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回顧:中國網絡輿情的“兩個戰場”和全球視野2025年01月 作者:燕志华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簡介:2024年回顧:中國網絡輿情的“兩個戰場”和全球視野
文章是對2024年的回顧和總結,全文7000字,有點長,可以跳著看。提綱如下:
一、青島路虎女司機打人事件,是個典型的爆發性情緒事件
二、 ... 內容:
2024年回顧:中國網絡輿情的“兩個戰場”和全球視野
文章是對2024年的回顧和總結,全文7000字,有點長,可以跳著看。提綱如下: 一、青島路虎女司機打人事件,是個典型的爆發性情緒事件 二、個體情緒引爆的突發危機和極端事件,正成爲網絡治理的重點難點 三、情緒爆發性危機事件背後,是中國網民大規模的分裂和分流 四、中國網絡輿情的背後,是全球網絡空間情緒的曆史性轉向 時間過得很快,又到歲末年初盤點的時間了。時間飛速前進,每到這個時候,人們就會充滿感傷和留戀。 馬克思說,“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爲時間的節省”。人們的感傷,也是因爲時間的流逝。童年和故鄉,青春和容顔,“朱顔辭鏡花辭樹”,美好的東西快速隱入曆史,人們感到無力。今天很多形式的內卷和焦慮,歸根結底,是因爲時間帶來的心理壓力。 但時間是被建構出來的,不是時間本來的樣子。時鍾重新定義了時間和這個世界。 人類發明了時鍾之後,時鍾就成爲了第二個上帝,成爲人類自己制造、卻最終異化人類自身的神靈。時間不再是自然的了,而是變成了催命的“滴答滴答”聲音。亘古不變的宇宙時間,變成了身邊的“滴答”聲,成爲催人奮進的秒針和時針,並且一步步地走向生命的未來終點,也成爲镌刻進人類基因的時間恐慌和生命恐懼。 在人類沒有發明鍾表之前,人們結繩記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離家到京城,中舉再去赴任,或者遭貶谪去流放,路途常常數月乃至數年,中間寫下無數詩作。偉大和隽永,也因此誕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當時的世界,只有一個時針,那就是頭頂的月亮。在中秋,在春節,人們舉頭望月,遙寄相思,而不是像今天這樣,人們只是低頭,看腕表、看手機。那時一切節奏都很慢。 所以,最好忘記時間,放下時間。一切追隨內心。專注于自己手頭的事情。時針一圈又一圈,如同螺旋槳一樣,驅散了歲月如塵。但是多少人並未起飛,只是內心的時間焦慮,如同螺旋槳一樣高速旋轉,徒增焦慮,身邊的風景,卻視而不見。惟有專心和專注,才能帶來內心的安甯和幸福。 淡化時間,也是一種反向馴服時鍾算法的方式。 新年和大家共勉。願大家閱讀愉快!
--------------正文-------------- 總結2024年的網絡輿情,會發現這一年的網絡輿情,出現了兩個類型。尤其是第二種類型,以前也都發生過,但是不像2024年這麽明顯、這麽典型。 第一個類型是傳統類型的輿情,比如由于地方領導幹部的言行問題、政策問題等引發的網民不滿。這樣的輿情還可以從社會治理的反思、領導幹部提升輿情素養、上級部門對于責任主體進行問責等方面進行輿論引導,從而實現輿情的軟著陸; 第二個類型是極端個體的輿情,是某個個體的情緒突然爆發,出現報複社會、攻擊人群事件,引爆了群體情緒,從而爆發突發危機事件。這個類型的輿情事件,和社會治理、公權力是否濫用幾乎沒有多少明顯的關聯,卻給網絡治理帶來了嚴重的挑戰。並且這種輿情特別難以進行輿論引導,也給網絡留下不少陰謀論,或者灰色的標簽。 比如2024年6月之後出現的幾起極端事件和報複社會事件,以及山東路虎女司機暴打退伍軍人等,都屬于此類事件。 一、青島路虎女司機打人事件,是個典型的爆發性情緒事件 所謂爆發性情緒事件,是指個體由于各種原因,突然情緒爆發,實施了攻擊對方、激情犯罪、報複社會等極端行爲,危機事件爆發,從而一舉成爲突發性、轟動性的事件。 比如發生在青島的路虎女司機暴打退伍軍人的事件,就是由于交通問題引發路怒症,女司機突然情緒爆發,現場就對于退伍軍人進行了攻擊,連續擊打對方面部幾十個巴掌。由于被拍下來並放上網,相當于進行了網絡直播,結果一舉引爆了整個網絡的憤怒情緒。突發危機事件就這樣爆發了。 問題在于,這個事件的爆發,完全是偶然的、隨機的、個人化的,和地方治理、公權力等傳統輿情的引爆因素,幾乎毫無關聯。但是卻就此引爆了網絡憤怒情緒,成爲地方重大網絡輿情,地方就要緊急行動起來,進行輿情的應對和輿論的引導。 就是說,個體引爆的輿情事件,地方往往就此躺槍,但是即便深受重創,但是還要起身勉力應對輿情,結果還可能引爆次生輿情。 青島已經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了處理,對于女司機進行了拘留和罰款,而且在法律的範圍之內,也只能如此了,但是網民卻怒不可遏,認爲處罰太輕,由此出現謠言,說女司機在地方有人、有背景、被包庇;青島地方無奈,又給出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長篇告白”式的通報,結果又被認爲爲女司機辯護,又遭遇了網民的一波猛烈抨擊。 結果,傳統的應對辦法已經使盡,但是網民群體情緒依然氣鼓鼓地膨脹在網絡中,形成一種僵局。這種憤怒才是個問題,會化作對于地方營商環境、城市形象等方面的灰色印記、刻板印象。 二、個體情緒引爆的突發危機和極端事件,正成爲網絡治理的重點難點 我們如果用這樣的視角,來觀察今年幾起極端事件,也會形成這樣的觀點,那就是在某種壓力之下,個體情緒爆發,然後引爆網民群體情緒和社會大衆輿論,終于成爲城市的重大突發危機事件,也成爲影響營商環境、城市聲譽形象的重大風險事件。 有的會成爲地方百姓的群體記憶,成爲城市記憶,然後通過文字流傳,進入史冊,成爲曆史事件。 2024年的幾起嚴重的極端事件,包括攻擊外國人、報複社會的事件,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針對的目標不再是傳統的具體對象,而僅僅是想象中的群體,比如仇美仇日情緒的針對目標,希望宣泄更大的惡意,造成最大的社會影響。 在類似的極端事件中,地方不再主要是這種極端攻擊的對象,也不是因爲地方政府的錯誤所引發,但是,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面對這種突發的危機,需要立即進行緊急應對,這種應對不再是對于錯誤政策的挽回,也不再是通過反思和問責相關負責人來安撫大衆情緒、獲得社會諒解,而僅僅是爲了完成自己治理的職責,盡快恢複社會秩序,還社會人心一個安甯。 從輿情的角度看,中國的突發危機形式正在改變。傳統的輿情,比如群體式的危機、地方的不當政策、領導幹部的不當言行導致的危機慢慢減少,或者影響力在降低;“獨狼式”的危機,比如個體制造的、僅僅是宣泄憤怒情緒的危機,開始增多,並且影響力在變大。 換言之,多年前在西方社會出現的“獨狼”現象,也就是個體制造的危害社會的事件,慢慢出現較多的迹象。類似個體引爆的事件,正在慢慢取代過去的傳統輿情,成爲網絡空間治理、地方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的重點和難點。 因此在2024年,中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現象是,網絡出現了兩個輿情戰場: 一個是傳統輿情的戰場,由于幹部言行和政策等方面問題,地方政府需要問責負責人,安撫民心,挽回和重建公信力; 一個是個體情緒引爆突發危機的戰場,和地方政府並無重要關聯,但是政府需要擔起治理職責,盡快恢複秩序,並消除各種負面影響,還社會大衆以安全感。 但是困境在于,傳統輿情事件,尚能從社會治理等方面找到社會根源並進行治理的完善,從而大大降低爆發的可能性,但是“獨狼式”的襲擊和報複社會行爲,從治理角度看卻是一個難題。因爲個體出現極端行爲的動因是異常複雜的,具有更多的個體的因素,乃至和童年成長環境、個體性格氣質、社區環境都有關系,而這些和社會治理並無重要關聯。 即便類似報複社會事件,極端個體都會在事前有所醞釀和准備,會有一些蛛絲馬迹的暴露,但也是非常難以預防的。比如珠海事件的個體已經有過極端抗爭的行爲,持刀殺害同學的極端個體也已經從電商購買了幾把刀具,但是面對茫茫人海,社會治理如何監測到社會神經末梢,以及危險的細枝末節?如果這種細微迹象都要監測,社會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和經濟代價,以及由此導致的道德代價?社會會不會變成人人自危的社會?很顯然,這種目標是很難實現的。 即便有些地方在關注、關心一些現實中的失意者、失敗者,但是問題在于,社會學上有個“霍桑效應”,就是被觀察的對象會因爲感受到額外的關注,而可能開始實施意外的行爲。那些被地方額外關注的對象,會産生不一樣的感受,甚至感受到惡意和迫害,更可能的風險在于,會在現實中成爲地方重點監測對象,從而將其心理推到情緒雷區,反倒將其置于危險之地。 也有人會說,一些極端攻擊者在現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比如案件審理不公平、受到了領導或者老師的不公正對待,或者其它因素的壓迫和幹擾,所以才最後憤而報複的。這種解釋是非常錯誤的。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這個過程中都會受到各種負面因素的幹擾,這本身就是社會環境所決定的,甚至沒有這種挑戰性的負面因素,人類可能早就滅絕了,毀于毫無壓力的熵增。很多今天的大人物在其成功過程中,都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和打擊。個體能做的就是努力適應,並通過社會渠道去轉化這種不利因素。因此,雖然不利的社會因素可以解釋極端個體的行動動機,但是不足以成爲爲其辯解的理由,更不能因此獲得社會諒解。 再從歐洲看,其社會條件和福利條件遠超世界其它國家地區,但是依然較早地出現了“獨狼式”恐怖襲擊事件,很多襲擊者都是現實中的遵紀守法者、乃至社會精英,這就使得解釋恐怖襲擊、報複社會的傳統理論失去了說服力。或許一個大型的社會,本身就自帶非常之多的風險,國家和社會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降低消除風險,並在危機爆發後盡快恢複生活秩序,並通過各種治理手段,保障社會大衆的生活安全感。 對于中國社會來說,更好地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提高民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完善社會分配制度,降低社會生活中的不公正、不公平現象,肯定也會降低這種社會風險。 三、情緒爆發性危機事件背後,是中國網民大規模的分裂和分流 熱點事件導致了社會撕裂,因爲正是在熱點爆發的時候,人群開始分裂了。 這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篝火晚會,一部分觀衆情緒興奮地跳起了熱舞,另一部分網民卻鎮靜自若,似乎超然物外。 前者我們可以稱爲情緒化現象,很容易被當下熱點激發出強烈的憤怒情緒,從而采取一些行動,比如留言、跟帖、辯論、對罵,乃至采取極端行爲,輿情就這樣爆發了。 後者可以稱爲理性化現象,不太容易受到當下熱點的影響,而是客觀冷靜地分析事件,也不影響他們對于社會的既定判斷。熱點事件爆發了,只是改變了一時的社會節奏,但是世界不會變,老天不會坍塌。星球上面的人類社會已經經受了無數次的重大事件的考驗,但是星球還是一天24小時,社會還是繼續發展。 我們希望熱點事件爆發的時候,出現更多的冷靜理性的人們,但是事與願違,今天每個熱點爆發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了非理性、情緒化的網絡狂歡。 在經曆過改革開放、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以及社會高速發展數十年之後,中國社會在快速分層和分化。尤其在網絡上,經過社會網絡分析之後,會發現分化更爲明顯。網民在分爲上中下三個階層、左中右三個派別。他們利益不同,觀念不同,認知不同,也導致了每個階層的輿論不同。他們幾乎在每個重大熱點和重要議題上都會産生分歧,由此出現爭吵,爭吵又會導致熱點輿情。 中低收入群體變得容易憤怒,他們希望共同富裕,分配公平,這都是合理訴求,只不過需要時間,但是他們希望盡快實現目標,由此變得急躁和憤怒。 越來越多的人們成爲情緒和激情的俘虜,導致事件熱度越來越高。當然,中國網絡輿情的出現,正是因爲中國網民的樸素直覺和道德憤怒,才使得一些社會不公現象被關注,通過熱點推進到了公共輿論場,從而引起社會關注並推動解決。 但是今天的群體情緒,越來越多的人是尋求一種發泄。失去了具體的目標,而只是針對想象中的目標,發起了語言的攻擊和情緒的暴力,常常給對方和所在城市、營商環境等方面,帶來重大的傷害。 脫離了具體的目標,而針對抽象的目標,正成爲中國當下網絡輿情一個顯著的特點。 比如襲擊外國人,是因爲強烈的仇美仇日的情緒激發的、對于想象中的外國人的憤怒,從而在線下采取了攻擊行動。他們攻擊的對象,是基于對于某個外國群體的想象,是在憤怒的心理上面,勾畫出的一個網絡畫像。那麽當他們在現實中看到這種畫像標簽的時候,就變得抵觸,可能展開攻擊。此外,一個憤怒的個體,可能因爲對于學習、工作中的人或者環境的不滿,就開始了發泄,不是針對具體的目標,而是將周邊所有人想象成不公的社會環境,展開了極端報複。 中低收入群體對于中高收入群體也變得不滿。他們認爲資本是導致貧富懸殊的罪魁禍首,而中高收入群體是資本的最大利益既得者,由此需要反哺社會,尤其反哺相對剝奪感強烈的中低收入群體。 中高收入群體則認爲中國需要持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是中國繼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並認爲網絡的情緒化、非理性現象阻礙了改革開放,是需要批評的現象。 由此導致了網民在分流之後,又出現了群體觀念的對立。所以每個熱點事件中,總是出現爭吵。主流社會和主流媒體,無力彌合分歧,爲了避免更大的爭議,他們只好保持了沈默,從輿論戰場悄悄撤離。這種撤離,讓出了陣地,留下了空白,産生了後果。 自媒體從中看到了機會,載歌載舞,高歌猛進,開始了對于愛國流量和情緒流量的收割。他們中間出現了無數的網紅和意見領袖,幾乎每個階層、每個群體、每個圈層、每個算法,每一種情緒、每一種思潮,都有自己的意見領袖。看看網紅“秀才”,在城鄉之間的無數中老年婦女那裏,收獲了無數的點贊和芳心。雖然這種情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會導向一個充滿風險的網絡現象,因爲“秀才”是在濾鏡和人設的共同加持下,是一種鏡花水月,歸根到底是一種流量的幻像,是精神的鴉片。 這些網紅和意見領袖在生産內容的時候,常常如同哺育思想的嬰兒,是自己嚼碎了知識和觀點,然後撒食給粉絲,甚至口對口地喂食,不光營養的高低依賴于生産者的認知水平,生産者也順便將自己的病毒和細菌,也一起投喂給了廣大的粉絲和追隨者。 所以我們會發現,今天網絡領域的觀念思潮如此複雜而泛濫。無數認知水平不高的網紅和意見領袖,在培育一大批粉絲和跟隨者,他們囿于自己小群體的小氣候和小輿論,大腦被禁锢于似于宗教崇拜的氛圍中,頭頂出現了玻璃天花板,認知能力被鎖死。再加上社交軟件的圈層化和算法機制的信息反複推送,信息的一層層的沈澱,化爲他們的認知和價值觀,並指導他們的社會行動。他們已經陷入人生繭房,不可自拔,並日漸淪落。 在今天,什麽階層的人,收到什麽階層的信息,正在成爲一個現實。信息作爲和水、空氣一樣的人生必需品,從未如此重要,但是信息的質量,也從未如此具有戰略價值和人生價值。通過向一個群體反複投放被精心設計的信息,就可以操縱他們的認知,從而影響他們的行動。俄烏沖突已經過去三年,但是其中很多的真相,已經永沈大海,因爲分裂的群體,收到了不同的信息,立場決定了真相。以前所說的“後真相時代”,就是我們當下生活的時代。 由此出現了極端的民族主義、反智主義現象。曆經數十年的網絡化運動,全世界都出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井底之蛙”們越來越堅信,天空就是井口那麽大。如果你反駁他們的觀點,井口就會變成炮口,你就會成爲他們階層輿論的犧牲品。 反觀那些精英階層,他們會收到優質的高質量的信息,由此確保了人生持續前進。 由此形成的社會悖論是,中高收入群體愈是進步,社會愈是撕裂。因爲更多的人,在受到情緒化、非理性的影響,收到了無數低質量的信息,遭受低認知的無形奴役,成爲低質量信息的犧牲品,從而成爲社會金字塔的底層。他們的認知觀念,和中高收入群體再也難以産生共鳴,公約數常常僅存于美好的輿論想象中。社會群體,一部分在向上提升,一部分在向下沈淪,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大規模地消滅中層、消滅中産崗位,中産趨向于弱化。向上向下,更爲常見,社會由此分裂。 網絡系統和人工智能,正在成爲人類社會真正的上帝,通過分發和分配不同質量的信息,從而實現對于人類社會的分層管理。 問題還在于,主流社會和主流媒體洞察于心,卻無力改變,一旦采取行動,就會遭受來自中低收入群體的痛擊,由此媒體融合出現掉粉現象。他們被迫保持沈默。這種沈默是一種失職,導致了網絡輿論的沈淪。 四、中國網絡危機的背後,是全球網絡空間情緒的曆史性轉向 主流社會應該持續發出理性的、建設性的聲音,防止社會受到網絡負面輿論的持續拖累。 但是如果因爲今天的網絡輿論現象,而指責網民,卻又讓人深感無力。這正如巨大的回旋镖,當我們甩出去打擊對方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回旋镖就可能擊中我們自己。因爲在對方堅定的信仰裏,我們也是錯誤的一方,是需要他們努力救贖的對象。我們的說理,在對方看來就是放毒和攻擊。 就是說,如此之複雜的網絡輿情熱點的背後,是網絡出現了左中右的觀點沖突,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只能通過爭論和攻擊來解決問題。 但是這種網絡現象,不僅是我們社會所獨有,而是一個全球現象。 我在前面《藥王谷事件背後》一文中,已經就此進行了論述。在這兩天藥王谷涉及的“神醫”侯元祥被判刑的時候,此文還是值得讀一讀的。在文中,我就此提出如下看法: “網絡憤怒情緒和不信任心理的蔓延,已經是個全球現象。各個國家和社會的網絡空間,都充斥著左和右的沖突。它的背後是全球化走到了一個新階段,同時,發展的不平衡和貧富的差距,導致了憤怒和抗爭。美國特朗普代表的極右翼勢力的興起,一些國家民粹主義領袖競選成功,都是這種社會變革導致的結果。” “中國網民群體近年來“左轉”傾向明顯,也可以從中找到解釋。大國之間的競爭,又加劇了各國內部和網絡上的這種沖突,民族主義情緒加重。網絡空間,成爲巨大的連通器,網絡再無淨土。” 各個國家內部的憤怒不滿情緒,又會對于關聯國家、全球化産生壓力。正如美國“鏽帶”蔓延和中産階層因爲失去工作不滿,正如美國候任副總統萬斯寫作的《鄉下人的悲歌》描述的那樣,會影響中國的出口,又加劇了中國的就業壓力,導致社會情緒的緊張,網絡輿情由此爆發頻繁,等等。 國內網民的“左”,和西方的“右”,在很多方面其實是一個方向,那就是社會群體和文化心理變得更加保守,人們會回頭看,向傳統價值觀和傳統文化曆史尋找藥方,尋找出路。由此西方出現了顯著的排外現象,移民趨勢受到阻擊,民族主義敵意強烈,開放大門慢慢收縮。中國網絡近年來更多出現的革命敘事,對于資本看法的逆轉,對于貧富懸殊的不滿,也可以從這裏找到根源。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節點上,從更高的站位,從全球化的視野,能夠更好地找到現實問題的根源和答案。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很難指望網絡形勢會在短時間內改善。這是大環境決定的。但是我們每個人,卻可以有意識地做好自我管理。情緒化會帶來最壞的後果,與其這樣,不如注意調整情緒,認識到今天很多困難,也是個全球化的現象,根源並不一定是在我們這裏。 振作起來,努力學習和工作,充實大腦,賺錢養家,這可能是個樸素無華卻是最實用的一句話了。值此新年,以此作爲新年寄語,我們一起共勉! 作者簡介: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資深媒體人/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