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稿基礎,采訪就不能基礎2025年09月 作者:小牛工作室 來源:庖丁解news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通稿基礎,采訪就不能基礎
在新聞報道中,通稿是繞不開的存在。
大到重大政策發布、小到企業年度戰略升級,官方往往會提前准備好統一的通稿模板,清晰羅列事件背景、核心信息、重要數據等信息。
... 內容:
通稿基礎,采訪就不能基礎
在新聞報道中,通稿是繞不開的存在。 大到重大政策發布、小到企業年度戰略升級,官方往往會提前准備好統一的通稿模板,清晰羅列事件背景、核心信息、重要數據等信息。 對記者而言,通稿是“信息基石”,能快速掌握事件框架,避免核心事實出錯,但也容易成爲“創作枷鎖”,若僅依賴通稿拼湊內容,最終寫出的報道只會千篇一律,如同從同一個模具裏刻出的産品,缺乏新意與溫度,難以吸引讀者目光。 真正能打動讀者的好報道,往往藏在通稿之外的采訪增量裏。記者的價值,在于以通稿爲起點,通過靈活、深度的采訪,爲通稿做價值增量,挖掘那些未被提及的細節、鮮爲人知的故事。 采訪前 別被通稿框住 構建個性化“訪談線” 采訪的差異化,從准備階段就已開始。 通稿提供的往往是“共性信息”,聚焦于事件本身的官方表述,而記者需要做的,是在充分理解通稿核心的基礎上,主動構建“個性化訪談邏輯”。 首先,需明確采訪的增量目標:是補充事件背後的決策過程,還是挖掘相關群體的真實反饋;是解讀數據背後的深層邏輯,還是呈現事件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 其次,要圍繞增量目標設計采訪框架,而非簡單沿用通稿中的表述邏輯。例如,通稿可能側重成果呈現,而采訪可聚焦過程中的挑戰與應對;通稿可能強調整體成效,而采訪可深入個體的具體體驗。 這種提前規劃的個性化邏輯,能讓采訪從一開始就不受通稿的束縛,爲後續挖掘獨家信息奠定基礎。 采訪中 打破問答定式,盯住隱性信號 采訪過程中的靈活度,影響著信息挖掘的深度。 許多時候,采訪陷入套路化,源于記者沿用固定的問答模式,或是被采訪對象的標准化回答帶偏。 要避免這種情況,記者需要掌握打破定式的訪談技巧,引導采訪對象從背書式表述轉向真實化表達。 一方面,可采用細節追問法,不滿足于寬泛的結論性回答,而是針對某個觀點或表述,進一步追問具體表現、形成原因、後續計劃等細節,讓抽象的信息變得具象可感。 另一方面,可運用視角轉換法,從不同角色、不同場景的角度提出問題,引導采訪對象跳出固有立場,從更全面的維度分析事件。 同時,在訪談中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捕捉采訪對象語氣、表情的變化,及時跟進那些未被明確提及但可能蘊含重要信息的隱性信號,讓采訪過程成爲不斷挖掘新信息的過程,而非僅是對通稿內容的重複確認。 采訪後 篩出硬核信息 打造差異化亮點 采訪結束後,如何處理采訪素材,同樣是避免報道同質化的關鍵環節。 若仍以通稿的邏輯結構爲框架,將采訪素材作爲補充內容填充其中,最終的報道仍會帶有通稿痕迹。可以嘗試以采訪獲取的增量信息爲核心,重構報道的內容邏輯,打造獨特的敘事視角。 首先,要對采訪素材進行深度梳理,篩選出那些具有獨家性、故事性、觀點性的信息,將其作爲報道的核心亮點。其次,根據核心亮點設計報道的敘事結構,可采用問題導向、故事導向或觀點導向的敘事方式。 在內容呈現上,要注重將采訪獲取的細節、觀點與通稿的核心信息有機融合,既保證報道的准確性,又通過個性化的敘事讓報道更具可讀性與感染力。這種以采訪素材爲核心的內容重構,能讓報道擺脫通稿的束縛,形成獨有的風格與視角。 通稿是新聞報道的基礎素材,但不應成爲創作邊界。 記者的核心價值,正在于通過不基礎的采訪,打破信息的同質化壁壘,挖掘出有深度、有溫度、有獨特視角的內容。
作者:小牛工作室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