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 | 走出“采寫舒適區”2025年09月 作者:劉國昌 来源:老記說事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簡介:走出“采寫舒適區”
劉國昌
采訪、寫稿是記者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記者品格高下的標准之一。是堅持艱苦細致的采寫作風?還是投機取巧沈醉于“舒適區”?這是兩種不同的品格和作法。
下面我们就此 ... 內容:
走出“采寫舒適區” 劉國昌 采訪、寫稿是記者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記者品格高下的標准之一。是堅持艱苦細致的采寫作風?還是投機取巧沈醉于“舒適區”?這是兩種不同的品格和作法。 下面我們就此問題進行一番研討。 一、采訪有哪些“舒適區”? 采訪是記者(主體)見之于受訪者(客體)的一種行動,要將其完成好,需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深入細致的作風和艱苦勞作的精神。這是記者的高貴品格,也是我們黨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 然而曾幾何時,一種“舒適風”侵入我們隊伍的機體,幹擾著采訪工作的正常進行。 這種“舒適風”都有哪些表現呢? 1.疏于親自采訪,滿足于二手材料。 記者外出采訪,受訪單位和個人都會提供一些材料。這些材料記者可以參考,但絕不能滿足于此。然而有些記者往往疏于自己的采訪,一味依賴這些材料寫報道,這顯然是不行的。因爲它畢竟是二手材料,非記者親自采訪所得。 2.熱衷于電話采訪、微信往來。 現代網絡技術發達,爲記者采訪提供了極大便利。但有些記者熱衷于電話采訪、微信往來,這也是不可取的。常言道,事必躬親獲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不去親自采訪,怎能獲得第一手材料?不與受訪者面對面交談,怎能獲得真實的感受? 當然寫稿時有些細節需要核對,可以借助于電話、微信等手段,但這些絕不能代替“面對面”的采訪。 3.樂做“鍵盤俠”,沈醉“複制+粘貼”。 寫稿時可以借鑒、參考網上的一些資料。但絕不能一味搞“複制+粘貼”東拼西湊當“鍵盤俠”。時下這種現象雖爲個別,但卻嚴重影響了稿件質量,當引起高度警惕。 二、寫作有哪些“舒適區”? 寫作是采訪後的第二個重要環節,采訪成果能否最後、最佳體現,就在于這個環節做得如何。 時下有些記者在這方面也陷入了“舒適區”: 1.滿足于駕輕就熟的寫稿路子。 新聞稿件寫作有一定的要求和規則,這是基礎知識。在寫作實踐中還需不斷有所變通,有所創新,惟此才能使稿件常寫常新。然而時下有些記者滿足于駕輕就熟的寫稿路子,不管什麽樣題材“照葫蘆畫瓢”,只是換個例子而已。這種“舒適”導致了稿件質量不高、影響了傳播量的提升。 2.沈溺于套話空話的安全表達。 有些稿件裏套話空話不少,這些套話空話雖然沒什麽差錯,但讀起來味同嚼蠟,令人厭煩。這種用套話空話湊字數的作法,違背了寫作的初衷,助長了記者的懶惰,實在應來一番掃除。 3.厭倦反複打磨的修改過程。 稿子寫罷不願做反複修改,覺得“麻煩”“費事”。句子合適與否,引語用得是否妥帖,結構要不要調整,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不願再做仔細斟酌。 反複修改是記者寫稿的題中應有之義,可有些記者對此厭倦,不願意也不去修改稿件。這是寫作之大忌,務必鏟除。 三、爲何會出現這些現象? 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有三: 1.在網絡技術面前走入誤區。 現代網絡技術發達,給新聞傳播業帶來巨大的便利。但作爲一個新聞人當將之視爲爲快速發稿的條件和良機,而不應由此走向“舒適區”。像上述那些一味依賴網絡技術而不再繼續做艱苦的工作,則就是這種情況的表現。 2.丟失優良作風,浮躁心理作怪。 新聞界本來是有一整套優良作風的,但時下的浮躁心理將之丟置腦後。在追求所謂“快捷”“省事”的心理驅動下,不求精、不求細的毛病滋生蔓延。 應該認識到,搞新聞工作不能有一點浮躁心理。浮躁心理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與艱苦勞作的精神背道而馳,務必要徹底丟棄。 四、如何走出“舒適區”? 如何走出“舒適區”呢?以下三點甚爲重要。 1.克服懶惰的毛病。 懶惰是包括采寫在內一切工作的禍根。人民日報原總編輯李莊曾說,做記者首先要“勤”,習慣“8小時”的人很難成爲名記者、名評論員。這句話告誡人們,做記者要勤于讀書,勤于思考,勤于筆耕,勤于鑽研,銳意創新。有鑒于此,要走出“舒適區”,首先要克服懶惰的毛病。 2.堅持優良傳統。 新聞界曆來就有踏實、實幹、苦幹的優良傳統,在當下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將之發揚光大。那種以爲傳統是“過時”“落後”的觀念,是錯誤的,理當摒棄。 3.堅持守正與創新並舉。 堅持守正與創新並舉,是解決走出“舒適區”的一個總前提和出發點。時下出現的種種“舒適”表現有些是在所謂“創新”旗號下進行的,這些貌似的“新”其實不過是給“舒適”披上的漂亮的外衣而已。 毫無疑問,我們要與時俱進,要銳意創新,但同時也要守正,守住我們的光榮傳統。這兩者並不矛盾,恰恰是有機的組合。只有堅持這一點,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繼續前行。 (作者爲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 作者簡介 劉國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聞培訓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飛絮濛濛——短論隨筆集》《人海浪花——專訪特寫集》《報紙編輯學講義》《世象評說》《京腔京韻》《養心之道》等書籍。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組織機構 | 商務合作 | 版權與免責 | 聲明 | 關于我們 | 友情鏈接申請 | 廣告 |
本站內容屬原作者所有,其原創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複制、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備06063928號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