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閱兵采訪老外,她很有心得2025年09月 作者:王頌 來源:中國記協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九三閱兵采訪老外,她很有心得
近期,《国家电网报》记者王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采访了2位境外媒体记者,相关报道引发反响。她将这段经历及思考记录下来, ... 內容:
九三閱兵采訪老外,她很有心得
近期,《國家電網報》記者王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采訪了2位境外媒體記者,相關報道引發反響。她將這段經曆及思考記錄下來,向“全媒體時代的熱點引導”投稿講述。
此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報道,令我印象最深的,是8月29日在第二場記者招待會上的兩段采訪經曆。 當天,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回應“中國將如何繼續維護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時提到:“現在,中國每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 作爲能源領域記者,我有些激動,隨後將目光轉向場內衆多外媒記者:我迫切想知道他們對這一話題的看法。 招待會的問答環節上,真實巴西媒體集團記者毛路獲得提問機會,引起我的注意。巴西能源結構與中國相似,當地記者對中國能源轉型有何見解? 招待會結束,我一個箭步沖了上去。 此時,毛路正准備走出大廳。我脫口而出:“巴西和中國在能源結構上很相似。” 毛路停了下來,回應道:“是的,20世紀80年代,巴西水電和輸電技術曾位列世界前沿,那時中國的專家還到巴西學習技術。” 打開話匣子,我和他聊起中國特高壓技術在巴西的應用。毛路告訴我,在他看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兩國能源合作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采訪完毛路,會場內人已不多。我發現一位巴基斯坦記者正被媒體同行圍堵采訪,也湊了上去。 “和平”是他提及最多的詞語。一位境內媒體記者邀請他用中文說“珍惜和平”,他欣然接受,還加上了“中國人愛和平”“我們感謝中國”。 借著這句話,我和他聊了幾句:“中國在巴基斯坦也建設了能源項目。”他點點頭:“是的。當前全球能源發展面臨挑戰,中國正以非常有意義的方式利用並發展清潔能源。” 就這樣,圍繞清潔能源、特高壓等話題,我成功采訪兩位境外媒體記者。這讓我進一步思考:面對境外記者關注的敏感話題,我們該如何做好熱點引導? 在應對國際敏感話題時,中國記者可以試試這兩條路徑:尋找共同語境和構建價值鏈接。 國際傳播中,相對敏感的話題可能被置于放大鏡下審視。“尋找共同語境”,就是通過尋找“相似性”破局,主動拆解認知差異的高牆,在“中國故事”與“世界經驗”之間搭建一座互通的橋梁。 當我向巴西記者毛路提到兩國能源結構類似時,他的眼睛亮了。這成了對話的開端。交流過程中,我又引入“在巴西應用的中國技術”等具體案例,進一步補充“共同語境”,將抽象的共同點轉化爲具象的共贏故事。 由此,引導熱點的關鍵不是反駁,更不是自說自話,而是通過尋找共同經驗、共同關切,建立對話,引發共鳴。 找到共同語境後,就解決了“聽得進去”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爲何要聽”和“如何認同”的問題。 由于文化差異,中國的哲學價值往往很難“出海”。因此,媒體在國際傳播中需做好“價值鏈接”:將中國實踐與和平、發展、環保、民生改善等全球共同價值目標相連接,讓中國故事更真實立體鮮活,建立情感共鳴。 巴基斯坦記者主動說出“中國人愛和平”“我們感謝中國”,不僅是情感表達,更是他對中國的價值認同。 交談中,我順勢提到中國在巴基斯坦的能源項目,並非單純列舉成就,而是將基礎設施建設與和平發展、共同繁榮這些人類共同的美好追求相連接。 今天,面對敏感話題,回避不語往往引發更多猜測偏見,以智慧、胸懷和專業能力,引導對話進入共同語境和價值網絡,或許可以讓世界更好地聽到中國聲音、認同中國故事。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