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臣:談評論創作2014年03月 作者: 来源:中国新聞培訓网(www.xwpx.com) 责任编辑:开心
簡介: 在人民日報社大院,偶遇劉國昌,他約我爲《新聞業務參考》寫篇小文,因爲他在編這本雜志。我應允了。 國昌是我在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期間的同事,他的約稿,不由使我回想起那段經曆。 我进人民日报评 ... 內容:
原標題:“享受評論帶來的快樂” 在人民日報社大院,偶遇劉國昌,他約我爲《新聞業務參考》寫篇小文,因爲他在編這本雜志。我應允了。 國昌是我在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期間的同事,他的約稿,不由使我回想起那段經曆。 我進人民日報評論部,是1978年5月。那是中國經曆十年“文革”浩劫之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社會面臨著一場巨大的變革,政治思想領域風起雲湧,各行各業的撥亂反正方興未艾,一系列重大的原則問題提到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面前,需要人民日報及時發出正確的聲音,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旗幟,吹響時代的號角。評論部擔負著繁重的任務。那時的人民日報評論部真正擔負撰稿任務的也就七八個人,急需增加人手。調我進報社,就是安排去評論部的。 我進人民日報的初衷,是想當記者,希望到記者部或是科教部工作,對于進評論部是沒有思想准備的,當時,我的興趣不在寫評論。我覺得寫評論是枯燥的,不及深入生活寫新聞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可是誰曾料想,自此以後,不論是在評論部,還是在報社其他崗位上工作,實際上都沒離開過評論工作,在面對新的挑戰中之所以未曾捉襟見肘,很多方面是拜評論寫作鍛煉所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民日報評論部很簡陋。部裏開會,大家圍坐在一張木案子周圍。之所以叫它木案子,是因爲它除了幾條腿之外,沒有抽屜,桌面是一塊光板,不知哪年哪月刷過的一遍清漆已露出斑剝的底紋,只是部裏唯一的一個幹事小柳把它擦得一塵不染。可是,不要小看了這張木案子,在那段不平凡的日子裏,有多少就中國重大事件、重要問題發表評論的稿子放在了這張案子上。經鄧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審批的評論樣子放在了這張案子上。發表後在黨的日程上、在人民群衆中、在社會生活裏、以至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的社論、特約評論員文章、評論員文章以及其他規格的言論,甚至包括有些重要的短評、署名文章,都曾經擺放在這張桌子上,由圍坐在案子旁的人,不分資曆,不分長幼,大家共同討論、推敲、修改、潤色,暢所欲言,取長補短,只要你說得有道理,不論是標題、角度、辭句,等等,都會被吸收。這種氛圍的形成,是和當時主持評論部工作的範榮康、錢湜辛密切相關。一般這樣的會都非常務實,先是定選題,由老範和老錢提出近期需要撰寫的評論題目,然後由與會的編輯分頭認領題目。任務到人以後,簡單地說一說每篇評論的主要立意,針對什麽問題,提出什麽觀點,由每個人獨立完成自己擔負的任務,再送老範、老錢審看原稿。老範和老錢審稿、改稿的功夫很深,往往經他們幾句一改,幾段一動,文章煥然一新,立意頓顯高明。經他們改過的稿子,成爲評論部年輕編輯的範本和教材。正是由于他們幾乎是手把手的言傳身教,才帶出了一批合格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日後由他們挑起了人民日報評論工作的大梁。 評論部的工作是艱苦的,經常要廢寢忘食,經常要絞盡腦汁,經常要趕寫急就章,經常處于滿負荷的工作狀態裏。吃這份苦,遭這份罪,確實也得到了在其他崗位上得不到的鍛煉和提高。它培養人的宏觀視野,敏銳的觀察,准確的表達,清晰的思維,不但是爲文,甚至是爲人,都會留下經曆評論工作磨練的印記。 當年評論部那張木案子,報社在王府井時用,搬到金台西路還用,後來都用電腦了,延用多年的木案子也就不知所蹤了。但是,人民日報重視評論的傳統卻是一脈相承的。 凡是經曆那個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都不會忘記那段經曆。報紙的評論,是我們留下的腳印,一步步走來,我們確實得到了提高,讓我們在時代的進步中感受到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價值,這,就是我們的樂趣所在
(作者为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
注: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载须经我网及作者本人同意,且注明出处“中国新聞培訓网”,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