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控好網絡輿情2025年08月 作者:姚贛南 來源:華文融媒雲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如何把控好網絡輿情
【作者簡介】:
姚赣南,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硕士论文答辩委员、新聞培訓授课老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著有《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 ... 內容:
如何把控好網絡輿情 【作者簡介】: 姚赣南,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硕士论文答辩委员、新聞培訓授课老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著有《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册》《采编实用技巧88讲》《新闻采写70问》等。 【本文提要】: 本文先闡釋輿情與網絡輿情內涵,指出其重要性。接著分析網絡輿情即時性、擴散性、多元性、複雜性、互動性、參與性等特征,以及重視網絡輿情的意義。隨後指出要走出封堵與麻木誤區,並給出科學應對策略。最後,詳細介紹了撰寫網絡輿情分析報告的方法。 什麽是輿情?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爲主體的民衆對作爲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産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簡單來說,輿情就是公衆對于各種社會現象、問題、事件等所表達的態度、意見、情緒的總和。 網絡輿情是民衆的社會政治態度在網絡空間的表達。在互聯網深度融入社會生活的今天,網絡輿情已成爲反映社會動態、公衆態度的“晴雨表”。網民以網絡爲平台,通過新聞、評論、微信、跟帖、回複、圖像等爲載體表現出來的輿情,就是網絡輿情。 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内涵,认清其重要性,摒弃简单化的应对思维,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新时代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把控好網絡輿情,关系到稳定、发展的大局,对此应予充分准备。 網絡輿情的主要特征 網絡輿情具有三個顯著特征: 一是即時性與擴散性:一條信息從發布到形成輿論焦點可能僅需數小時。例如,某地突發公共事件後,現場目擊者的手機拍攝內容經社交平台轉發,短時間內即可引發全國範圍的討論,其傳播速度遠超傳統媒體時代。 二是多元性與複雜性:不同群體基于教育背景、利益立場、信息獲取差異,會形成多元甚至對立的觀點。同一事件中,既有理性分析,也可能夾雜情緒宣泄、不實信息,使得輿情呈現複雜交織的狀態。 三是互動性與參與性:互聯網打破了信息傳播的單向性,公衆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生産者和傳播者。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行爲,每個人都能參與輿論構建,形成“全民麥克風”的格局。 重視網絡輿情的意義 重視網絡輿情,本質上是重視公衆訴求、維護社會穩定、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在現實生活中,部分群體的聲音可能因渠道有限難以傳遞,而網絡爲其提供了表達平台。例如,消費者對某類産品質量的集中投訴、網民對公共服務的改進建議,往往先通過網絡輿情顯現。及時捕捉這些信號,能幫助相關部門更早發現問題、回應需求。 許多公共事件的激化,源于初期對輿情的漠視。若小範圍的質疑得不到回應,可能演變爲大規模的信任危機;局部的負面情緒若持續累積,可能引發社會焦慮。例如,某地食品安全事件中,正是因爲初期回應滯後,導致謠言擴散,最終演變爲全國性輿情,耗費大量行政資源才得以平息。 能否科學應對網絡輿情,直接考驗治理者的媒介素養和執政智慧。有效的輿情應對,既能化解矛盾,也能增強公衆對政府的信任。反之,若應對失當,不僅會加劇矛盾,還可能損害公信力。 走出封堵與麻木的誤區 面對網絡輿情,兩種極端態度尤爲危險: 麻木不仁的“鴕鳥心態”:認爲網絡輿情是“小事”“雜音”,采取“不看、不聽、不回應”的消極態度。這種思維忽視了輿情背後的民意基礎,將小問題拖成大麻煩。例如,某企業對消費者的質量投訴長期漠視,最終輿情發酵導致品牌形象崩塌,市場份額大幅下滑。 簡單粗暴的“封堵思維”:試圖通過刪帖等方式壓制輿情,這種做法看似快速“平息”了輿論,實則堵塞了民意表達渠道,可能引發公衆反感,甚至催生“小道消息”替代官方信息的惡性循環。曆史經驗證明,輿情如水,堵則潰堤,疏則通渠。 科學應對網輿情的策略 構建“重視、分析、回應、引導”的全鏈條管理機制,是應對網絡輿情的核心路徑。 樹立正確理念,實事求是、以人爲本。面對輿情不回避問題,不隱瞞事實。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輿情,都以客觀事實爲依據,及時發布真實信息,避免“捂蓋子”“打太極”。 將公衆利益放在首位,從輿情中梳理合理訴求,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爲回應輿情的根本。例如,針對網民反映的交通擁堵問題,不僅要解釋原因,更要出台具體的疏導措施。 建立專門機構,強化組織保障。由宣傳、網信、業務部門等人員組成輿情工作小組,負責輿情監測、分析研判、應對處置。團隊需具備信息篩選、情緒識別、危機公關等能力。 完善工作機制,建立“7×24小時”輿情監測制度,確保重大輿情第一時間發現;制定分級響應機制,根據輿情影響範圍、嚴重程度啓動不同級別的應對流程。 提升分析能力,精准把握輿情本質。利用大數據工具,對主流媒體、社交平台、論壇社區等進行全面掃描,捕捉關鍵詞、熱點話題、情感傾向,形成輿情動態報告。不僅關注輿情的表面現象,更要分析其産生的社會背景、利益訴求、潛在風險。 主動回應引導,掌握輿論主動權。及時發聲,對突發輿情快速回應,說明進展情況;對複雜輿情分階段發布信息,避免信息真空被謠言占據。用公衆易于理解的語言解讀政策、澄清事實,同時尊重不同觀點,通過對話化解分歧。 怎樣寫網絡輿情分析報告 首先要明确报告核心目标:“为解决问题服务”。在动笔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份报告是给谁看的? 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需要传递的核心结论是什么?例如,分析“某景区门票涨价引发的舆情”,核心目标应是“如何缓解公众不满,稳定景区形象,同时平衡经营需求”。 其次,報告的開頭可以用“場景化描述”帶出現象,替代幹巴巴的概述。不要直接寫“近期某事件輿情熱度較高”,而是用具體場景帶出現象,用讀者能感知的細節(數據+具體言論+行爲),快速建立對輿情的直觀認知。 第三,要對輿情全景掃描,數據要“會說話”,拒絕簡單羅列。這部分是分析的基礎,需清晰呈現輿情的“規模、時間線、平台分布、核心觀點”,但要讓數據服務于“問題線索”。在時間線上標出關鍵節點輿情的變化。總結核心觀點,正面反面的比例及主要觀點。標出“意見領袖”,指出哪些人和賬號在推動輿情。 第四,進行深度分析,多問幾個“爲什麽”,找到問題根源。這是報告的“靈魂”,要從輿情表象挖到本質矛盾,避免停留在“公衆不開心”的表層。弄清輿情背後的真實訴求、輿情發酵的助推原因、輿情升級的關鍵所在。 第五,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針對前面的分析“對症下藥”,每條建議都要明確“誰來做、怎麽做、預期效果”。 一份好的輿情分析報告,就像醫生看病,先通過“望聞問切”(輿情掃描)了解症狀,再通過“病理分析”(深度挖掘)找到病因,最後開出“具體藥方”(解決方案)。全程圍繞“問題”展開,讓讀者看完就知道來龍去脈和該怎麽辦。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