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記者的120句幹貨,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2025年09月 作者:趙代君 來源:長江朱建華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名記者的120句幹貨,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
1、無論媒體格局如何改變,閱讀習慣如何流變,內容永遠是王道。
2、采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報道,是新聞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3、险地方、苦地 ... 內容:
名記者的120句幹貨,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
1、無論媒體格局如何改變,閱讀習慣如何流變,內容永遠是王道。 2、采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報道,是新聞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3、險地方、苦地方、才是出新聞的好地方。 4、想人所未想、寫人所未寫。 5、基層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只有走進基層,才能挖到鮮活生動的報道素材,增強新聞稿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的好新聞永遠來自基層。 6、人沒有一點精神,是不可能幹好新聞工作的。 7、好的新聞首先不在技巧,而在新聞本身的價值,即其是否具有對社會的啓示意義、對公衆的引導價值。 8、新聞是事實的反映,同時又是觀念的産物。新聞作品除了傳遞信息,還要努力實現思想的傳播。把重要的做成需要的,把有意義的做得有意思。 9、記者的工作不僅要求用心尋找選題、深入現場采訪、客觀真實地撰寫稿件,更需要具備新聞理想。 10、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踐行“四力”是新聞工作者的看家本領,而堅持深入基層,沈到一線去采訪,則是錘煉“四力”、增強本領的一條有效途徑。新聞的源泉在基層,新聞的富礦在一線,新聞的活力在現場,記者只要走出去、沈下去、紮進去,哪怕是雪域高原、生命禁區,照樣能結出豐碩成果。 11、新聞人,追求以作品立言,職業有生命,作品永流傳。 12、全媒體時代,強調業務立身,恪守專業追求,捍衛職業尊嚴,尤具現實意義。 13、新聞是一份讓人年輕的事業。好新聞是用腳跑出來的。好記者必須腳沾泥土、衣帶露水,深入群衆生活,紮根基層調研、記錄鮮活的生活。如果你的報道不夠好,那是因爲你遠離現場。 14、作爲記者,我們每一次所要抵達的,就是曆史的深處、時代的高點、群衆的心裏。 15、新聞是曆史的底稿,見證曆史、記錄時代,是我們身爲新聞人的價值,也是我們永遠的榮光。 16、研讀新聞作品中的名篇佳作,是新聞從業人員提高業務水平的必修課之一。 17、編稿子如果不能改得比原稿好,就決不改別人的稿子;編出的稿子必須是成品,決不給後面的工序包括審稿人遺留問題。 18、采訪的過程,即調查研究的過程,這是記者的基本功,淺嘗辄止,是寫不出好新聞的。 19、在新華社,有“富記者”和“窮記者”之說。所謂“富記者”,是指那些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大量材料和線索的記者。 20、開掘主題,除掌握有關采訪對象大量材料外,還必須把握大局,了解全國形勢,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同時,采訪不僅僅局限于采訪對象,眼界放開些。 21、做記者,就要立志寫出在全國“叫得響”的新聞作品。 22、一篇新聞報道主題的形成,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並不簡單,需要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認識過程。 23、當記者,一是要有全國觀點,就是胸中要有全局,洞察國內國際形勢;二是要有群衆觀點,就是要深入了解群衆,體察他們的情緒、脈搏。 24、只要有志于新聞事業,做編輯和做記者同樣重要。做記者,不論采訪哪一個“行當”,對自己的鍛煉都是一樣的。 25、做記者,一是要對社會有實實在在的使命感、責任感,把國家、人民的事業當作自己工作的本分;二是對人民一定有深切的感情。不受感動的人和事,寫出來也不會感動別人。 26、要想成爲一個有成就的記者,拿出一段時間做編輯是大有好處的。做編輯在全局觀念上要比記者有利,記者采訪時往往只接觸一些微觀現象,若沒有宏觀上的考慮,文章很難寫好。 27、現在的年輕記者,大都受過正規大學的新聞專業教育或其他專業教育,文化起點較高,知識面較廣;他們又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候,思想活躍,有開拓精神,這些都是他們的優勢。但同時,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經曆的逆境和磨亂比較少,性格上免不了有脆弱的一面,因此需要培養對事業的韌性和毅力。 28、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是要有敬業精神和對事業的責任感,熱愛自己的工作。 29、離群衆越近,離真理越近。 30、作爲一個黨報記者,不能憑小聰明,應當下功夫學習理論,學習政策,學習思考和提煉,提高自己的思想政策水平。每寫一篇報道,首先要想清楚該告訴讀者什麽…… 31、《人民日報》的頭條新聞:一是具有政治導向性,二是具有工作指導性,三是具有輿論引導性。非事件性新聞可概括爲:一是中央感到滿意的,二是地方部門感到有用,二是群衆感到有益。 32、新聞並不都是易碎品。 33、多寫一點不超過500字的“短而精”的好新聞,要題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生動活潑,感人肺腑。 34、寫新聞,文無定法,也應當不拘一格。 35、無論寫作方法上有“我”還是無“我”,對于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在思想感情上不當旁觀者,培養與國家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的感情是必要的。 36、總編輯這個頭銜至少包含兩層意思:第一,總編輯本身就是編輯(包括記者),不同之處只是多個“總”而已,去掉“總”字,就是一個普通編輯;第二,總編總編,應該總是在編(或寫),如果總是不編,還算什麽總編? 37、不拘一格選頭題,首先要確定選頭題的正確標准。要看這個報道是不是充分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不是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要求,是不是適合“兩個文明”建設的要求。 38、不拘一格選頭題要有“四敢”精神,即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老框框,敢于開“第一腔”,敢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39、不拘一格選頭題,要求主持辦報的領導同志,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善于掌握黨的政策,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在新事物剛一露頭的時候,就及時地抓住,敏銳地作出判斷,恰當地予以估量,並不失時機地組織報道。 40、選頭題一定要謹慎。所謂謹慎,就是要選得准、選得有典型意義。不拘一格選頭題,不僅是領導的事情,而且是全編輯部的事情。 41、一個記者要想建功立業,就必須到生活中去,到群衆中去。除此別無他途。見聞並非只有“見”和“聞”,更要有思考、有判斷,才能有價值、有作用。 42、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全局,從更高的要求來說是要了解一個時期的總趨向,提出和回答當時從上到下最關心、議論紛紛的問題。不審時就不能度勢,不度勢就不能選題。 43、當總編輯的要把握全局,當記者的也要了解全局,這樣抓出來的東西才有分量、有價值。 44、一個記者的本領,首先體現在善于發現新聞上。不了解大局,只能是一個文字匠。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把握大局,既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也是衡量新聞價值的天平。把握大局的關鍵,是審時度勢,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來判斷什麽樣的新聞有價值,什麽樣的新聞無價值,什麽樣的新聞價值高,什麽樣的新聞價值低。大局在胸,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才能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 45、所謂新聞記者的獨具慧眼,其實就是把握大局的能力。胸有大局,就能忙到點子上;胸無大局,不但忙不到點子上,還會覺得別人對自己的作品有偏見、不識貨。 46、如何培養記者?除了給舞台,還得擔擔子。 47、記者不“記”,不是單純的采訪作風問題和敬業精神問題,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黨風、作風乃至社會風氣方面存在的問題,僅僅責怪記者懶惰是不公平的。 48、總編輯的主要任務是出好點子,要把所有的人都動員起來,才能有用不完的點子。總編輯最重要的素質是把握好導向。 49、人是需要經常回頭看的,不回頭就不會知道自己走出去多遠了。 50、生活對記者,就像鹽對廚子。沒有生活,不深入生活,新聞怎麽也寫不好、寫不到位、寫不出味道來。 51、我們現在處理新聞不大講究藝術,通病就是:只知道旗幟鮮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氣壯,不懂得剛柔相濟;只知道大開大合,不知道以小取大;只知道濃墨重彩寫英雄,不知道輕描淡寫也可以寫英雄;只知道濃眉大眼是美,不懂得眉清目秀也是一種美;只知道響鼓重錘,不懂得點到爲止;只知道大雨傾盆,不知道潤物無聲。 52、新聞人本身就應該是文化人,不論是被稱作瞭望者,還是守望者,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是有責任感、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的文化人。提高文化修養,加厚文化底蘊,首先就是要讀書,讀好書,讀古今中外的各種好書。 53、人不求全,求全則天下無可用之材;文不求同,求同則天下無可讀之章。 54、真知與勇氣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真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勇氣,有也只是一種愚勇、匹夫之勇,不可能持久;反過來,沒有勇氣,真知便成了自知。既有真知,又有勇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事求是。 55、不熱愛者不可以當記者,怕吃苦者不可以當記者,畏風險者不可以當記者,慕榮華者不可以當記者,無悟性者不可以當記者。 56、一個記者如果一生能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就非常值得佩服。我們不是缺少名記者嗎?名記者是可以培養出來的。辦法之一就是放手讓記者到困難的地方去,到矛盾尖銳和情況複雜的地方去,到黨、國家和人民需要了解情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上下通氣的地方去。 57、新聞改革意味著在各個方面的突破。允許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冒尖,就是一種突破。新聞改革,應當著眼在建立名記者、名評論員、名編輯、名通訊員的隊伍上。這是一門硬功夫。 58、無論何種題材的報道,只要用心、用情去采寫,都是大有可爲的,“有耕耘才會有收獲”。 59、采訪條件和傳播條件再好,也終究代替不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60、作爲一名有志于新聞的工作者,就應當付出全部的力氣,有些經曆要抓住機會,有些得靠自己去爭取去創造,而不經痛苦甚至做出某種犧牲的經曆震撼不了心靈;不經過刻苦學習與思考得來的經驗,也往往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真谛。 61、新聞工作是時代的晴雨表、社會的風向標,它總是靈敏地反映著人心所向和時代發展趨勢。 62、輿論要在社會曆史的緊要關頭發揮先導作用,要勇于和善于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敢爲天下先,成爲時代的晴雨表、社會的風向標。這是新聞工作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63、政治家辦報並不是要求編輯、記者都去當職業政治家,而是善于從政治上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具有政治的敏銳性和正確的判斷力,把正確的編輯思想體現在版面上,對國家的改革開放、科學發展以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64、作爲黨報的評論工作者,首先應當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個具有真知灼見、目光敏銳、思想深邃,而又關心實際生活、充滿激情的黨的宣傳家。換言之,一個具有敏悟力、剖析力、表達力和知識面的優秀評論工作者,應當具有政治家的熱情和眼光、理論家的頭腦和判斷,社會活動家的活力和本領、雜家的智慧和博學、作家的技巧和感情。 65、不斷學習、主動學習、創造性地學習,是新聞工作者做好黨的新聞工作的關鍵一環。 66、互聯網時代,媒體和媒體人面臨全新的挑戰。新聞要與人站在一起,而不是與流量站在一起。無論技術如何改變表達方式、傳播渠道和商業模式,關鍵時刻“我”在現場,探究真相,破除繭房,向讀者提供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內容爲王,這才是新聞人永恒的追求,也才是新聞強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記者的黨性自覺、職業精神、自律意識、專業水准和公信力的重要表現。 67、敬業精神是職業操守,職業需要敬業精神支撐;而新聞專業精神,則是全媒體時代彙聚傳媒特點、瞭望媒體人精神風采,展示新聞人靈魂的風向標,更是傳媒界在媒體融合改革創新“窗口期”迎接燦爛春天的不竭動力。 68、寫文章需要寫出特點,寫出新意,導語當然更需如此。寫導語的目的就是以一種最佳方案吸引讀者。 69、能否寫好會議報道,往往反映出記者是否具備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反映出記者是否具備駕馭重大題材的能力,反映出記者是否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同樣的會議報道,有的記者寫出來主題鮮明、生動活潑,有的記者寫出來枯燥乏味、內容混雜,原因就在這裏。 70、新聞寫作要敢于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一个记者,要有韧劲,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 71、在看似轟轟烈烈或清清冷冷的會議上,常常故作輕松,實則全身警戒,我捕捉著每一句發言乃至每一聲感歎。我觀察著大的背景,也不放過一個細瑣的情節。 72、記者要有一雙時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時代的秤,時代的慧眼也不是永遠不變的,它根據不同的時代要不斷地變化。 73、科學性代表著科學家最本質的一面,如果避開科學性,寫得再生動熱鬧,也難以寫出科學家的特點和個性。 74、約到人采訪是基礎,關鍵是怎麽把稿子寫好:一是采訪之前做好必要的准備;二是紮紮實實做采訪;三是根據采訪形成稿件框架並補充采訪。 75、記者工作是一項艱苦的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你花了三分功夫采寫,寫出來的稿件在讀者中只能得三分;你花了十分功夫,寫出來的稿件就能得十分;你花了十二分功夫,寫出的稿件在讀者中就會産生出十二分的反響。 76、一些事件和人物,常常是關鍵人最了解情況,如果沒找到關鍵人,你找的人再多,也得不到最好的采訪素材。 77、到第一線采訪,親眼看、親耳聽、親身感受。 78、有人認爲,寫先進人物就是寫好事,好事越多越先進。好事只是現象和過程,好事所反映出的思想和精神,才是記者要傳達給讀者的。有的記者在人物通訊中羅列出一件又一件好事,反映出的都是同一個思想側面,結果,顯得事例重複、堆砌,思想卻沒能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79、在現實生活中,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寫了先進人物的缺點,並不等于這個人就不先進了;相反,如果處理得好,更能增加其真實可信的程度。 80、有了好的主題,並不一定就能寫出好的通訊。確定了主題之後,能否寫出好通訊來,往往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有沒有充分掌握富有說服力的生動感人的材料(這也是確定主題的重要因素);二是在結構上怎樣把這些材料組織好,以達到更好地表現主題的目的。 81、一篇人物通訊之所以使讀者感到平淡,沒有深度,不吸引人,除了主題和題材的問題以外,沒有抓住矛盾沖突也是重要的原因,用一句行話講:“沒戲。” 82、采訪絕不是你說我記、我問你答的工作關系,采訪是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 83、要把你所采寫的人物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來衡量,放在時代的天平上來稱稱,才能比較准確地判斷出它的新聞價值。 84、這是一條人生的跑道,我看到一些初到報社的年輕記者,三年就拉開了距離,十幾年拉得很大。 85、記者的思想有多少深度,采訪才能達到多少深度;記者有多少激情,稿子寫出來就有多少激情。一個思想膚淺的記者,是采訪不出有深度的稿子的;一個冷冰冰的記者,是不可能寫出充滿激情、打動人心的文章的。 86、一個好記者的目光要有穿透力,能穿過事件本身看到它的曆史價值;一個好記者的筆觸要有感染力,能感動時人,也能感動後人;一個好記者的思想還要達到一定高度,在新聞報道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經典作品的精神引領作用。 87、反映時代精神,緊扣社會脈搏,透視事物的本質,把握生活的主流,是新聞作品的生命所在。少數記者的作品,文字非常華麗,但內容淡如白水,這不是缺少寫作技巧,而是缺乏政治激情。對社會生活缺乏熱情,對人民群衆沒有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的。 88、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當記者;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當記者,但可能是一般的記者;唯有多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當一個好記者。 89、任何一個有出息的記者,大致都有一種自覺的探險精神——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進取精神,深入實際、尋根刨底的探索精神,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韌性戰鬥精神。 90、記者像一個登山者,握筆之前,常常需要借助冰鎬站穩腳跟,在艱難前行中登高望遠。一個記者如果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貎,報道出來的東西只能是現象的皮毛,就會“謹毛而失貎”。 91、名記者的標准之一是有一篇或數篇在社會上産生了廣泛影響的代表作。 92、新聞采訪要發現好故事,要有好奇心,但好奇不等于獵奇,不等于采訪到什麽就寫什麽。 93、好記者是不會輕易放過好題材的,會一直把這個題材榨幹爲止。 94、通訊尤其是人物通訊,寫人就一定得把人物的個性寫出來,使讀者覺得人物是活生生、具體的人。只有這樣,通訊才會有感人的力量。 95、能在不大出新聞的地方寫出好新聞,就像在地形不利的情況下打勝仗,這考驗著記者的本事。 96、標題是新聞的眼睛,一個能吸引人注意的好標題應符合3個條件:明亮、傳神和傳情。 97、一篇文章要好看,抛開內容不說,手法必須有變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寫、敘事、抒情、說理等。 98、新聞要靠政治和文學這兩個翅膀,政治提供了一個觀察問題的制高點,文學則能提高表現力。 99、“三點一線”通俗點說,就是上面抓什麽、群衆想什麽、你找到了什麽,當這三個點一致時,你的這篇稿子基本就命中了。 100、記者的眼光決定稿件的高度;沒有發現當不了好記者,只有發現沒有聯想則成不了大記者;精彩之作必有神來之筆,筆力影響傳播力。 101、現在的一些被稱作“深度報道”的文章,缺少的不是詞句的華美,而是邏輯的力量和高屋建瓴的視野。 102、網絡時代,網上龐雜海量的信息真假難辯,更需要深度報道從業者求真的態度和勇氣;面對利益的誘惑,更需要媒體獨立的品格。 103、一定要考慮到讀者對象,要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想:究竟應該怎樣行文,怎樣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看得進去、看得懂、看得津津有味? 104、新聞評論並不是評論員或編輯的“專用”體裁,作爲媒體從業人員,新聞記者同樣擔負著在報道事實時分析事實、解讀事實的責任,而這雙重責任的最好承載者是述評。 105、要把新闻写活,在“写 ”之前,先得下点功夫,选取一个新颖的、巧妙的角度。角度者,立意也。记者的巧拙之分、高下之分,尚未着笔,便已初见端倪。 106、記者要有這種能力——複雜的事情說得簡單,抽象的事情說得形象,枯燥的事情說得生動。 107、衡量一個記者行不行,可不可用,主要看他是否肯幹、能幹。肯幹是主觀方面的,能幹是客觀方面的。二者都具備,就是好記者。年輕記者最需要培養的能力,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做人,二是爲文。寫文章,有技巧有方法,但歸根結底,還是得紮紮實實做到“三多”:即多看、多思、多寫,三者缺一不可。 108、帶著問題寫新聞。有問題,讀者就會感興趣;讀者感興趣,文章就會有人看;有人看,你的文章就沒白寫。 109、新聞作爲時代的鏡子,不應是千人一面的,而應是千姿百態的。 110、高明的記者,不是給讀者敘述新聞,而是向讀者再現新聞,而再現的“訣竅”之一就是把讀者帶到新聞發生的現場,讓讀者看到畫面、聽到聲音、嗅到氣味、感受到氣氛……從而産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效果。 111、如何在極短的篇幅中寫清一件事、一個人,而且寫得讓人一口氣讀下去,讀完還要受到感染,這實在是一門藝術。 112、自己沒有去開掘素材中蘊含的重大思想內容和新聞價值,從而聽任一條好新聞失之交臂,這對于一個記者來說是莫大遺憾。 113、你在研究采訪對象,采訪對象也在研究你。 114、記者是講真話的,或是講假話的;是有獨立見解的,或是隨“風”使舵的;是深入調查研究的,或是滿足于走馬觀花的;是對讀者高度負責的,或是對讀者敷衍塞責的——都瞞不過讀者的火眼金睛。 115、過分追求技巧,只能成爲工匠,而不能成爲藝術家。 116、要想得到富有生活氣息的東西,一定要深入下去,很多細節單靠問是問不出來的。 117、人物通訊的教育和激勵作用,是通過思想上的啓示和感情上的共鳴來打動讀者的。特別是感動讀者這一點更加重要,而要使讀者動感情,首先記者要動感情。如果記者不動感情、不激動,或者感動得不深、不真、不強烈,那就不可能感染讀者。 118、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 119、写作,尤其是新聞寫作,是带着感情写还是带着任务写,效果可能会大不同。带着感情写,稿件中就会有炽烈奔放的情感,反之,如果只是当成任务,没有情感的投入,就难以引发共鸣,去引导人、影响人也就更不可能了。 120、新聞寫作自然需要提炼主题,但新闻不是有闻必录,不是捡破烂,好的往里捡,不好的也往里捡。做优秀的记者要有一点探险的精神。有的记者平庸,有些记者出类拔萃,区别往往就在这里。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