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兵背後的中國社會輿情原理2025年09月 作者:燕志華 來源:網絡輿情和危機公關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大閱兵背後的中國社會輿情原理
大閱兵在萬衆矚目之中,轟轟烈烈地落下了帷幕。預計其影響力和沖擊波還將繼續擴散。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在中西对立的总体形势下,大阅兵巨大的排场和声势,显著 ... 內容:
大閱兵背後的中國社會輿情原理
大閱兵在萬衆矚目之中,轟轟烈烈地落下了帷幕。預計其影響力和沖擊波還將繼續擴散。 在今天的社交媒體時代,在中西對立的總體形勢下,大閱兵巨大的排場和聲勢,顯著的政治和軍事屬性,但是又帶有高度視覺美學和影視藝術的重大活動,其傳播必然是爆發式的、碾壓式的。 大閱兵在動蕩不安的網絡環境中,制造了一個講究規整和美感的行軍場景,但是又帶有意識形態的挑戰性,因此,它成爲新聞奇觀,在傳播動能的驅使下,會蔓延到網絡的每個角落,接受驚歎式的圍觀,乃至歪曲式的解讀。 我在南京,坐上一輛滴滴的時候,司機師傅及時地打開了手機直播,准備觀看閱兵直播。他一邊踩新能源車的油門,一邊給我說,他就喜歡看這樣的閱兵活動。我坐在後排,能看到他的側後方的臉,前方的後視鏡能看到他的額頭和眼睛。這是一個最爲普通的中國百姓的面容。 我想這個司機或許代表了無數的中國人。在當下經濟就業不怎麽景氣的時候,即便生活充滿了壓力,他們會經常吐槽、抱怨,更在一些撕裂性事件爆發的時候,他們就會聚集圍觀,表達憤怒,憤怒表達,動辄引爆爲震驚全國的重大輿情事件,但是在任何時候,他們又會迅速地彙集于某面宏大情懷的大旗之下,聽從于某個宏大目標的召喚。 這是西方社會不能理解的現象。他們習慣于從西方民主的立場出發,解讀民衆和政府的對立,認爲中國百姓聽從指揮,不過是宣傳的成功。他們不理解中國人的情感,不理解中國人對于國家富強的底層心理,因爲百年來的屈辱曆史,讓百姓知道只有國家富強,才能避免屠戮。實際上,在10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沒有國家觀念的,他們只有天朝的概念,但是各種慘淡的曆史告訴每個人,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有組織的國家,來保護每個人。 大閱兵對于中國百姓,就在這一點上,産生了特殊的意義。大閱兵讓人們感受到了國家強大了,是一種力量的展示,也是向人民的彙報。每次大閱兵都會成爲人們流連心頭多年的深刻記憶,人們對每個大閱兵的年代和細節如數家珍,這使得閱兵的年份,成爲每個時代的顯著心理錨點,在改革發展潮起潮落的時代裏,能看到巨大的礁石,也有清晰的觸感。大閱兵整齊劃一的步伐,排山倒海的氣勢,威武雄壯的軍姿,诠釋了百姓心目中國家該有的樣子。這也使得大閱兵具有特殊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價值,能夠以國家神聖的儀式來定期“推平”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和社會心理的疙疙瘩瘩。 但是我敢說,同樣是這樣一群百姓,在過去數十年的曆史裏,制造了無數的網絡輿情。尤其今年以來,回望今年過去的幾個月,重大網絡輿情爆發的頻度和烈度,都是極爲罕見的。看看7月、8月,國內出了多少份十萬火急的輿情通報? 每次舆情事件的爆发,都具有不可避免的特点,正是这种不可避免,才使得通过舆情解读中国、理解中国,具有可能性。中国发展走到今天,社会已经积累不少的问题,问题需要解决,矛盾需要释放。舆情就是矛盾释放的激烈方式。社会生活如此复杂,亿分之一的个体在网络都会制造热点,但是矛盾又具有群体性,这使得一个小火花就可能引爆一个重大舆情。每次出事,地方政府无论在做什么重大工程,必须要临时停工,来详细调查,然后推出通报,稍有不慎,就会丢掉身家性命,失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机会。但是通报往往很难解决全部问题,因为网民需要的不仅仅是真相,还有情绪需要安抚,分配机制需要公平,以及肇事者需要付出代价,任何一个地方做不好,地方政府也就不得安宁。这使得重视民意,安抚民心,成为真正的重大工程,其它所有工程都必须为此让路。而且,这比任何其它工程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很显然,这种进步,就是推动民主社会的建设。舆情通报也因此兼具了新聞寫作、调查报告、心理说服、惩前毖后等多种特点,具有诸多治理功能。 今年的多起重大輿情,幾乎讓人們對于社會信任和官民關系失去信心,認爲類似諸多的重大輿情接連爆發,網民變得動辄憤怒,社會信任岌岌可危,這種關系如何修複?但是神奇的是,通過這樣的大閱兵,似乎百姓又很快地抛棄成見,變得萬衆一心了。 最大的證據在于,很多人在網絡上制造了美國總統特朗普如何觀看大閱兵的圖片。今天的很多國際傳播,似乎如果沒有特朗普進行點評,這個傳播的觸達率就有問題,傳播就沒有獲得一個像樣的成果。這當然是假新聞,但是假新聞傳播的背後,是實實在在的百姓心願。人們是希望特朗普看看這樣的大閱兵,再考慮一下如何和中國更好地打交道?人們感到了民族自豪,也樂意向世界分享這樣的自豪感,和背後的國家實力。 我們如何理解中國網絡輿情的矛盾現象?一方面,日常爆發的輿情,幾乎將社會信任和官民關系推到懸崖邊;另一方面,通過大閱兵這樣的形式,人們又迅速地統一在國家的大旗之下? 其實通過大閱兵,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輿情社會的機制和原理。 我們做這樣的簡單表述,那就是:人們對于國家和中央高度信任的,但是對于網絡和身邊的不平事件又是極其憤怒的。人們因此通過各種激烈留言和憤怒表達,希望被看到、被聽到,然後盡快處理這種不平的社會現象,通過輿情的處理,來更好滿足百姓的期待。 如果理解了這樣的輿情的機制和原理,就知道爲什麽在輿情爆發之後,地方必須在第一時間發聲,並且盡快調查給出一個說法。因爲百姓進行憤怒表達,不僅僅是爲了發泄憤怒,更主要目標是讓地方黨委政府看到、聽到,然後盡快給出回複和解決辦法。這也是爲什麽一旦地方的說法不能說服百姓,百姓要求“提級調查”。提級調查的背後,完全是出于對于國家和中央的信任,他們知道高層總會爲民做主。 我們從今年以來多起重大輿情的處理能夠看出這樣的機制是如何運行的。比如,協和醫學院的董某瑩事件爆發後,社會信任機制遭受嚴重威脅,網絡爆發群體憤怒,連帶著內蒙古的那爾那茜、四川的黃楊钿甜、哈佛大學的蔣雨融等年輕個體,都因爲和董某瑩相似的身份屬性,進入網民的精准獵殺特權群體的瞄准鏡。由于分配不公平和貧富懸殊導致的社會矛盾就這樣爆發了,而且具有不可避免、不可通融的特點。相關主管部門通過各種激烈信息,理解到了形勢的嚴重性,他們在最短時間內就坐到了一起,緊急研討形勢,並著手解決問題。 首先是盡快第一次通報,本質是安民告示,和網絡滅火,平息人們表面的憤怒情緒,作爲渣男的肖某,第一時間被趕下餐桌,被嚴肅處理了。然後通過網絡大數據,理解網民最大的訴求,有針對性撰寫通報,告訴人們真相,以及違規之處在哪裏。這就是第二次通報。但是由于背後涉及到協和醫學院的4+4機制和更多的細節,這需要更多時間和更長的程序。因此在此後,再次進行了通報。總之,即便網民對于通報內容和事件處理,依然不能滿意,但是在網民的罵聲中,該做的工作一步都不能少,以勞動換信任,以耐心換理解,就成爲了這樣的輿情應對思路。 以我的觀察,類似輿情事件處理的難點,在于現實發展和網民觀念的極度沖突。一方面,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必然會出現貧富懸殊,乃至一定程度的階層分化,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傳統的宣傳策略和社會制度,又在輿論、文化和心理上,營造了人人平等的社會想象和社會期待,這導致這樣的後果,一旦某個年輕人因爲炫富或者炫耀的原因而“霸氣側漏”了,就會引爆群體的憤怒。完美社會想象的圖景,和現實社會的真實落差,導致了巨大的心理失落,由此持續社會不平感和相對剝奪感。我們該如何說服百姓認識社會發展的現實和規律,並接受適當的財富差距?這需要我們在宣傳中尊重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應該給百姓開不切實際的“未來白條”。當然,更好的解決之道,是持續推進社會發展,通過更爲公平的分配制度,和對于反腐維持高壓,讓人們看到公平,擁有獲得感。創造可實現的社會理想和個體理想,打造實現個體理想的公平的制度路徑,這樣才是更爲理性、更具發展可持續性的社會。 由此我們知道,中國社會的輿情機制,是一種溝通互動的民主機制。網民負責發泄憤怒、以留言制造輿情;地方政府和國家負責收集信息、關注網絡輿情,然後給出解決辦法。這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動。但是更爲本質的原理,是網民對于國家和中央擁有一個信任心理,他們相信面對任何一個重大輿情事件,國家肯定會關注民意,出手解決的。 所以說,網絡輿情是在網絡時代民意直達高層的“綠色通道”,而國家也通過對于網絡輿情的反複通報,對于責任者的嚴肅處理,宣示了執政爲民,爲民做主。 正是這樣的輿情機制,避免了中國出現更爲嚴重的問題。因爲網民心底有個基本的心理信任,認爲出事了中央肯定會來解決的。正是有這個信念,所以網民表達憤怒,只是爲了被看到、被聽到,然後推動問題解決。他們絕非是要把一切推下懸崖,然後破罐子破摔。 大閱兵能夠重振民心,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是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某種神奇轉變機制,其實只要理解了中國社會的輿情機制,就知道這種網民從離散狀態換擋到聚集狀態,只不過是這種信任機制的正常運行罷了。 作者簡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