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生動文字表現細節?2025年09月 作者:劉國昌 来源:老記說事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簡介:如何用生動文字表現細節?
劉國昌
写稿子要注意“捕捉细节”“小切口,讲故事”,这些人们已熟知。但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做?特别是如何用生动文字来表现细节?这是需要细细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结合实例来 ... 內容:
如何用生動文字表現細節? 劉國昌 寫稿子要注意“捕捉細節”“小切口,講故事”,這些人們已熟知。但在具體操作中如何做?特別是如何用生動文字來表現細節?這是需要細細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們就結合實例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一、生動事例有答案。 一篇题为《危急时刻,有人用行动诠释爱与责任-- 地震中,那些无私守护的身影 》的报道(见人民日报2025年03月31日第04版),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镜头1:护理人员跪地护住宝宝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是我国距此次缅甸地震震中最近的城市。 28日下午,阳光暖暖的,瑞丽市景成月子中心护理人员熊街兰正在看护晒太阳的宝宝,发现房屋内有点晃动,“地震了!” 熊街兰的身体已经在前后摇晃,却马上把宝宝从护理台上抱了起来。她双膝跪地坐下,降低重心保持稳定,一手扶住旁边的护理台,一手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 镜头2:老师冷静指挥学生避险 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 ,头顶的风扇左右晃动,脚下传来轻微震动。“地震了,同学们不要慌。”在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正在高一某班上历史课的学校党委副书记明宗龙话音刚落,强烈震感袭来。 风扇剧烈摇晃,课桌抖动不停。 “蹲下,扶住桌子,冷静。”明宗龙一边扶住课桌保持身体稳定,一边反复确认学生的情况。 强烈的震感持续大约30秒后,逐渐减弱。明宗龙判断,第一个地震波要结束了,在下一个地震波到来前,中间的时段就是最佳撤离时间。 “撤!”明宗龙重重地拍了两下桌子,提醒同学们迅速撤离。 在人民日報內部評報欄上,有讀者對此稿寫道:“稿子善于捕捉細節,護理員‘跪地護嬰’、老師‘拍桌指揮撤離’等,使人感到猶在眼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還有的寫道:“跪地護嬰”比“護住”更生動,“拍桌指揮撤離”比“指揮撤離”更真實。 二、生動文字從何而來? 從上可以看出,用生動文字表現細節能讓人感受到現場的情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反之,文字不生動則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那麽,這些生動的文字從何而來呢?具有經驗的記者編輯介紹,主要是以下兩點: 1.細致采訪,善于捕捉。 表現細節首先要有細節。這些細節從哪裏來?來自現場觀察,來自細致采訪。 “跪地護嬰”“拍桌指揮撤離”這些動作都是在現場發生的具體動作,由于記者細致采訪,並捕捉到這兩個細節,直接寫進了稿子,所以形成了如此之好的效果。 反之如果記者粗枝大葉簡單寫“護理員馬上護住嬰兒”“老師指揮撤離”,那效果就差多了。由此我們可以認定,生動的文字表現首先來源于細致采訪和捕捉能力。 常常有這種情形,諸多記者去采訪同一對象,各自的所見和感受卻不大一樣。爲何?在于記者受否具有細致采訪、善于捕捉的能力。有的記者心思不集中,視而不見,別人看見的場景、動作,他卻未見;別人采訪到了內容,他卻記之不多。像這樣的記者怎能寫出好稿件呢? 新聞名家、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曾說,采訪和捕捉能力是記者的基本功,要想成爲名記者、寫出好稿子,這兩個能力必須要好好錘煉。此言,我們當牢記。 2.積累詞彙,練就筆力。 記者采訪到了大量材料,不能“拾到籃子裏就是菜”。要對材料進行一番甄別、篩選、精挑。把那些最新鮮、最生動、最典型、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拎”出來,同時還要用最生動的文字將其表現出來。 這裏有一個轉化的過程。記者采訪都有記錄,但依據記錄所寫未必就生動。因爲有些受訪者引各種原因當時說的情境、話語,不是很清晰、准確;有時是隨口而出;有的還存記憶差錯等。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就不能依據這些寫稿子,而是在進一步核實情況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文字再現當時的情境。 比如,有些記者寫稿喜歡用概述語,如“他和周圍群衆的關系很好”“他家的住房很小”等。而有經驗的記者卻善于用自己的文字寫出,如寫大慶人王鐵人與群衆關系,“那時候,王進喜住在工地附近一戶老鄉家裏。房東老大娘提著一筐雞蛋到工地慰問鑽井工人。她一眼看到王進喜,三腳兩步跑上去,激動地說:“進喜啊進喜,你可真是個‘鐵人’!”這裏所寫的“三腳兩步跑上去,激動地說”寫得具體、生動,給人印象頗深。 還如,有記者寫甘肅某護橋維修隊的情況:原稿寫的是“風刮得很大,沙子滿天飛。”後來在主編建議下改成以下文字:“風像冰冷的刀子刮在臉上,揚起的沙子撲面而來。”這樣的改動,讓人看後有了真切的感受。 由此可見,記者的文字功夫深,寫出的稿子就大不一樣。因此記者一定要注意積累詞彙,練就筆力。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無它,堅持讀書是其中的重要途徑。 一個人的文字功夫不是自然形成的,大都是通過讀書學習獲得。經濟日報原社長武春河在講自己文字積累時說:“我主要是看書看報,看到好的詞彙、句子我就記下來。另外作家秦牧的《語林采英》一書對我幫助很大。”不少的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也是這樣,勤于讀書,反複磨練,久久爲功。 (作者爲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 作者簡介 劉國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聞培訓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飛絮濛濛——短論隨筆集》《人海浪花——專訪特寫集》《報紙編輯學講義》《世象評說》《京腔京韻》《養心之道》等書籍。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