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新聞報道寫作出錯25法2025年09月 作者:林永年 來源:編采圈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太全乎了,資深編輯總結的防止出錯25法!
導讀
新聞寫作具有严肃性、权威性,防止差错,事关大局,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写作中出错,维护好报道的权威性?今天特别推荐浙江日报一位资深老编辑总结的防 ... 內容:
太全乎了,資深編輯總結的防止出錯25法!
導讀 新聞寫作具有严肃性、权威性,防止差错,事关大局,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写作中出错,维护好报道的权威性?今天特别推荐浙江日报一位资深老编辑总结的防止差错的25种办法,给从事新闻报道的朋友们提供借鉴。 1 第一種辦法,從文內表述前後相互矛盾中來發現差錯,減少和消除差錯。 所謂“文內前後表述相互矛盾”,我排了一下,一共有14種表現形態。 1.從人物姓名的前後對照中來發現差錯和消除差錯。 一次,我在一張大樣上的同一篇稿子裏發現,寫到一個人的姓名時,姓不一致:一處寫“陸成侯”,另一處寫“樂成侯”;名也不一致:一處爲“樂成侯”,另一處爲“樂成候”。到底是姓“陸”還是姓“樂”?名字是“成侯”還是“成候”?向作者查詢後,才弄清楚這個人叫“樂成侯”。這位作者爲此而表示歉意。 2.從地名的前後對照中來發現差錯和消除差錯。 有一次,我在閱檢由當時蒼南縣委報道組采寫的《縣委書記“搭橋”記》一稿時,發覺有一個地名前後不一,一處寫“龍沙鄉”,一處寫“龍河鄉”。究竟是“龍沙鄉”還是“龍河鄉”?作者在蒼南縣工作,連那裏的一個地名都弄錯了,讀者會不會懷疑他的稿件的可靠性呢。爲了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我請有關編輯打個長途電話向作者詢問一下。查詢的結果是,“龍河鄉”系“龍沙鄉”之誤。 3.從性別的前後對照中來發現差錯和消除差錯。 一篇題爲《離休幹部的一筆捐款》的稿件中,將浙江省財政廳老幹部徐明浩的代詞,一處寫成“他”,另一處寫成“她”。徐明浩到底是男還是女?此時已深夜11點多了,日班編輯已經下班,怎麽辦?我打電話給浙江省財政廳,找不到人。于是我當機立斷,文內一律不用“他”和“她”的代詞,而改用“老徐”,這樣就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差錯。事後了解,才知道徐明浩是女的。 從文內前後表述相互矛盾中來發現差錯和消除差錯的,還包括對時間表述、企業所有制名稱、産品名稱、量詞、職務、單位名稱、人物稱呼、技術名稱、年齡等方面,從它們的前後對照中發現和消除差錯。此外,作者署名是兩個人、三個人的,而文內行文卻寫成了“我”一個人的;文內前面是第三人稱的,後面變成了第一人稱的,由于敘述方式混淆不清,容易引起讀者的誤會,都需作適當的修改和處理。 2 第二種辦法,從題文對照中來發現差錯和消除差錯。 有篇題爲《西湖鄉村村桂花香》的消息中寫道:“杭州市西湖鄉農民積極擴種桂花,到目前爲止,已種植金桂花、銀桂花樹8000多株,全鄉除珊瑚沙村外,13個村今年村村桂花飄香。”標題雖然比較生動,但是與文內對照起來,卻有所出入。西湖鄉14個村有13個村擴種了桂花樹,怎麽能說“村村桂花香”呢?顯然有誇大和走題之嫌,我就把標題改爲:擴種桂花樹,盼聞桂花香(主標);杭州市西湖鄉農民種了8000多株桂花樹(副題)。這樣一改,就做到“題文相符”了。 3 第三種辦法,通過查工具書來發現差錯和消除差錯。 《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是知識資料的彙編,它荟萃散見于浩瀚書海的文字資料,是我們辦報人員解惑釋疑、發現差錯、消除差錯的良師益友。遇到吃不准的朝代、年號、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國名、地名、動植物名等,應該查一查工具書,以便發現差錯,加以訂正。 一篇題爲《嵊泗,不僅是漁鄉》的通訊寫道:“在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者用炮火轟開中國大門,造成上海、甯波、天津等地‘五口通商’局面”。在我的記憶中,天津不屬于“五口通商”之地。于是,便馬上查閱《辭海》。《辭海》在“五口通商”條目中清晰地注釋道: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甯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故稱“五口通商”。果然,天津不屬于“五口通商”之地,于是,我就作了相應的修改。 4 第四種辦法,通過查出處、查根據來發現差錯和消除差錯。 稿件中凡引用領袖人物、著名人物的話(文字)的,宜取慎重態度,要認真核對原著,認真核對出處。如果引用錯了,輕則影響不好,重則易犯政治性的錯誤。有位記者在一篇通訊稿裏引用了魯迅一句話:“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句話眼熟得很。正當它要從我眼下“滑”過去的時候,“可不能含糊!”編輯的責任感在提醒自己。我就請記者核對一下魯迅原著。這句話是魯迅散文《故鄉》中寫的,原文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見這位記者的引文還是引錯了,少了“其實”兩個字,少了一個“也”字,少了一個“便”字,少了一個逗號,卻多了一個“來”字。雖然只是訂正了五個字和一個標點符號,但是包含著對魯迅原著的尊重。 5 第五種辦法,通過複核數據來發現毛病。 對新聞報道中的數字,或乘、或除、或加、或減,我在夜編部10年工作中,幾乎筆筆都加以複核,離開夜編部以後的近幾年中,我仍然那麽做。在複核中,我屢屢發現差錯,及時作了修正。 6 第六種辦法,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運用黨的方針、政策,去發現毛病,訂正錯誤。 有一篇稿子寫道:“去年7月,甯波興洋毛毯有限公司和旭化成紡織公司與工貿區簽訂了近200畝土地轉讓協議”;“今年4月,這兩個企業又與工貿區簽訂了第二期土地轉讓協議”。文中的“土地轉讓”這個提法對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二條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由此可見,“土地轉讓”的提法不符合《憲法修正案》的規定,應改爲“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使用權”這三個字無論如何省不得! 7 第七種辦法,通過閱檢稿件上有無預計性的文字,來發現差錯,減少和消除差錯。 夜班編輯對于原稿上那種設想性、計劃性、預計性的文字,到了見報前夕,需要向日班編輯查問一下:情況有無變化?否則常常會出現“事過境遷”,而稿子卻照登的差錯。 8 第八種辦法,運用辯證法來發現毛病。 辯證法告訴我們,客觀事物有個發展過程。同樣,政策的制訂也有個不斷認識、不斷完善的過程。現在的有些政策是在過去政策的基礎上發展和形成的。有篇來稿,作者爲了宣傳當年一號文件的正確性,把過去實行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說得一無是處,這就未免失之偏頗。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對于當時穩定糧價、保障人民生活、支持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曾起過積極作用。只是形勢發展了,這一政策已不適應目前農村實行市場經濟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要求。 我們不能因爲宣傳現行政策的正確而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貶低過去政策的曆史作用。因此,我就作了必要的修改。 9 第九種辦法,對需要特別引起重視的事實,要查詢一下:事實核對過沒有?審稿手續有否完全辦妥? 有位記者采寫的一篇稿件在寫到東海油田時,說:“在這裏,兩口很有開發前景的深井已經打出。”我在閱檢稿樣時,向這位記者查詢:“這一材料有否經過核對?有否辦好審稿手續?”他回答說:“在電話裏問過有關領導,說可以登報。”但我仍建議這位記者持稿樣去省石油化工局核實和審閱。結果,確是出現了纰漏。原來,原稿上所寫的已經打出的兩口深井,其中一口不屬于東海油田的範圍之內。因此,審核單位改爲:“在這裏,很有開發前景的深井已經打出。”這位記者如果不拿稿樣去審核,可真要出纰漏呢! 10 第十種辦法,從保密角度來檢查稿件有無泄密的地方。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非常激烈,有不少國家從我們地方報紙上來收集經濟情況。因此,某些出口商品的單價以及那種可以計算出某一出口商品單價的數據,不宜隨便在報上公布。 我在閱檢《四方小“鐵牛”走俏國際市場》一稿的稿樣時,發現稿內寫到四方集團公司去年出口手扶拖拉機×××××多台,創彙1210萬美元,坐上全國同行第一把交椅。外國客商可從這兩個數據中推算出其每台的價格。因此,我改爲:四方集團公司去年出口的手扶拖拉機,創彙1210萬美元,坐上全國同行第一把交椅, 這就避開了公布單價,引起外國客商壓價的可能性。此外,有關國家和部隊規定保密的東西,都要嚴格防止泄密。 11 第十一種辦法,遇到有疑問之處,要不厭其煩地向有關編輯記者查詢,以避免差錯漏過關去。 1995年11月8日,我在看一張大樣時,有篇稿子寫了明天(本月9日)的事,事情寫得活靈活現。說一個叫高日東的日本人怎樣倒在人行道上,怎樣不省人事,有個行人又怎麽把他送到醫院救治,等等。這既不是寫小說,又不是發預告消息,稍稍一琢磨,毛病出在“本月9日”的“本月”兩個字上面。我問有關編輯,這是怎麽一回事?他告知,這則轉載的稿子是從兄弟報紙上剪下來的,已經壓了一段時間,拼成大樣前忘記把“本月9日”改成“10月9日”。 12 第十二種辦法,通過查閱原稿來發現差錯。 查閱原稿,這是對夜班編輯和檢查編輯而言的。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電腦照排失誤的情況並不罕見,校對也難免有疏漏之處。因此,在組版稿件拼成大樣以後,還時常會發現這樣那樣的疵點。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向日班編輯查詢以外,還得重視查閱原稿。我從實踐中體會到,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查閱原稿也是發現差錯,減少和消除差錯的一個辦法。 13 第十三種辦法,通過擴大知識面來發現毛病。 我們辦報人員,努力擴大知識面,有助于發現文稿的差錯。有篇稿件把血壓的單位寫成“毫升”。“毫升”,是容積單位,用來表示壓力,顯然錯了。血壓單位是“毫米汞柱”,也可寫成“MMHG”。再如把“更年期綜合征”寫成爲“更年期綜合症”,也錯了。綜合征,是指多種症狀的征象、征候,因此,不能把“綜合征”寫成“綜合症”。 14 第十四種辦法,通過向周圍同志請教,發現訛誤,並加以消除。 一個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抱著虛懷若谷的態度向周圍同志請教,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且拿我們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來說吧,這裏是一個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什麽能人沒有?有一次,我在閱檢一張大樣時,一篇題爲《楊松林遊泳》的文稿中寫道:“……而蛙式,卻可以在水中慢慢劃,慢慢漂,悠哉遊哉”。對“悠哉遊哉”這句成語,我心中存疑,于是就查閱了《辭海》《現代漢語詞典》和《典故成語》,結果令我大失所望:查不到!這時,我就向頗有文字修養的同志請教。他告訴我,“悠哉遊哉”這句成語有誤,應改爲“優哉遊哉”!他特地拿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成語詞典》給我看:“優、遊:形容悠閑無事;哉:文言感歎語氣詞。‘優哉遊哉’形容從容不迫,悠閑自得的樣子。”這樣,我就放心地把大樣上的“悠哉遊哉”改成了“優哉遊哉”。 15 第十五種辦法,從交代不清的現象中發現毛病。 編輯在處理稿件時,只要多加思考,便能發現各種各樣的疑點。《杭州市電信局電報電話交換量躍居全國第五位》一稿,說杭州市電信局在1985年加強通訊建設,取得明顯效果,電報交換量和長途電話交換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均居第五位。此稿沒有交待上年在全國居第幾位的事。一了解,1984年是第四位,1985年倒退到第五位。此稿之所以沒有交代背景,是寫稿者故弄玄虛,用以藏短。我從交待不清處挑出了毛病。 16 第十六種辦法,從語法結構中來發現語病,減少和消除語病。 編輯在處理稿件中,那種主語和謂語搭配不當、賓語和謂語搭配不當等語病,時有所見。1996年4月25日,我在檢查一篇稿樣時,文內寫道:“三航局的小黃喝了一口營業員遞過的清茶”。試問:沒有茶杯,怎麽喝茶?修飾賓語的定語交代不清,表述不適當。我改爲:“三航局的小黃接過營業員遞過來的茶杯,喝了一口茶。”將動賓不當的語病改了過來。 17 第十七種辦法,琢磨成語運用是否得當,從中發現毛病。 成語,是人們習用的固定詞組,運用得當,不僅可以收到“字惟求少,意則期多”的效果,且往往能增添新聞報道的文采。可是有些作者由于沒有理解某個成語的確切含義,隨便運用,結果,不僅達不到上述目的,而且會影響內容的准確表達。有篇題爲《農民也興遞名片》的稿件寫道:“現在村裏好多人都印了名片,不是爲了趕時髦,附庸風雅,而是發展業務的需要。”附庸風雅,系指舊時官僚、地主、商人等爲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 且不說“附庸風雅”用在有關農民印名片一事上不貼切,單就其所含有的“裝點門面”的意思而言,也和“趕時髦”的含義相近,用在這裏似有疊床架屋之嫌。我在看大樣時,把“附庸風雅”這句成語予以刪節,文字反倒幹脆利落了。 至于把成語“不假思索”“獨當一面”“觥籌交錯”分別寫成“不加思索”“獨擋一面”“籌觥交錯”,那更是司空見慣的了。對此,要發現一處,訂正一處,以免謬種流傳。 18 第十八種辦法,對某些過于前衛、過于新奇、過于特殊的文字以及有疑問的文字,要停住目光,加以思考,以利于從中發現毛病,加以訂正。 19 第十九種辦法,按照規範要求來挑剔毛病,訂正錯誤。 一是按照法定計量單位的要求來檢查稿件中存在的毛病。我在閱檢大樣中,這方面的毛病經常可以見到。我覺得,需要引起同志們注意的是:“厘米”容易錯成“公分”,“100千瓦時”容易錯成“100度”,“5000噸”茶葉容易錯成“10萬擔”,“零下10攝氏度”容易錯成“攝氏零下10度。” 二是按照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統一體例的要求來挑剔毛病。現在,這方面毛病也可以說是常見的。一次,我在閱檢大樣時,在兩篇不到千字的稿件裏,發現分別有14個和13個漢語數字沒有寫成阿拉伯數字。諸如把“60年代”“6月”分別寫成“六十年代”“六月”。 還有其他方面的規範要求,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都不能苟簡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省人大副主任”。還有文稿在直排時,英文字母要橫倒。 20 第二十種辦法,按照《簡化字總表》檢查稿件,看看有沒有不規範的漢字。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爲糾正社會上的用字混亂,便于群衆使用規範的簡化字,經國務院批准,在1986年10月15日的《人民日報》上重新發表了《簡化字總表》。這一《簡化字總表》,是我們辦報人員檢查有沒有不規範漢字的依據。 21 第二十一種辦法,看看標點符號是否用得准確。 按照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省報編校質量評比標准,兩個錯誤標點符號作爲一個錯別字計算扣分。 我覺得,有幾個標點符號用法需要特別注意。一是感歎號和問號不能並用在一個地方。如“算得了什麽?!”應去掉一個問號。二是不該用頓號的地方不要用頓號,像七、八十噸,六、七百元,四、五十歲,這裏的頓號都應略去。三是連接號的四種形式及其不同用法,這是在1996年6月1日起開始實行的。1、占一個字位置,兩個相關的名詞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中間用“—”連接號。例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還有,相關時間之間用連接號。如:魯迅(1881~1936)……2、占兩個字的長度的位置,用在相關的地點之間。如:“北京——廣州”直達快車。3、占半個字的長度,如:B-128注射劑。4、浪紋,占一個字的長度。如:畝産葡萄1000公斤~1200公斤。四是省略號和“等”字不能並用,如:“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一批企業家”。這裏,“等”字前面的省略號應去掉。 22 第二十二種辦法,閱檢大樣時,手持一張當天的報紙,檢點一下,遞增的報紙編號和年月日是否准確,版次和星期幾是否對頭? 23 第二十三種辦法,每年第一季度,特別是新年開頭幾天,在閱檢稿樣時總要增加一個檢點年份的項目:是今年的,還是去年的? 24 第二十四種辦法,符合語法修辭要求的句子,如碰到容易産生歧義的時候,爲讀者考慮,也宜作適當的修改。 1997年10月14日在閱檢《公共關系報》第四版《公共沙龍》專版時(10月15日待用),《做一回“毛遂”》一文就有這個缺陷。第二自然段寫道:“推薦自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薦自己,僅僅是一種說服手段,即使別人接受並肯定你的人格、技能和理想,從而獲得成功的機會。”這裏的“即”“使”兩字是分開來用的,含兩種意思:一,即,意爲“就是”;二,使,意爲“讓”。如此行文,容易産生歧義;讀者易把它理解爲連詞“即使”。就語法而言,是可以的,但讀者讀起來容易産生歧義,因此,從讀者考慮,我把“即”改爲“就是”。這樣,“使”的含義仍然保留。 25 第二十五種辦法,努力學習理論,通過提高理論水平來發現毛病。 一次,我在閱檢《掌握商品生産的價格規律》一稿時,發現稿中有“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句,由于排校失誤,把“必”字排成了“收”字,日班編輯把“收”改爲“需”,這句話就變成“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于社會需要勞動時間”。由于我曾脫産學習過70天的政治經濟學,稍稍懂了一點這方面的知識。于是我把這句話改爲:“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産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麽一改,消除了毛病,使之符合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努力學習理論,既是檢查稿件特別是檢查理論方面稿件的需要,又是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搞好本職工作的需要。 我幹了40多年新工作。現在,我把自己的經驗教訓概括成一句話,和同仁們共勉:防止報紙差錯之道,在于摸索、認識、掌握規律性的東西。 作者丨林永年(浙江日報)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