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熱點事件,用詞不准容易引發輿情2025年08月 作者:潘秋宇 來源:傳媒茶話會公衆號 責任編輯:xwywck
簡介:媒體報道熱點事件,用詞不准容易引發輿情
“男子灌面湯嗆死妻子”“和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東北大學學生溺亡”……
近期,部分媒体几起关于热点事件的报道因为用词不够准确,引发了 ... 內容:
媒體報道熱點事件,用詞不准容易引發輿情
“男子灌面湯嗆死妻子”“和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東北大學學生溺亡”…… 近期,部分媒體幾起關于熱點事件的報道因爲用詞不夠准確,引發了公衆的討論。 在報道熱點事件時,媒體的用詞可能影響公衆對事件的認知與判斷。使用的詞彙不符合事件客觀事實、偏離公序良俗,或帶有明顯的主觀偏見、情緒化傾向等不當表述,不僅損害新聞的專業性,更可能引發嚴重的輿情危機。在此,我們提醒媒體:報道熱點事件不要亂用詞,免得引火燒身。 首先,不當用詞會導致對事實的還原出現偏差,進而誤導公衆的認知判斷。 7月12日,不少媒體都報道了“男子灌面湯嗆死妻子案”的最新進展。 有網友表示,看新聞標題以爲是丈夫在照顧臥病在床的妻子時,喂面湯不小心導致的意外。然而,點開報道才發現,是丈夫與妻子爭吵後,使用鋼尺、皮帶、菜刀等工具實施了毆打行爲,後用面湯澆灌並將其拖入鍋中,致妻子背部、小腿等部位多處受傷,導致妻子因面湯吸入呼吸道致哽死。 該男子的暴行不可謂不殘暴,“灌面湯嗆死”明顯淡化了犯罪事實。 2022年發生的唐山打人案,不少公衆應該都還記憶猶新。當時,有媒體就因爲不當用詞引發了極大的爭議。該媒體在報道中使用“搭讪”“交談”“肢體沖突”等中性詞語來描述事發經過,完全弱化了事件的暴力性質。 這種表述方式不僅無助于公衆理解事件真相,反而可能爲施暴者提供輿論掩護。當媒體習慣性地用溫和且“客觀”的詞彙來描述事實時,實際上是在參與構建一個被扭曲的認知圖景。 其次,媒體用詞不准確還極易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群體極化。在一些涉及不同群體關系的熱點事件中,媒體若使用帶有明顯傾向性的詞彙,往往會像火星點燃炸藥桶一樣,加劇群體間的對立情緒。比如,媒體使用標簽化用語就是一種典型的用詞不當。 早些年,民間流傳著“安溪騙子多”“好女不嫁莆田男”等話語。部分媒體卻利用這種地域歧視現象發酵話題,在標題和內容中刻意突出“安溪籍”“莆田籍”。從“山東徐玉玉被安溪籍男子詐騙致死”到“産婦月子裏遭莆田婆家虐待致傷”,多條報道讓公衆對安溪、莆田地區的人加重了地域歧視。 有數據顯示,在具有負面傾向的職業報道中,女性更容易被強調性別身份,比如“女司機”“女教授”等。這種標簽化用語容易加深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強化性別偏見。 最後,用詞不准確,還會讓媒體失去應有的是非判斷和價值立場。一些媒體掉入了客觀主義的窠臼,並以此爲理由來爲不當的用詞開脫。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事實清晰、結論明確的情況下,仍以“中立”爲名用一些看似中性的詞,其實就是缺乏應有的判斷力和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還是在媒體對唐山打人案的報道中,在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發布警情通報、警情續報,稱該事件爲“涉嫌尋釁滋事、暴力毆打他人案件”,且經初查,案發時犯罪嫌疑人陳某志正在對四名用餐女子中的一人進行“騷擾”之後,仍有20家以上媒體在對該事件的報道中用了“沖突”“搭讪”等詞語。 需要強調的是,對報道用詞的較真、對事件細節的關注,並非是吹毛求疵。這背後,是對新聞事實的還原,是對報道對象的尊重,更是媒體價值觀的彰顯。 因此,我們建議媒體,在報道中做到用詞准確,不誇大、不縮小、不扭曲。既要杜絕情緒化、片面化的表述,也要避免陷入絕對的新聞客觀主義的“窠臼”。保持對報道的敬畏之心,要認識到准確不是苛求而是底線,客觀不是口號而是操守。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媒體的責任不是簡單地傳遞信息,而是要在紛繁複雜的事實中把握真相的脈搏。媒體在報道時一定要謹慎用詞,因爲文字的重量,就是媒體的分量,更是社會良知的刻度。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