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新聞通訊稿?2020年06月 作者:余愛民 來源:NEWS全媒體采訪與寫作 責任編輯:前進者
簡介:
一、你讓我心頭怦然一動,我才肯寫你
什么叫通讯?通讯的书面定义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通讯分人物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 內容:
一、你讓我心頭怦然一動,我才肯寫你 什麽叫通訊?通訊的書面定義是綜合運用敘述、描寫、抒情和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報道客觀事物的新聞體裁。通訊分人物通訊、工作通訊、風貌通訊、事件性通訊和問題性通訊等。以報道人物事迹和人物思想爲主的通訊叫人物通訊。我喜歡寫人物通訊,但我從來不隨便寫人物通訊。我所寫的都是我覺得值得寫的。值不值得寫實際上要看有沒有寫的新聞價值。我曾經寫過《大山裏藏了個微型小學》,開頭有這麽一段直白:“大山深處,一個18歲的女子,教5個年級6個學生。這是一種誘惑,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它讓我不顧一切地去跋山涉水尋找她。”這就是我爲什麽寫這個女老師的理由,准確地說是感覺。我把這類感覺叫最初的沖動,就是說,我第一次接觸你,不管是面對面的接觸,還是道聽途說的接觸,你有讓我沖動的東西---故事或者成果或者影響,反正你要讓我平靜的感情之弦怦然而動,或者平靜的感情之湖蕩起漣漪。 有個手掌殘廢的考生叫李桢榮,那年高考成績全縣第一,比清華大學錄取線還高出20多分。可是,因爲殘疾沒有一家大學肯錄取他。我們《監利報》發現後爲他開了一個專欄:《關注李桢榮》。這一關注就有了效果,湖北大學願意錄取他。可他家太窮了,拿不出一分錢來讓他上學。我們的報紙就繼續開專欄,面向社會募捐。縣委書記知道此事後,組織單位募捐,一下子給他捐了6萬元,不光上大學的錢解決了,連讀研究生的錢也有了。在半個多月的活動中,我始終沒有寫作的沖動,只覺得這只是一般的扶貧助學。後來,縣委書記把捐來的巨款遞給這個學生,他也並不是很激動,更不是電視記者所期待的那樣感激涕零,我有點驚訝。後來,我用車把他送到湖北大學,一路上閑聊,令我更加驚訝。你猜他怎麽說?他說:“余總編,我確實感謝你們,也很感謝社會。但我爲什麽要感謝你們呢?我憑成績能上清華北大,卻無人錄取,還要你上下呼籲,我才錄個湖大。都在說關心殘疾人,我不需要關心,我只需要享受正常考生的待遇。”“馬路上尚有一條盲道,高考怎麽無人修一條殘道?”就這幾句話,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眼前這個年輕人。從武漢回來,我按捺不住,連夜趕寫了一篇通訊《無掌狀元李桢榮》。 二、讓事實的細節作主體發言 寫人必寫事,這是寫人物通訊的常識。人物通訊要用事實說話,而我的觀點是:人物通訊必須以事實的細節爲支撐。我寫《無掌狀元李桢榮》時,李桢榮的一個女同學跟我介紹了這樣一個細節:李桢榮因窮沒錢買菜吃,只能天天吃白飯,他生怕同學們笑話他,每次打飯出來,他總是急急地離開食堂,蹲到牆角下,用那只無掌的手臂托著飯盒,狼吞虎咽地幾口就把飯扒下去,脖子一伸一伸地往下硬咽。眼淚咽出來了,他就用袖子一擦,吃完了,便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走進食堂,和同學們一邊逗著樂,一邊洗碗洗筷。我說的細節就是這樣的細節,真實的、感人的細節,烘托文章主題、突出人物個性的細節,典型的細節,成組的細節。這些典型的細節,是在較多的細節中篩選出來最能說明問題的細節。而成組的細節,是指在一篇通訊中要有一組典型的細節,而不只是一個。一般來說,兩千字以上的通訊應有3個以上的細節描寫。 三、語言動作應該個性化 我寫人大代表楊鳳玲的通訊,一開篇有這麽一段文字:“我先說。”主持人話音剛落,楊鳳玲邊舉手邊站了起來。出席會議的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小聲問主持人:“她是誰?”楊鳳玲馬上響亮地回答:“湖北省監利縣農民楊鳳玲。”主持人請她上台講,楊鳳玲伸出兩手攏了攏齊耳的短發,放下手整了整前後衣襟---這是江漢平原農村婦女在人前露臉時的習慣動作。然後,微笑著走上主席台,對著話筒“呼”了一下,開始了她的發言。文中有一段這麽寫:楊鳳玲爲本村農民討說法到廣州找到那個騙子,開門見山地說:“我是人大代表,我代表本村農民找你討回被騙走的3000塊錢”。那騙子很不客氣地說:“你人大代表,只在湖北做代表,還管起我廣東來了”。楊鳳玲“嗖”的一聲從懷裏掏出一個紅本本來,“啪”的一下往桌子上一拍:“我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的事我都管!”,那人聽了一怔,通紅著臉,不做聲了。這樣的動作和語言,完全是楊鳳玲獨有的,熟悉楊鳳玲的讀者說:這篇文章真把楊鳳玲寫活了。 四、議論抒情須見思想與文采 我之所以偏愛通訊,多少因爲通訊可以來兩點:議論與抒情。而我又是一個喜歡爬出文章說話的人,比較直白,不會含蓄。我知道這是一個缺點,也知道通訊以敘事爲主,議論與抒情只能屬于“插花”,只能當調料,而絕不能當菜吃。但我總是忍不住要從長長的敘事中掙紮出來抒一下情,議幾句論,我時常爲我的一些議論、抒情而自鳴得意,有時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寫楊鳳玲,有這麽一段:是的,楊鳳玲怎麽會是原來那個種田、養豬的楊鳳玲呢?……她的那雙腳,雖然還在同周圍的農民們一起下水田,下魚塘,下糞坑,但它經常要上輪船,上火車,上飛機,走在金色的地毯上;她的那雙手,雖然也還在不停地拌飼料,切豬菜,扯田草,但它經常要翻文件,寫材料,幫助主人在莊嚴的大廳裏作報告搞演講;即使是在同一塊稻田勞作,她的姐妹們可能爲一塊兩塊稻谷的豐收而喜上眉梢,而楊鳳玲卻會把無數塊稻田的收成和無數姐妹的喜悅裝進眼底記在心頭,她的眼裏,常有四海的風雲舒卷,她的心頭,總有民生的憂樂翻騰。類似這樣的議論、抒情加上描寫三合一的句子與段落在我的每一篇人物通訊中都有。 五、好標題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好標題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無論寫文章還是編文章,我都特別講究做標題。我認爲通訊標題曲盡其妙最好。我說的曲是“題似看山不喜平”的曲,是美女婀娜之曲,是文采三疊之曲,而絕不是故意繞彎子,有意賣關子,讓你費解甚至不懂。 我寫人物通訊不少,自己特別滿意的標題不多,有幾個印象較深。我自認爲寫楊鳳玲的那個標題上了檔次:《人民大會堂:靜聽農婦說國是》。一看題目主題就出來了:老百姓當家做主,新中國民主文明。一看題目場景就出來了,一個“說”字好,一個“靜”字妙,三組對比出新:“說”對“靜聽”,“農婦”對“國是”,“農婦說”對“人民大會堂聽”。這個場景是一種政治境界、文明境界,同時又是一種美的境界。再比方說《大山裏藏了個微型小學》、《盲人夫妻:愛是拐杖情是路》、《一個千萬富翁的女設計師》等都還覺得可以。有的標題別人有異議但我認爲也還可以,如《兒打天下老子坐》,說的是兒子獲得亞洲散打冠軍,老子拿兒子的金杯壓陣辦起一個武術館,自任館長。看著這個標題,某報編輯同志有異議,建議改。我說:“太恰當了,改不得。”最後還是照原題發出來的。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