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輕盈”秘訣2025年09月 作者:蘇曼,高紅波 來源:融媒雜志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拆解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輕盈”秘訣
传统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强调其权威性,多以长篇通讯、深度评论等严肃且厚重的形式出现,偏向于以官方说教的方式对重大主题进行创作和报道。进入新媒體高速发展 ... 內容:
拆解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輕盈”秘訣
传统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强调其权威性,多以长篇通讯、深度评论等严肃且厚重的形式出现,偏向于以官方说教的方式对重大主题进行创作和报道。进入新媒體高速发展阶段,媒体深度融合态势渐成,受众阅读习惯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传统“厚重”型重大主题报道模式遭遇严峻挑战,吸引力衰减、阅读量下滑等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积极探索“轻盈化”转型路径,尝试从话语调适、叙事创新和技术赋能等维度发力,运用短視頻、数据可视化、互动H5、轻量化叙事等手段,重塑重大主题报道传播逻辑,以适配媒介生态变迁,提升传播效能。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作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聚集“四下基层”主题的创作实践,颇具典型意义。该作品运用视频互动技术,以记者第一视角构建沉浸式传播场景,引领受众回溯“四下基层”的历史演进脉络,深度阐释其时代价值,助力广大党员干部深化对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认知,为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与思考维度。 一、話語調適:從官方宣講到對話共情 重大主題報道的選題往往遵循重大性、超前性、貼近性原則,主流媒體要積極探索由官方宣講式的單向傳播向與受衆雙向互動的傳播樣態轉變。通過構建平等的對話框架,讓大主題從小切口落地,尋找到具有情感溫度的敘事方法。《跨越35年的“雙向奔赴”》以微觀視角,講述了福建黨員幹部35年來傳承和創新“四下基層”制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衆路線的擔當、作爲的故事。記者以第一視角深入“四下基層”制度的重要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引領受衆層層深入理解“四下基層”制度,展現了重大主題報道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 (一)第一視角:從權威正式到真實可感 “vlog+新闻”作为融合传播的创新形态,凭借叙事范式的突破,成为传统媒体争夺新媒體话语权、适配年轻化传播场景的关键实践路径。在《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这部作品中,记者以第一视角切入,以青年记者对“四下基层”制度内容的好奇和疑问为引子,以“问题—解决”的过程流,引导受众逐步探究该制度的背景、历史和发展。依托“vlog”的临场感特质,将“四下基层”制度的发源地霞浦的日常景观(如基层工作场景、在地生活风貌)转化为可视化文本,在保持内容宏观意义的同时,也消解了重大主题的抽象性。 (二)用戶賦權: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對話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实时互动正在逐步改变用户的传统互动模式。[1]互动工具的丰富性直接影响用户的参与度。《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没有沿袭常规做法去宣讲“四下基层”制度是什么,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是运用视频互动的方式,设置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受众去点击、阅览、了解。这种“游戏通关”式的互动模式赋予了观众更多的主动性,让观众成为“四下基层”制度的体验者。在新媒體时代,这种能引起互动的参与式阅读,更符合观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和需求,更有利于提升内容的宣传和传播效果。 (三)敘事下沈:從宏大敘事到以小見大 在组织实施重大主题报道时,要“化大为小,化硬为软”,从基层探索、发展案例中找到落脚点和发力点。[2]《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从小切口出发,找准故事的锚点。通过采访当事人,回溯1988年宁德地县领导首次接待群众来访日,有关政府部门帮助村民解决生活难题的两个小故事,带领读者真切感受“四下基层”制度的优势。此外,报道结合时代叙事,呈现2023年地方政府各单位协同为赶海群众定制潮汐公交的故事,展现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协同创新、为民谋福祉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观众对于“四下基层”制度的信任和认同。以小切口讲故事帮助读者于细微处感受村民情感,便利读者理解制度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相较于一些 “高姿态” 宣讲,这种共情方式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 。 二、創新敘事:從線性鋪陳到碎片重組 新媒體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革,推动着媒体在新闻报道上持续进行叙事创新。在重大主题报道上,必须瞄准受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以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呈现好报道主题。“四下基层” 制度于1988 年提出,《跨越三十五年的“双向奔赴”》跳出“提出—实施—发展”的传统线性思维,围绕受众感兴趣内容,向多领域延伸、重组素材,站在受众视角策划内容 。 (一)受衆導向下的時空拼貼 2023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下基层”35周年。重大主题报道《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并未按线性时间线展开叙事,而是在开篇引入 1988 年国内外热点事件,让受众对 1988 年的时代背景产生熟悉感;接着跳转到2023年的霞浦县(制度重要发源地之一),再回溯 “四下基层” 信访接待下基层的起源,以讲故事的方式联结起“四下基层”制度的过去和现在。 (二)輕量化表達的碎片組合 轻量化表达的特点是简练、生动、通俗,符合年轻群体阅读习惯,能增强趣味性、扩大受众圈层、提升传播效果,强化重大主题报道的感染力。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可通过精选视角、化大为小、深挖细节、讲好故事,降低宏大主题 “身段”,使其更具温情与亲和力,便于受众接受和感知。[3]《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记者通过几个互动设计回应了“领导好接触吗?”“啥都能解决吗?”这些问题,再通过信访群众之口,回答了这项制度带给村民的实际好处;作品结尾则讲述了有关政府部门联动解决滩涂村、海岛村西村村民出行难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了村民幸福感,进一步表达出“四下基层”的制度优势。采访画面搭配关键信息旁白,帮助受众理解主题内容,网感化的表达符号也更贴合互联网受众的习惯 。 (三)內容策劃重構敘事框架 内容策划是决定新闻报道吸引力与创新力的关键,并且要随着受众阅视听需求和习惯的变化而重构叙事框架、改变呈现方式。当下媒体常用 “vlog”、知识分享、剧情扮演等形式进行传播,其中叙事框架的作用显著——以冲突性开头捕捉受众,借短視頻密集呈现关键信息、抓住共情点。《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开篇用 1988 年国内外热点事件带入该制度提出的背景,规避了枯燥的时代背景说明;借 “vlog” 形式讲故事、与观众互动,提升了内容的传播效果。 三、技術賦能:從單一文本到融合交互 伴随互联网设施的不断完善、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智能化、交互性传播渐成主流。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媒体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使短視頻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4]在此背景下,媒体更要充分释放技术优势,在内容生产与传播环节融入多元媒体技术,让传播内容更易被受众触达。重大主题报道尤须突破传统呈现方式,深度融合各类前沿技术,为受众带来丰富多元的阅视听体验。 (一)“视频+互动” 的沉浸式体验 新媒體环境下,在新闻产品中增加互动形式,可通过用户的实际体验来增强内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激发用户的共鸣和讨论。互动新闻借用新技术增设图片、互动游戏,以 “选择题” 等形式,让受众点击参与互动。《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互动视频通过节点设置赋予用户选择权,打破传受边界,增强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在该视频报道中,用户可点击滑动“小车”按钮去到霞浦,再选择性点击“接待方案”或者“公告栏”进入到相应专题中,随后再选择 “领导好接触吗?”“啥都能解决吗?” 等互动设计,沉浸式了解 “四下基层” 制度及相关话题,明晰其制度内容、发展与意义 。 (二)“视频+漫画” 的多元画面呈现 在視覺修辭主導的讀圖時代,圖像符號的運用可顯著提升時政新聞的生動性與趣味性,進而促進受衆的認知接納。[5]重大主題報道與漫畫的融合能有效增強新聞的趣味傳播力,吸引年輕受衆群體,拓展報道維度、豐富受衆體驗。如《跨越35年的“雙向奔赴”》將記者形象轉化爲塗鴉風格並融入二次元視覺元素,強化了對青年群體的視覺傳達效能。 (三)短視頻聚合下的时空重构 短視頻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内容传播形态,契合了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具备高度互动性、传播速度快等显著优势,并通过视频画面、字幕文本等元素的叠加运用,有效提升视觉冲击力与新鲜感。主流媒体应充分挖掘短視頻潜能,运用创意策略突破时间限制的束缚。案例《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将原14分钟视频素材解构为多个时长2至3分钟的短視頻片段,并融入互动跳转机制,在避免冗长乏味的同时,既打破了时间线性叙事的约束,又完整呈现了叙事主题。 四、結語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需主动适应媒介生态变革,在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实践中,着力优化叙事话语体系,消解官方宣讲的刻板模式;通过微观叙事视角实现主题表达;依托技术赋能打造兼具交互性与沉浸式体验的内容。本文通过剖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发现,重大主题报道要出新出彩,就必须捕捉微观切口与独特视角,以具象化叙事展现宏观主题,通过情感共鸣引发受众共情,巧妙融合各类新媒體形式,有效提升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使重大主题报道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广度。
參考文獻 [1] 钱一苇.多平台新闻传播中的内容生产与受众互动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5(06). [2] 徐超超,蒋兴坤,王健.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守正与创新[J].全媒体探索,2025(03). [3] 庞瑞妍.重大主题报道“小切口”与“轻量化”表达策略[J].新闻战线,2024(20). [4] 房国栋.发挥短視頻轻量化表达优势提升城市台区域影响力[J].当代电视,2023(11). [5] 吴月.数字新闻漫画的视觉传播策略——以“乌合麒麟”漫画作品为例[J].传媒,2025(07).
来源 | 《融媒》2025年第09期 作者 | 苏曼,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高红波,传播学博士,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