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特寫”,特在哪裏?2022年03月 作者:劉國昌 來源:華文融媒雲 責任編輯:前進者
簡介: 一看題目,可能有人會問:“小杜特寫”,小杜是誰? 這裏說的小杜,乃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小杜是報社派去采訪中央新聞的記者(人稱中央組記者)。 小杜擅长于写特写,每次随中央领导同志出访都会写几 ... 內容:
一看題目,可能有人會問:“小杜特寫”,小杜是誰? 這裏說的小杜,乃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小杜是報社派去采訪中央新聞的記者(人稱中央組記者)。 小杜擅長于寫特寫,每次隨中央領導同志出訪都會寫幾篇特寫。其中最有名的是2019年3月24日刊發的《“我有一個很好奇的問題”(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微鏡頭)》那篇特寫,瞬間引爆網絡,國內外廣泛轉載,成爲人民網點擊量過億的刷屏爆款。 這次小杜采訪兩會,在《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標題下,寫了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的特寫(詳見人民日報2022年3月7日第一版)。這篇特寫保持以往小杜的寫作風格,但又有新的特點。 特點一:開頭別致。 “你這個群主是怎麽當上的?”習近平總書記笑著問坐在他對面的王靜委員。 王靜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員,也是全國政協委員“鄉村振興讀書群”的群主。 “群衆推薦的,因爲是積極分子。”她朗聲答道。 群裏常聊的話題是“糧”。這一次她的發言題目也和“糧”有關:《築牢農産品質量安全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邊聽邊記。 這是在“養活中國要靠自己”小標題下的開頭。從寫對話切入,很快進入主題。 特別是開頭一句:“你這個群主是怎麽當上的?”習近平總書記笑著問坐在他對面的王靜委員。 這句話,一下子把讀者吸引住了,很別致。 特點二:現場感強。 在“枝葉總關情”小標題下,先描繪了現場的情形: 路,對懸崖村的鄉親們來說,是奇迹,是希望。 來自四川省民政廳的益西達瓦委員,帶來了懸崖村的新消息。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他拿起的兩張照片。一張,是昔日挂在陡峭懸崖上搖搖欲墜的藤梯;另一張,今日的鋼梯直入雲霄,鄉親們走得踏實、走得穩當。 “鄉親們都下來了吧?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益西達瓦高聲答道,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裏發展起了旅遊,日子越來越好。 這段文字把習近平總書記看照片、交談的情景寫出來了。文字不多,但卻充滿著現場感,讓人仿佛到了現場一般。 特點三:穿插有度。 小杜寫特寫的時候,十分注意相關背景的介紹。如寫懸崖村這一段: 短短幾年、十幾年,滄桑之變。 2017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有關懸崖村的新聞報道時,一席話傳遍了高山峽谷:“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 路是一個縮影,是擺脫貧困奔小康時代變遷的鮮明印記。 益西達瓦動情講道:“彜族同胞載歌載舞,‘共産黨瓦吉瓦,習總書記卡沙沙!’” 在大涼山考察時,鄉親們唱著歌送了總書記一程又一程。往事曆曆在目。 看了這一段背景介紹,人們就能更深刻感知現場的情景。 寫現場特寫聯系曆史背景貴在自然,這一點小杜掌握的很好。這得益于她用心的觀察、多年的積累。 特點四:文字簡潔。 綜觀全篇特寫,文字簡潔是一大特點。 寫現場特寫,離不開現場描寫、背景介紹和人物對話。小杜對這幾個要素掌握、運用十分到位。如寫現場勾勒幾筆便把氣氛寫出來了;寫背景要言不煩讓人一看就明白;寫對話既准確又有重點讓人如臨現場。 文字簡潔,具體表現在短句多,一句是一句,沒有多余的文字。小杜筆下的文字幹淨利索,人們愛看。 以上我們剖析了小杜寫特寫的4個特點,這些特點其實就是特寫體裁寫作的標准和要點。我們寫特寫當很好地予以遵循。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短句短章深受人們歡迎,而那些長而不當、標題無味、文字啰嗦的稿子越來越沒有了市場。 “小杜特寫”,特在短小精悍,特在現場感強,特在文字簡潔。媒體人特別是年輕媒體人看看“小杜特寫”,當從中學點什麽、悟點什麽,進而把自己的稿子寫得更好!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