。但是更多時候,決策需要理性、科學、具有可持續性,需要逆人性、逆潮流,站在多數人的反面;但是如果你照顧到多數人,決策看起來深得民心,衆人歡呼,但是卻導致短視的後果,傷害社會的長遠發展。所以說,決策者當下的更多風險,在于可能受到多數網民意見的裹挾。 如何定義今天的網民群體,令人困惑。 勒龐寫作的名著《烏合之衆》,是脫胎于法國大革命的記憶。他發現大革命中的民衆總是充滿群體激情,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群體的情緒暴虐如狂風暴雨,常常大手一揮就換一批革命者,換下的只能排隊上斷頭台。勒龐由此總結並提煉出了“烏合之衆”這個概念,結果如同文化磁鐵,一下子吸附了無數的思想家聚集過來,並以這個概念爲中心形成了曆史評價體系。 但是你能說今天的網民是“烏合之衆”嗎?顯然是不對的,也是充滿風險的。這不光會導致離心離德的風險,境外敵人更是高興,他們恨不得通過挑撥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讓社會撕裂、官民對立。 (五)網絡“沈默的大多數”更需要關注 如何認識今天的網民群體,其實是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的,也是需要網民群體和知識分子好好思考的。 我的看法是,即便一個最大的網紅,其全網的粉絲量也很難過億。比如司馬南,其全網粉絲爲7000萬。少數抖音大V的粉絲更多一點,但是要考慮到,他們吸引的粉絲更多是文化層次並不是太高的網民。一些粉絲量巨大的意見領袖在今日頭條也公開承認,他在頭條的粉絲文化層次並不高,70%以上都是本科以下的水平。 但是中國14億百姓,網民是11億。網紅大V的粉絲量在整體網民面前,也是極少數。 當我們衡量一件事傳播達到極大的成功、觸達率已經實現了理想水平的時候,其標准不過是10萬+。但是這個數字,在11億網民這個數量級面前,不過是滄海之一粟。 任何輿情事件鬧得再沸沸揚揚,恐怕所有發聲的網民、憤怒的網民、被影響的網民加起來也就數千萬。新聞聯播作爲中國影響力、穿透力最強的節目,其每晚能直接影響到的百姓,至多兩三個億,通常數千萬。 這說明什麽?說明絕大多數的網民都是沈默的大多數。 所以說,網絡和流量不過放大了此前少數人的音量,並且會産生巨大的傳播力。但是絕大多數人和傳統社會、線下社會一樣,都是沈默者。 這些沈默的大多數,更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對象。他們是想象中的人民群衆、民意的金字塔的基礎。 熱點事件中沸沸揚揚的社情民意當然要重視,並且需要拿出措施,滿足合情合理的訴求。但是他們更可能是11億網民的分子。這是一個網絡的認識論的問題。 (六)流量指標統一了中國社會,成爲唯一成功標准 這又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如何正確評價一個公衆人物和曆史人物?其標准到底如何確定? 自從進入微博時代以來,網絡流量,客觀上已經統一江湖,統一了社會評價標准,成爲中國社會衡量成功和影響力的最高標准。流量如同洶湧的巨流,所過之處,就留下泾渭分明的分界線和分水嶺,成爲分辨是和非、黑和白的標准。 只要流量大,似乎就代表正確、代表民意、代表曆史方向。正如上文所言,社會正在根據流量來分配話語權和真理含量,當然也在分配財富。 這其實正是中國社會的巨大風險。如果流量代表民意,這股流量終歸要流到大海,到時候大家都會被帶到溝裏去。 但是今天的中國,又缺乏一個社會標准,能夠和流量標准進行抗衡。我們通常提到的正能量、原創力,其實很難和流量匹敵。 當然,還有一個資本標准,更多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問題。但是資本過于貪婪,反倒是導致今天網民群體崛起的重要因素,資本的聲譽形象在全世界都變得面目可憎。這個標准只能借鑒,而不能通用。 今天的新媒體时代,社交媒体、算法机制、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挑战,远远不是社会问题频频爆发,其实最大问题是人类的主体性在逐步丧失,而机器正在走向历史舞台,如果没有抗衡的人类力量,人类被机器统治,或许是个宿命。 如果以流量來評價公衆人物和曆史人物,那風險就太大了,因爲流量裏絕大多數都是口水、唾沫、情感、情緒,而缺乏足夠的理性反思。 這對于主流媒體接下來的系統性變革,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也給出一個課題:是否系統性變革依然以流量爲中心、爲目標?有沒有新的標准? 我想起小平同志在“姓資還是姓社”討論達到白熱化的時候,他提出的“三個有利于”,對于今天的決策標准和評價體系的建立,可能依然是個很好的標尺。 (七)企業家將運營流量當做核心競爭力 雖然流量具有風險,但是中國的企業家群體,率先看到了群體情緒中蘊藏的無限商機。 因爲你只要刻意討好網民,你就能獲得回報。反之,就會被網民疏遠。 我將中國企業家對待網民的態度,從冷到溫,再到熱,列出如下一個順序: 鍾睒睒—王興—曹德旺—馬雲—任正非—王傳福—董明珠—劉強東—雷軍 其中,鍾睒睒和雷軍是兩個極端,一個極端冷對網民,一個是熱烈擁抱網民。 中間以任正非爲中心,兩邊的馬雲和王傳福對于網民,常常是保持了一個適當的距離,不熱不冷。他們主要以産品爲中心,很少以網民評價爲産品的標准,只關注産品和用戶。 最值得關注的是任正非。在網民將華爲當做民族産業旗手的時候,即便是網民熱烈心理如同岩漿爆發的時候,我們看到任正非依然不爲所動,不光沒有被挾裹,而且還刻意地和這股熱流保持了距離。 (八)國寶DeepSeek正在受到流量社會的巨大傷害 中國社會和科技發展,正在遭到這種全民生産情緒價值和虛假信息的終極傷害。 很多有識之士發現,我們的人工智能國寶DeepSeek,經常出現幻覺現象,就是信息越來越不准確了。很多用戶也發現了這一點。 有科學工作者指出說,人工智能就像個孩子,你喂的食品如果有營養,他就能健康成長,如果你投喂的食品營養不夠,甚至是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孩子”會虛胖,成長受到傷害。 我們的信息環境,如果都在生産具有情緒價值的內容,你讓人工智能如何健康成長?如果都是話術、套話、空話、外交辭令、口是心非,這孩子吸收著這樣的“營養”長大,他也會反過來忽悠你。 但是中國社會,不光企業家用流量來經營商業,非常之多的領導幹部、公衆人物,都在學會討好網民。 以一套精致的話語體系來和網民打交道,追求的結果不是科學理性和知識價值,而是情緒價值和你好我好大家好。 很多檢查審計也是認認真真走過場,轟轟烈烈打太極。 科研工作者也不是真正做科研,終其一生,都在認認真真做假學問。尤其是社科類專家學者,常常著作等身,但是估計很多人退休第二天就失去影響力。 中美未來競爭,或許人工智能是個重要戰場。 但是人工智能走過的最遠的路,就是我們身邊充溢著虛假信息和虛情假意的流量環境。 人工智能的幻覺現象,可能是中國社會和網民群體遭受的最大的“回旋镖”。 人工智能如果發展不好,不光是個科技問題、發展問題、國運問題,更將是一個社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問題,那將是對當下不健康的網絡環境的終極審判。 (九)中國社會需要探索新的評價標准 爲什麽在高考進行的前後說這麽多? 因爲我研究網絡輿情多年,近年來越來越發現網絡流量作爲社會標准,越來越暴露了社會風險,社會也在受到傷害,我們網民追求情緒價值,營造了流量,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爲受害者。流量的結果,只有少數人會獲益,社會和大多數人,終將遭到流量反噬。 社會依然需要求真務實,“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依然具有指導價值,社會需要追求科學客觀理性。 社會需要持續探索流量之外的社會評價標准,否則社會評價標准越來越庸俗化,社會會慢慢沈淪,不光影響當代,更可能影響深遠。 作者簡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